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吳貽弓,生于1938年(左)?!冻悄吓f事》劇照(中)?!蛾I里人家》劇照(右)。
前不久,又一位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導演吳貽弓去世。他被稱為“上海電影的一座豐碑”。這不單指他在創(chuàng)作上對曾經輝煌一時的摩登上海電影風格的繼承,也指他對電影人的扶植、對整個電影產業(yè)做出的貢獻。
他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批科班出身的導演之一,1960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yè),隨后進入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作為學徒和得力助手,跟遍了沈浮、孫瑜、鄭君里、吳永剛等當年叱咤十里洋場的大導演。
吳貽弓執(zhí)導的電影作品并不多。他入行沒幾年,就碰上“文革”,在本該出作品的年紀蹉跎了歲月。好在所有經歷都化為內在的積累。1979年,41歲的他與吳永剛共同執(zhí)導《巴山夜雨》,就在第一屆金雞獎斬獲最佳故事片獎。1982年,吳貽弓執(zhí)導了電影《城南舊事》,更是成就了他獨特的風格,也成就了中國電影的一部經典。提到吳貽弓,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城南舊事》根據(jù)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編劇伊明最早寫了一版劇本,吳貽弓看了直皺眉頭,覺得和那個時代很多作品一樣,政治味道過重。于是他冒著風險,重新寫了一版導演臺本。
他以“淡淡的鄉(xiāng)愁、沉沉的相思”為基調,以小英子那雙清澈見底的眼睛為視角,還原了原著中北平冬日的暖陽、駝隊的鈴鐺、胡同里的瘋女人、藏在草叢里的小偷等。電影展現(xiàn)出當年北平的風俗人情,也傳達了來自海峽彼岸的濃濃鄉(xiāng)愁。電影主題曲《送別》直到如今都被廣為傳唱?!冻悄吓f事》獲得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也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在國際獲獎的中國電影。電影后來在臺灣上映,被林海音大加贊賞。
之后吳貽弓被推上重要的領導崗位,水銀燈下的導演生涯變成了一種忙里偷閑的奢侈。但他是真的熱愛電影,渴望奮戰(zhàn)在一線,一有機會當導演就全情投入。他相繼執(zhí)導了影片《姐姐》《流亡大學》《月隨人歸》等,盡管未達到前作的高峰,但從未停止在藝術上的探索。特別是1992年的《闕里人家》表現(xiàn)了在改革大潮的沖擊之下,一個傳統(tǒng)家族內部的矛盾沖突,大時代里人物命運的變遷,影片情感豐沛、跌宕起伏。
身居高位的吳貽弓,永遠低調謙遜,溫文爾雅。著名學者李亦中稱他為“中國電影的一棵大樹”,樹冠如蓋,澤被后人。他去世之后,電影人懷念他,提到他僅有的一次發(fā)火經歷——那是拍攝《城南舊事》時,道具組不用心,把富人家拉馬車的一根韁繩,隨便找了根粗麻繩來對付。吳貽弓氣得摔杯子,說:“你們可以怠慢我,但不可以怠慢電影!”手微微顫抖,像一個委屈的孩子。
電影,在他心目中是熱愛的事業(yè),也始終是一件神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