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今年82歲的張彌曼是南京人,她是家中長女,下面有個弟弟,父親是留美博士,回國后成為一名在神經(jīng)生理學領域頗有名氣的教授。
父親很開明,常帶女兒去溪邊網(wǎng)蝦,到菜地捉蟲,到麥田看螞蟻怎么沿著麥稈爬上去尋找蚜蟲,用放大鏡觀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蟲復眼等?!拔覀兛梢栽诟赣H面前隨意發(fā)表意見,甚至和他爭吵,而他對我們總是和顏悅色。”受父親影響,張彌曼從小對生物、自然科學充滿了興趣。
參加高考時,17歲的張彌曼受到“地質(zhì)報國”的感召,不顧家人反對,決定報考北京地質(zhì)學院。1955年,剛剛學習了一年地質(zhì)的張彌曼,忽然被派往莫斯科大學古生物專業(yè)學習。其實當時她壓根就不知道古生物學是做什么的,就這樣為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竟陰差陽錯地走上了研究古生物魚類的路。
為了做學期論文,張彌曼到莫斯科郊外的生物實驗站實習,在河岸邊采集石化程度尚低的魚化石。張彌曼經(jīng)常到莫斯科河岸邊的全新世沉積中采集魚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橫跨大河的魚網(wǎng),清晨把撞在網(wǎng)上的各種魚類采集下來,用來和化石進行對比,以探究古魚類同現(xiàn)代魚類之間的關系。她幽默地描述說:“當時我們留了一些魚用來對比,把剩下的魚做了魚湯,至今還記得,那魚湯簡直鮮美至極!”
1960年,張彌曼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開始了她的尋“魚”生涯。她接手的第一項研究,是來自浙江的魚化石。鮮為人知的是,為了“探寶”,當時每年有3個月她都隨地質(zhì)勘探隊在荒野采集化石。作為隊里唯一的女性,她和其他人一樣背著幾十斤重的行囊翻山越嶺,“野外勘探是基本功,基本靠腿走下來,一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飯,我不比任何人慢!”
她從此對這些古生物產(chǎn)生了“戀愛”的感覺:“那些魚化石拿來一看,就和現(xiàn)在的魚差不多,但仔細一看,又都不一樣,它們究竟和哪一類魚有關系?誰也不知道?!睘榇?,她到處請教專家,自己一點點琢磨,解謎的過程也變得越來越有趣,“這個興趣是逐漸、逐漸來的?!?/p>
張彌曼的辦公室里擺著一幅漫畫:卡通版的她,在沙灘上漫步,手里牽著一條長著四條腿的怪魚。她對魚說:“楊,我要帶你去20世紀!”這幅畫是2011年時,一個學生送給她的生日禮物。畫中的那條四足魚,正是張彌曼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楊氏魚”。這是她和研究生于小波在云南曲靖偶然發(fā)現(xiàn)的化石“寶貝”!
根據(jù)達爾文的進化論,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所有陸地脊椎動物都是由水中的脊椎動物——魚類,逐步進化而來的。但是究竟哪一種魚是陸地四足動物的祖先,近百年來一直是個謎。當時,一位在古生物學研究上頗有影響的瑞典古生物學家認為,總鰭魚類是陸地四足動物祖先,這一觀點也為其他學者所認同。
1980年,張彌曼赴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訪學,帶去了她和研究生于小波在云南曲靖發(fā)現(xiàn)的“楊氏魚”化石。在雅爾維克手下,她開始用“連續(xù)磨片法”對這種來自中國的早期總鰭魚類化石進行研究。
“把化石封在石膏模型中,每磨去1/20毫米,畫一張切面圖,再磨、再畫。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到整塊化石磨完為止。雅爾維克曾主持過兩個總鰭魚類化石磨片的研究,一個用了5年,另一個已經(jīng)陸續(xù)做了20多年還未完成?!痹谌鸬涞哪切┤兆永?,張彌曼夜以繼日地工作,很多時候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用了不到兩年就完成了“楊氏魚”化石的繪制工作??偣仓挥?.8厘米長的化石,她足足畫了540多幅圖。她把它們貼在平整的石頭上,用熔化的石蠟和蜂蠟,制作出薄薄的拓片,再將剖面圖雕刻出來……最后,所有的剖面“拼裝”出一個20倍等比例放大的標本。
這套精美的圖紙為總鰭魚類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一個更大的驚喜還在等著她:在磨片制圖的過程中,張彌曼發(fā)現(xiàn),楊氏魚只有一對外鼻孔,并沒有內(nèi)鼻孔!1982年,張彌曼正式發(fā)表了這項成果,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答辯,獲得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博士學位。在當時,她的發(fā)現(xiàn)直接動搖了“總鰭魚類是四足動物祖先”的傳統(tǒng)觀點,震驚世界古生物學界,并引起軒然大波和爭議。
后來,張彌曼與她的學生朱敏又在云南曲靖發(fā)現(xiàn)了3.9億年前的“肯氏魚”化石。隨著這里陸續(xù)發(fā)現(xiàn)震動古生物界的泥盆紀、志留紀魚化石,直到1995年,世界古生物學界才普遍認同她的觀點,肉鰭魚類起源的中心地區(qū)也逐漸從歐洲和北美轉向了中國云南曲靖。至今“楊氏魚”的模型仍陳列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演化展廳。
古魚類專家朱敏說:“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明,魚類登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就發(fā)生在云南。而張彌曼是這一大發(fā)現(xiàn)的開拓者!”
2016年,張彌曼獲得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功成名就后,張彌曼沒有躺在過去的輝煌中安享晚年,依然對化石投入著最多的精力。其后,她又轉身開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鯉科魚化石研究?!斑@一塊再不做,中國就趕不上了?!彼忉屨f,新生代魚類化石反映了近年來地球的變化,未來還能很好地與分子生物學結合起來,可能會誕生新的大發(fā)現(xiàn)。
現(xiàn)在,每周除了和遠在美國的女兒視頻、看望生病的妹妹,其余時間張彌曼都會在辦公室里工作。小時工每周到家里做兩次飯,每次做好她就可以連著吃上兩三天;而辦公室的地上,干脆放著大包的即食燕麥片。
張彌曼的生活并不缺乏情趣。她喜歡唱歌,前些年就加入了中科院的“院士合唱團”。不過,后來因為心臟問題,“上不來氣,已經(jīng)一年多沒有去過了?!比缃?,看書成為她工作之外為數(shù)不多的休息方式。她看《狼圖騰》,讀史鐵生與周國平,也讀英文版的《達·芬奇密碼》、彼得·海斯勒的《江城》。
3月22日,在法國巴黎,“80后”張彌曼站上最榮耀的領獎臺。全世界最頂尖的5位女科學家在此獲頒一座頗具分量的大獎: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該獎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于1998年設立,每年授予全球5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頒獎詞稱:“她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jù)。”
頒獎現(xiàn)場,張彌曼衣著樸素,從容優(yōu)雅,在5分鐘的演講中,同時出現(xiàn)了5種語言:法語、英語、漢語、俄語、瑞典語……演講字字珠璣,臺下掌聲雷動。
在感謝自己的導師時,她特地用俄語和瑞典語念出自己留學時兩位導師的名字,以示尊敬。致辭簡短卻又風趣幽默,質(zhì)樸感人。這段張彌曼演講的短視頻,以及她獲獎的消息隨即成為網(wǎng)絡熱點。這位82歲的優(yōu)雅老人,被大家稱為“網(wǎng)紅女科學家”“中國科研玫瑰”。有媒體稱,一個科學家終于上了“熱搜”,張彌曼才是真正的“國民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