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賽箭
(江蘇省啟東市永和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葉圣陶先生提出:“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1]”學習語文,離不開閱讀,閱讀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化,還能增進學生對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閱讀是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最直觀的方法。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從課文閱讀中,理解抽象的語言符號,感悟語文的豐富內(nèi)涵,讓學生從閱讀熏染中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那么,面對閱讀,如何來開展教學呢?在閱讀中,如何來點撥學生感知文本形式,感悟文化意蘊呢?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呢?事實上,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需要長期的訓練和啟發(fā),教師要讓學生快速了解文本旨意,就要從多動嘴、多動手、多動腦、多動筆等方面,來展開文本,讀透文本,掌握閱讀的方法,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語言文字是構成文本的載體,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動嘴閱讀文本,從字里行間來品味文字的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的芬芳。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動嘴朗讀,讀的時候,聲音要洪亮,字詞音要讀正確,要將句子讀出情感,要引領學生從語言文字的咀嚼中鑒賞文本的魅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用嘴品讀中,體會到文本的含義,進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云雀的心愿》一文時,該文有這樣的對話:“這里的風沙真討厭!”小云雀埋怨地說?!昂⒆?,以前,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來,由于人們亂砍濫伐,樹木越來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護,就慢慢地變成了貧瘠的沙漠。”媽媽心疼地說。從這段對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風沙的形成與人類的亂砍濫伐有直接關系,從而領會文本的主旨。在朗讀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之后,讓學生進行同桌分角色朗讀,以小云雀、云雀媽媽兩個角色進行文本對話,讓學生從閱讀中體會小云雀的埋怨、不滿,感受云雀媽媽的難過心情。接著,筆者提出問題:“在與別人對話時,有旁白嗎?”“沒有。”學生們答道。于是,讓學生去掉旁白,再進行對話朗讀,以此來體會兩種朗讀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感受。通過大聲朗讀,學生的閱讀情感被激發(fā),一些學生在閱讀中手舞足蹈,伴著對對話的理解,融入對話情境中,感受到小云雀、云雀媽媽的內(nèi)心情感,深化了朗讀激情。在本節(jié)朗讀教學中,筆者通過去掉旁白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心理、語言特點,激發(fā)其對文本語意的理解,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相較于其他教學方式,大聲朗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迅速地領會文本的主旨,還可以使學生從朗讀中體會美好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的養(yǎng)成,進而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我們在觀看辯論賽時會發(fā)現(xiàn),有的人能夠及時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迅速還擊,搶占話語權;有的人在談判時,思維敏捷、妙語連珠。這些人的優(yōu)勢在于抓住了語言的精髓,或者說把握住了交際的關鍵點,所以能夠快速理解、分析,并做出巧妙應答。在平時的閱讀中,不能為了讀書而讀書,還要融入思考,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和主旨[2]。如何找準文本的意旨?我們需要在閱讀時多動手,多查找關鍵字詞句,并將之畫出來,由此來提高文本閱讀的理解水平。
例如,在學習《姥姥的剪紙》一課時,有一段關于姥姥練習剪紙的敘述:“數(shù)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边@段話說明了什么道理?一般情況下,教師會通過對該段文字的解讀,來刻畫姥姥勤勞、認真的形象。但是,除了這一點外,還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曾在一次聽課中,執(zhí)教教師在講解該段文字時,打破了傳統(tǒng)的釋義教法,將朗讀轉(zhuǎn)換為師生間的詩歌對話。借助于教師的朗讀節(jié)奏,“數(shù)九隆冬”(師)——“剪!”(生);“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摸黑”——“剪!”如此一來,一個“剪”字,簡潔而明快,將姥姥的剪紙功夫進行了生動形象的詮釋,也讓學生能夠從帶著韻味的朗讀中,體驗到文字的節(jié)奏感,更將勤勞姥姥的形象進行了刻畫。由此可見,在閱讀中,動手畫出關鍵字詞句,把握文本的重點,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我國文學寶庫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膾炙人口,經(jīng)久流傳。這些詩詞所傳達的豐富的意境美,成了人文教育的精華。在詩詞教學中,除了朗讀之外,動腦思考也是學習的重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多關注對詩歌文本的解讀,卻忽視了對作者內(nèi)心想法的挖掘,以致詩詞教學難以從閱讀中與詩人的情感形成共鳴。
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對于該詞的閱讀,我們主要從幾個階段來推進。首先,從文本朗讀入手,引領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使其從中感受古詩詞的文字意義;其次,我們引入插圖,分析插圖中有哪些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與詩詞有哪些關聯(lián);再次,梳理插圖中的景物,并進行概括,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瘦馬、詩人等;最后,我們鼓勵學生根據(jù)畫面,展開想象,將詩詞的全景納入頭腦中,使其變成一幅生動的風景畫卷。由此,通過對詩詞的朗讀,加上學生的動腦思考,學生便構建起關于秋思的生動圖畫。學生通過讀詩,想象詩詞的內(nèi)涵,感悟到詩詞的豐富意境。
又如,我們在學習《小稻秧脫險記》一文時,對于該文的閱讀,教師設置了“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質(zhì)疑、小組釋疑”的閱讀流程,鼓勵學生從閱讀中圍繞主題展開探究?!罢l脫險?脫什么險?怎樣脫險?脫險結果如何?”這些疑惑的提出,讓學生的閱讀饒有趣味。由此可見,把握閱讀中的動腦思考,關注閱讀中問題的挖掘,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啟迪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新課標強調(diào)“教學做合一”,要讓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做”統(tǒng)合起來。例如,在學習《風娃娃》一課時,我們在課后總結時提出“如果你是風娃娃,你該怎么做?”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回答這個問題。有學生提出,如果我是風娃娃,我會輕輕地吹,不把行人的衣服吹跑;有學生提出,如果我是風娃娃,我就不會做壞事,我要把風箏吹上天,把衣服吹干;還有學生提出,如果我是風娃娃,我就把衣服吹跑,把小樹吹斷……對于不同的回答,有的學生贊同,有的學生不贊同。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如何來把握教學秩序,如何來正確引導學生呢?我們在課堂上,總結出一個“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然后,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總結,順勢提出寫一篇讀后感的倡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風娃娃的想法寫出來。由此,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幫助學生以讀促寫,使其在寫作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閱讀教學要注重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對字詞含義的理解,還要挖掘文本的意境情感,通過閱讀,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感悟,積累語言知識,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