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華
提到魯迅夫人,多數(shù)人只知道許廣平,卻不知魯迅身后還有一個叫朱安的女人。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卻有名無實,她為魯迅空守了41年,最后孤獨地長眠于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
朱安與魯迅是同鄉(xiāng),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朱安和舊中國很多家庭的女兒一樣,從小被教養(yǎng)成一個切合傳統(tǒng)要求的典型:三從四德,溫良賢淑。
父母惜之如掌上明珠,取名為“安”,想必是希望女兒平安、恬淡度過一生。朱安最終卻用“安靜”兩字詮釋了自己的名字,她安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安靜得讓人忽略了她的存在。
朱安和魯迅定親時,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已是“大齡剩女”了。朱安比魯迅大三歲,鄉(xiāng)里有俗語:女大三,抱金磚。彼時周家雖然敗落,但周家也稱“周家臺門”,看起來還是門當(dāng)戶對的。
1906年,魯迅的母親裝病將魯迅從日本騙回家與朱安成親,時年魯迅26歲,朱安29歲。聽說新郎官喜歡大腳,新婚的朱安特意穿了雙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本想討新郎的歡心,可是在出花轎的時候,轎子太高,鞋子掉了下去,露出了三寸金蓮。按當(dāng)時的民間說法,成親時掉鞋,是兇兆。這就像一個魔咒,詛咒了朱安以后的人生。
魯迅堂叔周冠五回憶那天晚上的情形:“結(jié)婚的那天晚上,是我和新臺門衍太太的兒子明山二人扶新郎上樓的。一座陳舊的樓梯上,一級一級都鋪著袋皮。樓上是兩間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開,新房就設(shè)在靠東首的一問,房內(nèi)放置著一張紅漆的木床和新媳婦的嫁妝。當(dāng)時,魯迅一句話也沒有講,我們扶他,他也不推辭。見了新媳婦,他照樣一聲不響,臉上有些陰郁……”
周家的傭工王鶴照當(dāng)時18歲,他透露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魯迅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臉,讓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頭埋在被子里哭了?;楹蟮谒奶?,魯迅就攜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離開了母親強加給他的女人。
沒有人提到,朱安在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過來的。也許,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蝸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總能等到周家少爺回心轉(zhuǎn)意的那一天。
1919年,魯迅賣掉周家老房,在北京買下了八道灣的宅子,準備把家人接去同住。對朱安來說,這意味著她從此要離開故鄉(xiāng)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這無異于和娘家人生離死別。但朱安謹遵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習(xí)俗,跟隨魯迅來到北京,此生再也沒有回去。
自1919年起,魯迅搬了三次家,朱安也跟著一次次地遷居。1924年5月25日晨,魯迅攜母親、朱安遷居到西三條胡同21號的住宅,開始了他們在新家的生活,這使她重新看到了希望,以為他終于回心轉(zhuǎn)意了,然而,這一切只是朱安自己的幻想……
“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濒斞傅倪@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許多人引用,以證明他對朱安確實毫無感情,只有供養(yǎng)的義務(wù)。
與魯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魯迅忍受了漫長的煎熬,最終還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許廣平;而朱安真的“做一世的犧牲”,陪伴她的只有年邁的魯老太太和日復(fù)一日的空房……
1923年秋天,魯迅應(yīng)好友許壽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xué)校(1924年更名為北京女子師范大學(xué))講課,在這里認識了許廣平。這樣的師生關(guān)系延續(xù)了一年多,直到1925年3月,由于許廣平寫信向魯迅求教,他們之間有了進一步接觸,原本疏遠的師生關(guān)系才有了突破。
魯迅和許廣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海嬰,對朱安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房東的妹妹問她“那你以后怎么辦呢”,她一下子被觸動了心事,顯得相當(dāng)激動:“過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服侍他,一切順著他,將來總會好——我好比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shù)???墒牵F(xiàn)在我沒有辦法了,我沒有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無用。”
她說這些話時,神情十分沮喪。她接著說:“看來我這一輩子只好服侍娘娘(魯迅母親)一個人了,萬一娘娘‘歸了西天,從大先生一向的為人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會管的?!边@也是朱安唯一一次向別人袒露心跡。
魯迅去世后,朱安將魯迅著作權(quán)的所有版權(quán)全權(quán)委托給許廣平打理,《魯迅全集》才得以順利籌備出版。
許廣平也對朱安的生活設(shè)法維持。然而在心底里,朱安依舊有一種“拿人家的手短”的客氣和怯怯,有時還會出現(xiàn)聯(lián)系不上許廣平的狀況。
貧困潦倒、體弱多病又步入老年的朱安,僅靠周作人每月供給的150塊錢根本無法維持生活。她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窩頭、菜湯和幾樣自制的腌菜,即使這樣,也常常難以保證,到1944年已欠債4000多元。因此,她聽從了周作人的建議,決定出售魯迅的藏書。
1944年8月25日的《新中國報》刊登了這一消息,許廣平聞悉,憂心如焚,立即給久未通音信的朱安寫了信,加以阻止。同時,上海文化界進步人士都很焦急,當(dāng)年10月,還推舉唐弢、劉哲民二人去北京解釋勸阻。
1944年唐弢造訪朱安,看見她也只是默默地喝著湯水似的稀粥,吃著幾塊醬蘿卜。在來客面前,朱安情緒激動,她沖著客人說:“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在困頓的歲月里,哪怕是作為“魯迅的遺物”,她也被世人長久地遺忘了。萬千辛酸,使她發(fā)出了這樣的吶喊。這是她一生最后的吶喊,也是她一生唯一為自己的申訴。這句悲號積攢了朱安一生的委屈與壓抑,也用盡了她一生的力氣。
在艱難的抗戰(zhàn)以及國內(nèi)戰(zhàn)爭期間,朱安作為魯迅的合法夫人,都做到了有尊嚴地活著,對社會各界的捐助,一般都是辭而不受,她說“寧自苦,不愿茍取”,確實不愧為魯迅夫人。
朱安并不迂腐,相反,她異常清醒,對于自己的處境,對于生活和時代強加給她的一切,她無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
朱安去世前一日,對前來探訪的記者說:“周先生對我并不算壞,彼此間并沒有爭吵,各有各的人生,我應(yīng)該原諒他……許先生待我極好,她懂得我的想法,她肯維持我……她的確是個好人?!倍鴮︳斞傅膬鹤又芎耄m終生未見,卻充滿了掛念。據(jù)親友給許廣平說,朱安臨終時,“淚流滿面,她念大先生,念先生又念海嬰”。她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見過海嬰。
朱安曾說:“靈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彼了蓝枷胫斞甘卦谝黄穑墒?,就像生前不能如愿,她的遺愿也沒有實現(xiàn)。
1947年6月,朱安在北平病逝,走完了她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涌的一生。她的葬禮按許廣平的意思舉行,墓地設(shè)在西直門外保福寺處,沒有墓碑。她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69個春秋,孤獨地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漫長歲月。最終,朱安這個“母親的禮物”還是還給了母親。
編輯/汪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