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趙鋒
自有了汽車,很少步行,或者騎行,“行”應(yīng)該是體力加腦力勞動才好,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F(xiàn)如今,“行”常以車代步,確也省了體力、似乎跑贏了時間;至于“讀”,人人低頭刷屏,足不出戶便可聞知天下,只是機械式地認同。
那天下班后,第一次騎電動車回家,回家的路不算遠,平常開車也就十幾分鐘。七月流火,天氣漸次變涼,夕陽西下,陽光依舊灼熱,灑在臉上有一絲滾燙。所在的小城,被譽為“湖城”,清涼的湖風(fēng)吹散了滾滾熱浪,習(xí)習(xí)涼風(fēng)拂面,像是澄碧的湖水輕掬在臉上,有種沁人心脾般的清涼。平整而寬闊的柏油路將小城分割成塊狀,一條條黑色的動脈上流動著刺耳的血液——鋼鐵怪獸,呼嘯而過,像是紛紛揚揚的沙粒追趕風(fēng)兒的速度,轟鳴聲中肆意噴射出難聞的尾氣。騎行的人也不少,沒有追風(fēng)的速度和屏吸的尾氣。開車時總覺得騎車人特討厭,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紅綠燈似乎是專門指揮汽車的,但騎車后才發(fā)覺,馬路上很少有騎行的專用道,刺耳的喇叭聲像是盛氣凌人的叫嚷,仿佛在嚷叫:閃開、閃開,耳朵聾了嗎!
途徑十字路口時,道路一半封閉翻修,相向而行的車流擁擠到同一條道上,人與車、車與車互不相讓,紅綠燈上只有“黃燈”不停地忽閃著,像是給其下的亂象連續(xù)出示“黃牌”警告,可誰會理會它呢?
一輛越野車不停地響著喇叭,發(fā)出急促且不耐煩的聲響,車前有輛電動車不緊不慢,如蝸牛一般若無其事,那騎車人只能看到背影,白色的上衣,花白的頭發(fā),瘦干的身體像一根木桿杵在電動車上。越野車如急紅了眼的獅子,吼叫著,左突右閃強超上前,相向而行的車輛紛紛躲避、急停,剎車燈像是受驚的兔子忽閃著一雙驚恐的眼睛。
那輛越野車超車上前后,突然停下橫在路面上,騎車人差點撞上去。車里下來一個體態(tài)肥碩的男青年,禿頭,圓溜溜的大腦袋埋在肩膀上,像一個表皮光滑的大冬瓜,胸前掛著一條粗壯的金項鏈,隨著盛氣凌人的腳步閃爍著道道寒光。
男青年來到車后,查看了車尾,對騎車人破口大罵:“老東西,沒長眼睛呀,騎輛破車,找死?。 狈枢洁降氖种高何搴攘?。
騎車人木在原地,我才看清他的長相,古銅色的臉上,布滿核桃皮狀的褶皺,鼻梁上點著密密麻麻的老人斑,微微下陷的眼窩里,兩只眼睛半瞇著夾視著男青年。
“年輕人,氣大傷身,我老人家耳朵不好使哦!”
