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芳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200)
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分為讀前、讀中和讀后三個階段。讀前階段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掃清文本閱讀的詞匯障礙,激發(fā)閱讀動機;讀中階段主要是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和方法獲取文章信息,如略讀、尋讀、細讀等;讀后階段主要是應用性的活動或根據(jù)學習者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并提出個人感悟[1]。
1. 以問為導,激發(fā)興趣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設計貼近學生生活且富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與動力。
例如,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譯林版,下同)9A Unit 2 Reading 的Colours and Moods時,筆者在閱讀前先讓學生觀看了關于一年四季的簡短視頻,其中包括充滿綠色的春天畫面、烈日炎炎的仲夏畫面、碩果累累的秋季畫面和冰天雪地的冬日畫面這些為學生所熟悉的場景。這些色彩鮮明的畫面讓學生的心情不斷變化——激動、煩躁、快樂、平靜。觀看完視頻后,筆者提問:“Do you think colours can influence our moods? What colour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if you feel too nervous before the exam? ”這兩個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學生急于想厘清顏色和心情之間的關系,這種心理推動他們積極地投入閱讀中。
2.以問設疑,形成期待
教師可以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一些有懸念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形成期待,推動他們繼續(xù)閱讀來尋求問題的答案。
在英語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處理很多生詞,但是對這些詞匯學習的目標不同,有些是三會詞匯,有些是四會詞匯。教師在教授這些生詞時,要突出重點詞匯,杜絕“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會造成學生學習負擔過重,使他們產(chǎn)生厭倦的心理,失去掌握這些詞匯的信心。教師在教授重點詞匯時,要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語境,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語境猜測詞義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觀察和理解。
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教學的要求,在讀中復現(xiàn)生詞??梢酝ㄟ^設計有梯度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習和識記詞匯,使詞匯教學與閱讀教學齊頭并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根據(jù)對上下文的理解用文本中的生詞來回答問題,并讓學生嘗試讀出生詞。當學生無法正確朗讀時,教師可以按音節(jié)拼讀單詞,這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
例如,在教學8A Unit 1 Reading 的Best Friends時,筆者在讓學生快速閱讀板塊第一篇文本后進行了提問:“Betty is willing to share things with her friends. So what is Betty's personality?”“What is Betty like?”有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找出了答案,但是不敢發(fā)聲讀出generous 這個單詞。于是,筆者將單詞寫在黑板上,并帶領學生按音節(jié)拼讀單詞。筆者在讀前已經(jīng)利用語境呈現(xiàn)過generous,但是該詞匯難度較大。所以在讀中,筆者通過提問復現(xiàn)了這個單詞。這樣的設計符合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培養(yǎng)了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猜測單詞意思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朗讀單詞的能力。
1.略讀要點,獲取大意
略讀是指以較快的速度獲取文本大意的閱讀方法。略讀的目的是讓學生快速確定文本大意,理解文本框架結(jié)構(gòu),對文本有一個初步的整體了解,并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能快速獲取文章大意,教師可以通過匹配、歸納、提問和填空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2.尋讀細節(jié),定位信息
尋讀是指讀者為尋找文本中特定的細節(jié)而快速閱讀材料的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先確定關鍵詞,然后快速瀏覽閱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遇到關鍵詞時放慢速度,仔細閱讀附近的文字,鎖定要尋找的信息。
3.細讀文本,深入思考
細讀是指讀者通過挖掘閱讀材料中的細節(jié),根據(jù)文本中特定的信息、觀點或某句、某段的言外之意,深入理解材料,真正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9A Unit 4 Reading 的Never Give Up時,為了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閱讀,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Spud Webb 這位美國NBA 退役籃球明星:“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pud Webb?”在學生回答有困難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尋找表明作者觀點的形容詞來理解作者的真實想法和寫作意圖。
在學生理解文本的過程中,筆者在讀前和讀中環(huán)節(jié)兼顧了對重點詞匯的處理,引導學生關注目標詞匯的意義、讀音和其所在語境。在讀后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缺詞填空、看圖造句、英漢互譯、首字母填空等活動讓學生對重點詞匯進行操練和運用。
讀后活動是一個以文本為核心,讓學生通過口頭、筆頭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拓寬視野,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環(huán)節(jié)[2]。在設計讀后活動時,教師要緊扣文本的主題,將本課的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綜合起來形成新的活動內(nèi)容。活動設計應該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層層遞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根據(jù)不同的文本,讀后階段可以設計課文復述、故事續(xù)寫、角色扮演、辯論賽及寫作等活動。
僅僅依靠課內(nèi)的教學資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求出發(fā),根據(jù)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合理拓展教學資源,讓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由于學生平時的課業(yè)負擔較重,無暇顧及課外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的時間加強課外閱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讀本,如《黑布林英語閱讀》《書蟲》分級讀物,《21 世紀學生英文報》和英美兒童文學原著等。學生可以自由結(jié)合成閱讀小組分享英語讀本。同時,教師要做好監(jiān)督與評價工作。
總之,教師在提高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上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比如,如何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如何利用好插圖,如何處理教材中的長難句,等等。教師要認真學習教學方法和理論,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更新理念,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與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活動,在發(fā)展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其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