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枝
一提到西湖,我想誰都有話說,但真正能說出點道道的很少,能讓世人記住甚至流傳千古的便更是鳳毛麟角了。有同學可能會說,不對啊,描寫西湖的文字很多呀,隨口而出的詩詞歌賦就不少。這個問題當然是相對的,比起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我們能記住的經典是不是就如同滄海之一粟了呢?
寫西湖是很“危險”的,一不小心就被人拿來與經典相比較。但又何妨呢?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片西湖,都有權利為之書寫。那么如何打開西湖的門?本文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鎖的方式。
光看這題目,我們隱約里就能感受到某種關于寫景作文的密碼。是“具體”的,而不是口號式的“啊,真美呀!”更不是傳說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告訴我們寫景甚至是其他類型的作文,首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落腳點,一個能讓你站立并環(huán)視四周的地方。
在時間、地點、人物的要素交代下,作者先拍了一張照片。若隱若現(xiàn)的遠山,素白,至簡,像極了水墨畫。怎么來形容那份若有若無的感覺呢?作者說,“分不清是樹林濕了還是鏡頭濕了”。
如果一種事物隨意處之就能收獲美,那大抵就是一種美的最高境界。比如《紅樓夢》,隨便一翻都能感受到美。西湖之美也可以是隨意的,無需角度,不必構圖,咔嚓一聲就是江南。
接下來出場的是松鼠、鴨子和游客。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看出來了,這就是從遠到近的寫法。把剛才的遠山與現(xiàn)在身邊之物結合起來,讓風景更加立體。在寫到一只特別的水鴨子時,作者特意細致地觀察了它的動作,“用嘴啄自己發(fā)癢的后背”。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斷出作者是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是真正熟悉鴨子的。因為太多的同學都只停留在“鴨子在水面上歡快地戲水”。寫松鼠只用了“跳來蕩去”,而寫鴨子卻不放過特殊的細節(jié),這便是我們常說的粗細結合的寫法了。寫到游客在討論某句詩在不同語境下的效果,存在明亮的美好的和蒼涼的矛盾。其實這也是西湖的“矛盾”。如果我們在描寫風景的同時恰當?shù)丶尤胍恍┳h論就更加完美了,這對小學生而言,要求稍微高了一些。
雨下大了,但比雨更密集的是游客。這里既是對比又是比喻。黃金周一波接一波的游客難道不像一陣陣突如其來的雨嗎?這些“雨”還是雷雨,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千篇一律地“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知道”,美其名曰“詩和遠方”。
說起花港觀魚的金魚,你會怎么去描寫呢?是不是“這些魚真是太胖了,太可愛了,為了搶奪魚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shù)……”作者在采用擬人的同時,另辟蹊徑,寫出了金魚的另一面。他筆下的金魚是有脾氣的,并不完全在乎人類的感受。它們有屬于自己的孤獨,也有自己的狂歡。它們才是主人,我們都是客人。想想我們若從這角度去花港觀魚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呢?
接下來的幾段依舊是比擬為主,暗自較勁的植物,懶洋洋的桃花。但這里有一句藝術的處理值得我們學習。移步換景是寫景作文的經典方法,而在移步的敘述中,你是不是經常覺得詞窮?除了“我們來到……”“接著是……”之外,原來我們還可以如此表達“曲徑把我們從花港引向蘇堤”。
一篇作文的過渡句很重要,一個合格的過渡句是不露痕跡又有跡可循的。比如這句“樹干粗大,像老年人的皮膚,布滿了紋路和印記”,看似是對一棵樹的描寫,其實它是為下文思念家鄉(xiāng),回憶童年時光而埋下的伏筆。于是作者從西湖寫到了老家南康,從眼前之樹寫到了童年之樹,在時間和空間的交織下追憶。
作者的用詞是比較節(jié)制的,沒有大片的渲染,幾乎都簡短,但簡短中不乏精準。比如他用“碎碎”一詞來描寫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投射在地面營造的陰涼和光影。經過上下文的推敲,我知道這棵樹的名字叫“樸樹”。這棵樹在作者的童年記憶里無非是有關于好玩和好吃,但這恰恰就是孩童應該有的心境。這篇文章無時無刻不體現(xiàn)出一份真,而這又是一篇作品不可多得的品質。
“沒有哪片景色大過于對它的發(fā)現(xiàn)?!睂τ陲L光無限的西湖,作者偏偏在這棵樹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美好,從此那個被人傳頌千年的,流轉于詩文中的西湖就具體了、親切了。也許這就是西湖的“包容之美”,每一個投入西湖懷抱的人,都能找到“漏網之魚”,找到一份獨特的美好和記憶。
西湖可以是具體的。我們寫作文也應該是具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