“靠!聾子一個,想死的話,一邊去!”一臉的不屑,轉(zhuǎn)身上車。加大馬力揚長而去,放了一股股難聞的臭氣。
近期“重慶保時捷女”的新聞段子很火,人人都對那個囂張跋扈的女司機深惡痛絕,可這一幕幕相似的場景何嘗不在我們身邊,由自己演繹著。真正的富有不光指物質(zhì)上,也應(yīng)在精神上充實。不然這種外漏的“丑態(tài)”在釋放著的戾氣作用下,會做出極端、偏執(zhí)的事情來。
騎行至鄉(xiāng)下一個拐彎處,這個彎比較急,足有90度,前方正在搞基建,大貨車拉土方填地基,急轉(zhuǎn)彎時泥土唰唰地往下掉,久而久之,路面上堆積一層泥土,經(jīng)烈日暴曬,車輪碾壓,粉若塵埃。車輛經(jīng)過之時,攪動塵土,頓時煙山吐霧,像神話片中大仙、道士出場的景象,猶如妖魔怪獸作惡時那般陰森恐怖。駕車人并不減速,也許是在尋找一種快感,將優(yōu)越感宣泄在騎車人、步行人身上。見到這一幕,本想罵一句,轉(zhuǎn)念一想,路是公共的,別人也沒有義務(wù)減速通過呀,也就收住了毒舌。
行過一片田野,水泥路像是一把剪刀,將田野裁成兩半:一邊是金燦燦的稻田,豐收的喜悅在隨風(fēng)起伏的稻浪上跳舞;一邊是綠油油的禾苗,如綠色的地毯平鋪著延伸至遠處的青山腳下。這一黃一綠像是一秋一夏,在這里我仿佛觸摸到了時間的脈搏,就像這“七月流火”的季節(jié),伏熱難耐而又漸次微涼,又像這夕陽西下的傍晚,夜色將暮而又微亮。金燦燦的稻田旁,有一片開闊的水塘,荷葉田田,如手掌一般高舉過水面,葉葉碧綠,蒼翠欲滴,盛放的荷花像一個個婷婷玉立的女子,競相斗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卻像一個個懷春的少女,似在等候中意的郎君,便可心花怒放。我想起崔護的情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逼鋵嵜總€過路人,只要留心觀察這沿途的風(fēng)景,有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好的純凈心靈,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未嘗不是在等候你這個有心人呢!
一位老農(nóng)盤坐塘邊,裸著膀子,光著腳丫,褲角上卷至膝蓋,黝黑的膚色是他堅守勞作的沉淀。也許他并不富有,但信守莊稼人的本分,身后金燦燦的稻田是他沉甸甸的物質(zhì)收獲,而眼前這一池寓意高潔、不媚俗的荷花應(yīng)是他的精神寫照。這種精神是令人仰慕的,一首古時候的歌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用在這位老農(nóng)身上再恰當(dāng)不過了,也似一面明鏡反照下自己。
行到饒河堤壩,夕陽西下躲進云層,一束光透過云隙如箭簇般直射湖面,那分明是一只偷窺人間的眼睛,天庭中的神仙不也羨慕人間嗎?“織女與牛郎”的故事,真有其事吧!有詩為云: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湖面上的那束光,形似燃燒著的燭火,火亮火亮的,觳皺般的波紋蕩漾著、活躍著,像是為每一位夜幕將至的歸家人,點燃一盞照亮前路的明燈。見此情景,心生一聯(lián)打油詩:云密含斜日,霞光射碧湖。點燃紅燭火,獨照戀歸途。
一艘船順著蜿蜒的河道溯流而下,尾部蕩起一串串尾旋,遠遠望去,像是什么湖怪拖著長長的尾巴嬉戲。河水漫過了草洲,快平了河堤,溢出了天外,水天相接,那艘船向遠處駛?cè)?,像是飛出了天外。剎那間,被這黃昏時的鄱陽湖美色所迷惑,腦海中冒出唐溫如的詩句:“西風(fēng)吹老洞庭湖,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蔽易钕矏酆髢删?,明鏡般的湖面倒影蒼穹星空,蕩一葉扁舟,攜一壺老酒,沐一縷清風(fēng),真感覺不出是天上還是人間。
不覺間,夜色已暮,有零星的雨點飄落下來,騎車疾走。雨點涼涼的,燥熱的夜晚,淋一點雨,感覺是那么美妙。身處紛紛擾擾的塵世間,名與利荼毒了鮮活的心靈,眼中的雨是雨、風(fēng)是風(fēng),沒有什么不同。然而東坡先生淋雨卻能品出另一番人生感悟來,尤其是那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绷顭o數(shù)讀者為之傾慕,凄風(fēng)苦雨是樂,人生坎坷亦樂,他沒有杞人憂天的哀怨,唯有豁達、樂觀的尋常生活!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像是一段旅程,時光太快,沒有好好享受、珍惜當(dāng)下,已臨謝幕。活著,必然要受累,這生活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很多時候似乎不是為自己活著,而是為“面子”活著。人的煩惱,多數(shù)并非自己缺少什么而不滿足,而是為“別人比自己好”的不平衡。
雨并沒有下多少,是一團路過的烏云為了減載才下了幾點雨。到家后,妻子將可口的飯菜擺上桌,一家人開開心心地享用著!
