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元洪
??初讀梁衡先生的《沙海一苗樹》,感覺平淡無奇。仔細一讀,就會感到本文客觀、真實、樸素、優(yōu)美。
本文第二段在敘述庫布齊大沙漠和沙漠中的達拉特旗時,采用了第三人稱,并運用了全知視角。我們知道,運用第三人稱和全知視角的好處,是作者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觀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和敘述情況,從而故事也好、情況也好,就很具體、全面,從而顯得客觀。
例如,在敘述庫布齊大沙漠的規(guī)模時,就說它是世界排行第九,就讓讀者明白這個沙漠面積之大。在敘述達拉特旗的情況時,用一句話概括:“四十年前這里曾是飛沙走石一片混沌?!睘榱俗C明這句話,作者列舉了許多怪現(xiàn)象:住房一律門朝里開;所有的院子沒有院墻;風起時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風沙起時,車仰馬翻;小孩出門玩耍,也有風卷沙埋而失蹤的。在敘述這些怪現(xiàn)象的時候,作者逐一進行了解釋。前者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后者讓讀者明白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
在對達拉特旗的情況進行了客觀的敘述過后,作者再次運用第三人稱,介紹高林樹的治理沙漠的過程。文章寫了高林樹治理沙漠的契機、治理規(guī)模的擴大、經濟效益的取得、對其他人的帶動。這為作者寫三十年后達拉特旗的巨變作了充分的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對達拉特旗的情況作出客觀敘述后,作者又改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文中的“我”于2018年8月底親自造訪一苗樹壕管井村。在管井村,我眼睛看、耳朵聽、嘴巴問。我看到:“天高云淡,浩浩乎綠蓋四野?!薄皸睢⒂?、柳等高大喬木如巨人托天,楊、榆、柳等高大喬木如巨人托天,而檸條、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則鋪開一張碩大的地毯?!蔽衣牭酱逯魅芜@樣說:這一帶壕里產的沙柳苗抗旱、抗蟲,成活率高,全國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們的苗。我們現(xiàn)在是拿“萬”字來說話——現(xiàn)有沙柳苗基地七點六萬畝,林地十六點六萬畝,還有一萬畝甘草、一萬畝土豆、一萬畝苜蓿、一萬頭奶?!逡讶司杖雰扇f元。我問高老漢的兒子:你爹當年栽的那“一苗樹”呢?通過作者的看、聽、問,讓讀者對庫布齊大沙漠由黃到綠的巨變感到真實、可信。
本文不僅人稱使用精準,而且文風樸素,語言優(yōu)美。
文章1726個字,口語入文,幾乎沒有一個生僻字。例如,形容樹有多粗,就用“抱”;再如“功夫不負有心人、一物降一物”等語句。本文也很少使用典故。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使用通俗易懂的典故。例如,作者說蘇東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積水空明。這是作者引用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作者意欲通過蘇東坡筆下的小院夜月與管井村的小院夜月對比,突出管井村的風沙之大。
文章寫道,苗綠色的生命啟發(fā)了高老漢,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樹成癮,幾近發(fā)狂。這個“有一就有十,就有百”的思想,暗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體現(xiàn)在《道德經》中的老子的思想精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我來寫這篇文章的話,必然會引用這個典故。不僅會使用這個典故,還會把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用到這篇文章里來。梁衡先生本來可以用,但是偏偏不用,使得文風非常樸素,可見梁衡先生的匠心獨具。
文章盡管樸素,但是語言卻非常優(yōu)美。
文章有時用兩字句:一年,兩年,三年,五年;有時用三字句: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氣;有時用四字句:栽樹成癮,幾近發(fā)狂。枝葉如蓋,濃蔭覆地。木硬枝柔,抗風耐旱。風吹四方,落地生根。這些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鑲嵌在多字句中,使得行文變化有致、輕松活潑而毫無板滯單調之病。
文章善用比喻,語言形象生動。本文第一句“綠色就是生命的火種”就是一個比喻句,通過這一個比喻句強調綠色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靜態(tài)比喻。這樣靜態(tài)的比喻還很有幾處。例如,“正是羊柴、檸條的開花季節(jié),那紅白相間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愛吃的沙打旺草,挺著一條圓滾滾的絳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舉著一大塊巧克力。黃沙早已被逼到遙遠的天邊,成了綠洲上一條金色項鏈?!北疚倪€有一些動態(tài)比喻。例如,“楊、榆、柳等高大喬木如巨人托天,而檸條、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則鋪開一張碩大的地毯”二句。前一句楊、榆、柳本可以簡單地比喻為巨人,但為了突出楊、榆、柳樹的粗壯,于是把楊、榆、柳樹的站立比喻為巨人托天,一個“托”字,用巨人承受壓力后腰部和腿部的穩(wěn)重有力來形容楊、榆、柳樹頂著如蓋綠枝的樹干的遒勁有力。后一句可以直接將“檸條、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比喻為“碩大的地毯”,但作者用一個“鋪”字,動態(tài)地寫出了灌草的面積之大,而且同時暗含了面積的擴大趨勢。本文還善于根據(jù)兩個喻體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兩個本體之間的邏輯關系,讓讀者獲得鮮明的印象。例如文中“沙漠中的達拉特旗(縣)如海中一葉,官井村就是這葉上的一痕”一句,就通過“葉”和“痕”的大小關系,寫出了“達拉特旗(縣)”的面積之大和“官井村”的面積之小,讓讀者獲得直觀感受。
總之,這是一篇樸茂遒健的美文!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十堰市竹溪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