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立
(福建省德化第八中學,福建泉州 362500)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普遍感覺到地理學習枯燥無趣,知識點多且難以記憶,有些圖表比較抽象,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很多學生都喪失了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對自身教學角色的轉變,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元的教學手段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盡管新課程改革給出了具體的教學標準和教學要求,帶動了教學水平的提升,但對于中學地理教師來講,新課程改革的條件也讓其面臨艱難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需要提升教學效率,并從綜合角度帶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現(xiàn)有的中學地理教學還存在一些非常明顯的問題,這需要引起教師的重視。
首先,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地理教材發(fā)生了改變,新的教材編寫雖然是建立在原來教材的基礎之上,但融入了新的教學形勢與教學理念,更加符合當代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標準。但與舊教材相比,新的教材中融入了新的知識,且教學的側重點也發(fā)生了改變。教師與學生尚未適應這種改變,教師還是采用原來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態(tài)度來講解知識內(nèi)容,這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存在偏差,學習的側重點也出現(xiàn)偏差。
其次,初中階段的地理教師大多采用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讓學生不斷背誦和記憶地理知識中的概念及規(guī)律[1]。而學生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下,其思維已經(jīng)固化,采取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機械。學生眼中的地理學科是需要死記硬背的學科,其并沒有考慮到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而是以背誦和記憶的方式去學習地理知識,自然會感覺知識枯燥、乏味,逐漸喪失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其學習效率。當然,該問題的出現(xiàn)也是由學生并沒有深入地理解地理學科在中學課程中的存在意義導致的。學生不重視地理學科,其記憶地理知識只是單純地為了應付考試,自然會采取機械式的學習方法,也就不能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及學習要求。
最后,長期處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師生關系逐漸疏遠。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力求保持自己的權威性,僅為學生講解理論方面的知識,缺乏對教學活動的創(chuàng)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不夠。有些教師對課堂互動的理解有誤差,認為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并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就是互動。其實不然,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偏難,學生就會難以回答,那么其所建立起來的信心就會受到打擊。但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討論的話題就不會僅拘泥于課堂,而是變成了閑談,這樣的互動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也浪費了學生與教師的精力。
對于任何學科來講,教材都是其教學的根本。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學地理教材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教師在面對該種情況時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對于教材的駕馭能力,加深自身對于教材的理解,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果[2]。新課程改革中已經(jīng)明確要求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根本,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突破以往的地理教學模式,讓學生融入地理知識的自主學習中,感受地理知識的樂趣,明確地理知識對于自己的終身都有意義。
例如,在教授學生學習《地圖三要素》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比例尺、圖例所代表的具體含義以及地圖的方向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為學生布置繪制學校平面圖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學校平面圖的繪制后進行小組間的比拼。這樣一來,學生在該教學活動中就可以了解地圖的方向,并且明確學校平面圖的比例尺問題,最后對學校平面圖進行具體圖例的標注。如此,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其對地圖要素的理解,使其形成自主學習意識。
歸根結底,對中學地理知識的學習是要對其進行理解和記憶。有些學生采用了死記硬背的方式,雖然也能夠記住地理知識,但毫無疑問,其記憶的時間比較短暫,且記憶的效率也比較低下。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知識記憶提出了要求,認為學生對于知識的記憶應該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教師在該情況下需要順應教學需求,引導學生找出適當?shù)挠洃浄椒ǎ瑥脑镜乃烙浻脖侈D變?yōu)槔斫庑杂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轉化為更加直觀的影像或圖例,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形成知識記憶。
例如,在教學生學習《氣候》時,學生需要掌握的氣候類型知識較多,其很難將全世界的氣候類型以及分布情況都記錄下來。這時,教師可以以平面圖的方式將地球的南、北半球畫出來,并先讓學生尋找回歸線,然后告訴學生回歸線附近的氣候情況,以回歸線作為分界點,逐漸向兩邊擴散記憶不同位置的氣候類型。而學生根據(jù)圖與線的引導,自然能熟練地掌握世界各地的氣候類型,且在記憶的速度及質量上都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課堂上的教學互動關系到師生關系是否融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否流暢。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這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在課堂上尊重和信任每位學生,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并給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提問、全面提問,而不是把被提問的權利交給個別學生。其次,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巧設問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全體學生。最后,課堂教學是雙主體、多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靜心讀教材,與教材互動。要用圈點批注的形式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與教師互動,用提問點評或練習的形式來進行。
例如,在地理學習中,等高線的地形圖問題是學生普遍反映的難點問題,一些學生覺得該部分的知識比較抽象,難以記憶。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準備不同地形的圖片,包含河流、山谷、丘陵、梯田等,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放映的圖片來辨別山谷、山脊的部位,并記憶等高線的相關知識。教師也可以引入競爭的方式,讓學生形成討論小組,通過競賽的方式來闡述山谷以及山脊的特點,并辨別等高線的疏密程度,掌握不同疏密程度的等高線具有怎樣的地勢特點。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對初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打破初中生對地理學習興致較低的局面,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通過自身對教材的駕馭,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教材知識。同時,教師應積極嘗試各種新的教學方法,確保師生、生生互動,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