時光倒流至過往,“行”讓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求學(xué)的難得。孩童時上學(xué),基本靠步行,小學(xué)在本村,有四、五華里。那時沒有鐘表,聞雞起床或看窗外蒙蒙亮的晨曦,起床早的小伙伴叫鄰家的小伙伴,一個叫一個,不一會兒,有好幾個小伙伴結(jié)伴而行。路孤零零的匍匐在空蕩蕩的曠野上,除了趕早擺攤的商販,與路過時一串清脆的車鈴聲,只剩下小伙伴們提高嗓門壯膽的交談聲。農(nóng)村還很愚昧,孤魂野鬼的故事聽多了,半信半疑,尤其是寒冬的清早,太陽似乎懶散了一些,遲遲不愿上班,西北風(fēng)肆虐曠野,黃土遮天蔽日,發(fā)出如野鬼一般的吼叫聲,心間常有“鬼怪”騷擾,不敢獨自上學(xué)。不像當(dāng)下,孩子們車接人送,送到大學(xué)畢業(yè)。不是父母不疼愛我們,那時誰家里沒有三、五個孩子,也送不過,再者家里農(nóng)活一大堆,確也沒那閑工夫。農(nóng)村人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吃點苦對于成長未嘗不是好事。
如今女兒八歲,萬般寵愛于一身,可也乖巧懂事。寫一些關(guān)于季節(jié)的作文,寥寥數(shù)語,便語盡詞窮,季節(jié)在她的心目中是抽象的,只停留在書中所描述的語句上。想了想,女兒何曾獨自去野外觀察過、體驗過!一次,女兒參加了夏令營,前往景德鎮(zhèn)參觀“瓷器博物館”,起初我和妻子很擔(dān)心,怕女兒吃不飽飯、渴了不知喝水?;貋砗?,她嘰嘰喳喳與妻子說個不停,所見所聞?wù)f得頭頭是道,什么“宋白瓷”、“元青花”、“清粉彩”,景德鎮(zhèn)原名叫昌南鎮(zhèn),宋朝的真宗皇帝喜愛該地出產(chǎn)的白瓷,將年號“景德”賜于它,才有了享譽中外的“景德鎮(zhèn)”等等。女兒這一趟獨自外出的見識,著實令我驚訝!所寫的日記洋洋灑灑好幾百字,極富真情實感!可見:“行”對于一個正成長的孩子有多么重要!
小時候農(nóng)村普遍貧窮,雨天上學(xué)沒有雨傘,孩子們將蛇皮袋對折,頭頂一角,披在身上遮雨,淋濕了半邊身子,卻快樂地奔波在求學(xué)路上。上初中后,上學(xué)路遠了一些,自行車是陪伴了多年的老伙計。黃土地上的雨季是吝嗇的,雨天的黃土路,黃泥似膠水般粘稠,車轱轆瞬間被黃泥塞滿,寸步難行,不得已下車用樹枝一點點挖除,騎一段挖一段。黃土地是干渴久了的地方,渴求雨水越多越好,盡管使得求學(xué)路異常難行。
高中在古縣城“羅川”,這里曾是唐肅宗李亨北上靈武繼位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個驛站,人困馬乏之時,知縣獻上當(dāng)?shù)厮a(chǎn)的土煙,唐肅宗享用一番后,精神抖擻,龍顏大悅,賜名“唐煙”?!鞍彩分畞y”平息后,仍念念不忘,下旨讓“羅川”年年進貢。古縣城地處塬底,土夯城墻,西方四正,厚實的城墻多打了窯洞變?yōu)槊窬?,城墻?nèi)一排排“人字形”民居錯落有致,“孔廟”鶴立雞群可也孤零零地矗立著,元“至正”的身份傾訴著歷史的滄桑和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如今是高中校園的一部分。一條筆直的馬路橫穿古城,中段變得狹窄,是為“石牌坊”讓道,“清官坊”、“天宮坊”、“恩寵坊”依次排開。上學(xué)那會聽語文老師說,這是明萬歷年間為表揚“羅川”籍廉吏趙邦清所建,時任吏部主事為感念生母劉氏、養(yǎng)母高氏教養(yǎng)之恩,向朝廷請立而建了“恩寵坊”。這些僅存的文物古跡成為激勵學(xué)生苦學(xué)成才的生動教材。四郎河繞城而過,在塬底最寬闊處畫了一個“幾”字,一如既往地奔流向川道盡頭的涇河,涇河與渭河在關(guān)中平原匯流后注入黃河,“涇渭分明”一詞確也有家鄉(xiāng)這方黃土地的貢獻啊!
