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自遠方來,看了太昊陵,關(guān)帝廟,又一起去鄧城。驅(qū)車出商水向西,經(jīng)馬門往北上沙河堤。未到鄧城,己讓朋友驚嘆不己。五步一站,十步一停,但聞鏡頭響,人向水邊去。花間舞蝴蝶,聲高驚鳥飛。
不是朋友矯情,朋友酷愛攝影,且是發(fā)燒級驢友。但看他那長槍短炮、一應(yīng)俱全,就是一個走南闖北,吃過“大盤荊芥"的主。景色美極,即使我不諳攝影,也知道處處可入鏡,入目皆畫屏。
正是春二三月,萬物復蘇,鴨鳧鵝浮,水流潺潺,似在彈撥著琴弦,泛著銀光流淌在明艷的春天里。有桃花紅紅,李花白白;有油菜黃黃,麥苗青青;有垂釣老伯,耕作男女;有三五兒童,吃草羊群;更有帥哥靚女在搔首弄姿拍照片兒。車子走走停停,到了此行第一站——千年白果樹景區(qū)。
樹據(jù)考證為漢代所栽,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被稱為“樹中之王”。樹高35米,樹圍9.6米,冠蓋700平方米左右。我國園藝學家常把銀杏和蘭花、牡丹相提并論,譽為園林“三寶",并尊崇為國樹。宋代蘇東坡有詩贊曰:“四壁平遠,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
來到樹下,朋友大呼小叫,興奮不己。一會仰拍,一會俯視,渾似頑皮孩子。也難怪,這棵白果樹外形奇特。枝干在空中舒展交織如龍飛鳳舞,粗壯根系部分若筋脈暴起裸露于地。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依然蒼勁挺拔、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勢若蟠龍,大有王者之風。更奇怪的是在樹的主干南部,半截腰里又長出一棵大樹,活生生就是“懷中抱子”圖。相傳王莽攆劉秀時,劉秀逃難到此,把馬拴在白果樹下休息?,F(xiàn)在樹干上仍有拴馬韁繩印跡,樹根上有劉秀的靴印和馬踏的蹄印。另一種傳說是此樹為劉秀親手所植,人們來此觀瞻時總要撫摸一下馬蹄印意為“馬到成功”;用腳蹬在劉秀留下的鞋印上,意為“一步登天”;在樹前留影,意為“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些人們津津樂道的傳說,給古樹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和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平添了許多旅游情趣。
離開白果樹再上河堤,不遠就是劉秀飲馬臺。看來鄧城和劉秀有牽扯不清的緣分,飲馬臺同樣是他當年留下的遺跡。劉秀被王莽追趕逃至此,人困馬乏,口干舌燥,因岸陡水淺,馬無法靠近河水。突然,河邊升起一塊土臺,馬站在土臺上暢飲而去,從此,飲馬臺就成了民間流傳的佳話。人們在此壘起高臺,弄了個漢白玉石雕立在那兒,似乎向人們訴說著千年前古戰(zhàn)場,一代天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輝煌往昔。
朋友說:“不照了,人和馬比例失調(diào),不如看自然景觀去”。立于飲馬臺,放眼過去,河對岸即是西華。阡陌河灘,樓房瓦舍,狗吠雞鳴,花紅柳綠。更有幾樹桐花,似乎春風吹過來的嫵媚輕柔都在盈盈綻開的簇簇花蕊里。不知怎么就由劉秀想到剛讀過的毛主席讀書筆記。他給了劉秀三個“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評價實在高妙,一言中的。細究起來,華夏民族曾因秦王朝得名“秦人”,隨著朝代更迭還有其它幾個稱謂都己被人忘記。唯有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有長達400多年的歷史,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于是,“大漢"及“漢族"和先前稱謂“華夏”并存,使用至今。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中漢武帝劉徹功不可沒,當然也包括劉秀的“光武中興”。被老百姓擁戴,乃至衍生出許多美麗傳說也就不足為奇。千百年來成王敗寇的變遷亦是彈指一揮,河水早己將那些烽火連天的戰(zhàn)時歲月沖刷得了無痕跡。只將漢武光武鑄成豐碑,長存于老百姓心底。
從飲馬臺過去不遠再下河堤,即是鄧城古鎮(zhèn)。因三國魏之大將鄧艾在此屯兵而名之,己有千年歷史。北邊靠著的沙河古稱滍河,發(fā)源于魯山縣堯山,在周口與穎河交匯又稱沙潁。流經(jīng)禹州、襄城、許昌、臨潁、堰城、西華、周口、商水、項城、沈丘、界首、太和、阜陽、潁上,在正陽關(guān)附近注入淮河,長達600余里。鄧城作為水運碼頭,航運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之前,明清兩朝達到鼎盛時期。白天桅帆云集,舟車輻輳。商賈齊至,店輔林立,市場繁榮,水陸交匯;晚上漁火明滅、笙歌陣陣,酒肆驛站,燈紅酒綠,豬蹄飄香,遠近可聞。
到鄧城不吃豬蹄猶如去北京不登長城。鄧城豬蹄源于鄧艾屯田時期,為古鎮(zhèn)千年傳承,特色名吃。有人問鄧城豬蹄哪一家最好吃?我告訴他鄧城人忠厚誠信,古風猶存。豬蹄店在鄧城滿街都是,都正宗,都好吃。我們在葉忠合豬蹄店要了一盤,真?zhèn)€是清滑爽口,柔韌脫骨,味醇酥嫩,香氣濃郁,唇齒留香、回味無窮。店主指著墻上掛的省級非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標志說:“常吃豬蹄,益腎補氣。光潔皮膚,強身健體。范冰冰就是每天吃一個豬蹄子才顯靚麗嬌嫩,美若仙子”。范冰冰吃與不吃和我們無關(guān),配上啤酒新蒜,大啖一頓。直吃得嘴角流油,連呼“過癮"!
