如東民間繪畫源遠流長,相傳在清同治年間由蘇州傳入,為桃花塢木版年畫的一個分支。
南黃海民間繪畫工作坊是一個極具時代與地方特色的“民間作坊”,于2016年誕生在文化與藝術氣息濃厚的如東縣實驗中學,輔導老師冒孿國從事民間繪畫近30年。整個畫坊散發(fā)出“農(nóng)耕漁捕”的氣息。粉隙磚墻,插栓板門,木格壁窗,坊內(nèi)幾案、條臺、桌椅、鍋灶等樸素大方,構成了自然淳樸的“農(nóng)漁之家”。 各式老物件在老師與孩子們的精心描繪中熠熠生輝。繪畫以漁家海邊生活為題材,借鑒西方現(xiàn)代民間繪畫手法,變形夸張和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了事物形態(tài)和人物形象。線條簡潔明了,豐滿粗實,紅綠色彩濃重強烈,給人以較強的視覺沖擊力。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南黃海民間繪畫工作坊,摩挲刻有時代烙印的老物件,穿越到純真的童年。
兩扇古老的板門,左右門神相立,鮮紅的喜箋配上紅紅的大燈籠,獨特的茅草屋頂,還有破舊的窗格上的兩條魚干和門上“南黃海民繪坊”醒目的牌匾,一切都充滿了歷史感,這就是我們的民間繪畫工作坊。走進坊內(nèi),仿佛回到了我夢中的外婆家,灶臺、幾案、風箱、米斗、竹瓶、土碗、太師椅、小木箱、鞋、帽一應俱全,布局新穎獨特。更讓我驚訝的是,這些老物件上的“民間畫”描繪的都是我們南黃海人生活的場景。我一下就愛上了這個工作坊。
八年級(16)班 嚴聞一
(指導教師:張云)
走進工作坊,我一下便被那擺在一角的龐然大物——灶臺吸引了。灶上的蒸籠、水瓢、筷筒等,瞬間勾起了我對小時候鄉(xiāng)下快樂生活的美好回憶。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嘗試動手創(chuàng)作。隨著筆尖不斷染上的各種顏料,土灶也多了些色調(diào)。一筆一畫,一點一圈,一染一抹,它活了:一花一草,一云一鳥,淡紅濃綠,深藍淺紫,大俗大雅,在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充滿鄉(xiāng)村氣息的美麗風景,那是一種獨屬于鄉(xiāng)間的,寧靜的、質(zhì)樸的美。我深深體會到了民間繪畫的美。
八年級(3)班 羅浩然
(指導教師:陳善梅)
它的顏色很深,棕色,撫摸上去凹凸不平,有斑駁的歲月印記,仿佛沉睡著。聽老師說,這是以前人們裝筷子的箸桶。我略加構思,便非常細心地在上面勾勒出一對可愛的娃娃。他們造型可愛,涂上鮮艷的色彩,便似乎說起了悄悄話。箸桶隨之也煥發(fā)了生機,重新活了過來。
八年級(11)班 陳韻奇
(指導教師:許婷婷)
初入社團,輔導老師冒孿國帶我們領略了造型夸張有趣,色彩豐富而鮮艷的民間繪畫作品。瞧!這兩位漁家姑娘,造型可愛,說笑間兩頰泛起點點紅暈,在掛著魚干兒的屋檐下,做著時尚的美甲呢!這樣富有時代氣息的漁家、農(nóng)家生活作品在竹匾、水壺、草帽甚至一枚小小的文蛤殼上都可以看到,個個栩栩如生。
八年級(17)班 紀雨
(指導教師:沈林香)
古老的木桶、陳舊的竹篩、粗糙的土碗、滄桑的燈盞、陶瓷的茶壺、篾殼的水瓶、簡樸的蒲扇,海上打魚常用的漁網(wǎng)、魚線……“農(nóng)耕漁捕”的氣息撲面而來。那次,老師分給我一個作畫“寶貝”——竹匾。它圓圓的,由精致的竹條編織而成。我想起農(nóng)家孩童迎節(jié)慶時歡天喜地的情形。作為完美主義者,我先用鉛筆打稿,再用線筆細致明了地勾勒出形體。繪上鮮艷的顏色后,我的眼前便出現(xiàn)了黃海漁家熱鬧非凡的場景。
八年級(11)班 陳韻奇
(指導教師: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