上學(xué)路隱匿在如“花卷饃”狀的塬梁上,塬梁上因有墾開出來的梯田,一圈圈、一層層,遠遠望去極像一個個“花卷饃”。大路寬闊易行但路遠,小路陡峭難行而路近。上學(xué)的孩子常走小路,一周走一回,周而復(fù)始。冬季,舉目眺望,除了黃土就是土黃,求學(xué)路上的青澀少年也面黃肌瘦,整個冬季,蔬菜于那時的農(nóng)村來說是稀罕物,咸菜泡饃是吃到想吐的味道,肉更金貴,只有過年時才會上餐桌。夏季,溝溝塬塬換上綠裝,這里能長莊稼的地,一絲空閑都不可放過,以“地大換溫飽”、“靠天吃飯”的窘境不曾改變過。雨水多的年歲,雖換來了豐收,可雨水沖走了僅存的沃壤。雨少天旱是常態(tài),麥穗過半是空瓤,莊稼葉子經(jīng)受不了烈日的暴曬,擰巴著、萎縮著,像一個個可憐巴巴的渴壞了的人,看著讓人難受。上學(xué)是艱難的,差點堅持不下去,一路同行的伙伴們一個個輟學(xué),越來越少,他們因貧窮而過早地步入社會,像我一樣因貧窮而堅持下來的人,是幸運的。
堅持“行”在求學(xué)路上,走出了黃土高原,來到城市,開闊了眼界,一帆風(fēng)順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回望“行”過的路,你會發(fā)覺越是坎坷的那段行程你越發(fā)記得清楚,時?;匚镀饋恚查g感動自己。從厚重的黃土地“行”到火熱的紅土地,想了想,挺有意思的,從一個“甘”地行到另外一個“贛”地,一個是長征的落腳點,一個長征的出發(fā)點。相比而言,一個人所“行”過的路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一群堅守“信仰”的人,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徒步萬里“行”過大半中國,這非凡的壯舉有這非凡的意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主席的詩,大氣磅礴,氣勢輝宏,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坎坷,在他眼中不過是“細浪”、是“泥丸”,只因心中“行”的信念堅不可摧。如今讀來,仍讓讀者感慨萬千,當(dāng)年紅軍徒步行過的路,渡過的橋,越過的山,條條大河染鮮血、處處青山埋忠骨,何其悲壯,走出了一條挽救民族危亡、開辟民族新生的康莊大道,才有了當(dāng)下這條條惡水變通途、處處窮山換新顏的美好生活。
長征路雖沒走過,不過當(dāng)年前往蘭州求學(xué)時,目睹過橫亙隴塬大地上的六盤山,它有虎踞龍盤之險姿,如詩人梁聯(lián)馨所云:
繞徑寒云拂步生,巑岏青嶂壓孤城。
東連華岳三峰小,北擁蕭關(guān)大漠平。
山外煙霞閑隱見,世間塵土自虛盈。
勞人至此深惆悵,樵唱悠悠何處聲。
如今已鑿山開洞,幾分鐘便可穿越,不必舟車勞頓攀越天塹。
主席的另一首詩作,是他率領(lǐng)所剩七千紅軍挺進甘肅,攀越六盤山時,回顧滄桑的過往,面對未知的前途,依然豪情萬丈。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fēng)。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行”在人生的路途上,方向是正確的,且一直在正途上,就無畏坎坷、挫折,正如歌手“詹雅雯”用閩南語所唱的“正確的路”:
走在人生的路途
要穩(wěn)重你的腳步
不要為了一時的糊涂
而來走入黑暗路
紅燈來阻止不要走險路
不要踏出錯誤的第一步
認清方向認識路途
才不會一生來耽誤
……
走在人生的路途
有時甜有時苦
認真努力才有前途
雖無富貴也快樂
綠燈來指示選擇光明路
慎重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不怕困難不怕艱苦
創(chuàng)造光明的前途
……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xué)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