吃飽喝足出門拐彎,就是葉氏莊園。為當?shù)鼐薷蝗~氏從清康熙年間開始,歷時半個多世紀,耗銀百余萬兩所建。號稱中原小故宮,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商水縣葉氏莊園民俗博物館?,F(xiàn)存由西向東的一號院,又稱“三進堂樓院”,共有樓房96間;二號院為“五門照”,因大門到后樓五道門都在中軸線而稱,三號院因地勢高而稱為“高門臺”,現(xiàn)存樓房30多間。整體是北方典型的灰瓦硬山式四合院建筑??芍^是氣勢磅礴,富麗堂皇。
據(jù)說葉氏先祖葉紹頤明未從山西洪洞移民來到這里,在碼頭開小客棧維持生計。有一陜西珠寶商投宿于此。第二天早晨珠寶商因急事倉促開船西去,遺忘一包裹于店內(nèi)。葉紹頤發(fā)現(xiàn)后細心保管,以待客商來取。直到第二年珠寶商又來投宿,葉紹頤將包裹取出歸還珠寶商人。珠寶商呆望著葉紹頤,異常激動道:“一直尋找卻又記不起遺失何處,不想今日失而復得,真乃天大的幸運”!包裹打開、滿屋生輝,金銀珠玉,無一遺損。珠寶商深為葉紹頤忠厚誠實感動,遂與葉結(jié)為異性兄弟,屢贈巨款為葉氏置田建宅,并助其經(jīng)營,以圖報恩。加之葉紹頤夫婦勤勞持家,吉人天佑,后遂成當?shù)鼐薷弧Q堇[出一段商水人重誠重信,善有善報的傳奇喜劇。
推開古樸厚重的大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雕梁畫棟,庭院深深。在院里我們見到了縣文化局王濤先生,他如數(shù)家珍地給我們講述了葉宅歷史。說是1922年馮玉祥任河南省督軍時,令河南省陸軍測繪學校用投影法繪制的第一張《河南省地域圖》即誕生于此。1942年,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到沙河沿線視察途經(jīng)鄧城,曾在大院發(fā)表抗日演講。劉鄧大軍從黃泛區(qū)過鄧城經(jīng)沙河南下,劉伯承元帥在這里主持召開過戰(zhàn)前動員會。
朋友對莊園磚雕木雕大為驚嘆,贊不絕口。鏡頭朝著門樓上、山墻上、屋脊上大大小小的磚雕、木雕拍個不停?;蚧B、或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中院門上磚雕工藝精湛,令人稱奇。木雕多集中在門樓斗拱、暴廈柱頭,丹青酣灑、色澤艷麗。前后樓頂皆用花脊,所雕牡丹枝葉肥碩、雍容華貴。瑞鳥祥獸、百態(tài)千姿。當?shù)厝苏f,原來在五門照門樓上有“百龍競翔圖”,是用名貴楠木雕琢而成。百龍或回首張望,或仰天長嘯。尤其“十八學士下瀛洲”的木雕,刻畫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18學士成仙后騎毛驢、帶童子前往瀛洲仙島的神話故事,纖毫畢見、神態(tài)各異,是葉家專門重金請來著名徽雕大家李德秀,花費3年時間雕刻而成??上в谖母铮粡鸵娨?。
其實葉氏莊園里還有一個最浪漫的地方,即院與院高墻屋檐之間的一條小巷。每次去,我都會在那里徜徉。當然最好是梅雨季節(jié),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想象著這兒就是詩人筆下雨巷,你就是雨巷中的戴望舒。手里自然少不了一把油紙傘,走過苔痕斑斑的青石磚路,“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從葉氏莊園出來,我和朋友又在門前廣場徜徉良久。回望葉宅,感慨系之。歲月的痕跡,塵世的輪回,在這里不知演繹多少喜怒哀樂、聚散離合的故事。不身臨其境,絕無法體驗到一種多時空并存的意境,從沙河航運開始,逐漸演化成明清時代重鎮(zhèn),到今天繁華不再,古韻猶存。幾個老人圍在一起拉家常,一群雞們在不遠處旁若無人的走來走去,屋檐下一位年輕母親逗弄著懷里嬌嫩的嬰兒。濃郁的生活場景畫卷般舒展在小小古鎮(zhèn)里,久違了的寧靜安撫著人們的躁動,失落的文明在這里被人們重新找回。
和朋友從鄧城歸來數(shù)日,才開始動筆寫點感受,亦算游記。寫作離不開想象,游記更是如此。想象中,自己坐在葉宅庭院,院中一案一凳,上置粗陶壺、黑瓷碗,爐火正旺、水已燒沸。沏一杯濃濃古鎮(zhèn)農(nóng)家葦根茶,輕呷淺飲、入口微苦,回甘悠長,直抵心肺。羊入圈了,雞上宿了,天黑下來了,風吹過來了,月光從老房子頂上漫過來了,斑駁陸離,灑人一身。在城里呆的太久了,除了水泥森林還是水泥森林,久違了如此廣袤的夜空,久違了如此美好的月光,感覺自己一下子變得純潔如初生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