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
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授予42人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其中有6人格外令人矚目,他們就是“友誼勛章”獲得者,來自古巴的勞爾·卡斯特羅·魯斯、泰國的瑪哈扎克里·詩琳通、坦桑尼亞的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俄羅斯的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法國的讓-皮埃爾·拉法蘭,以及加拿大的伊莎白·柯魯克。
他們?yōu)槭裁传@得“友誼勛章”這個殊榮?“友誼勛章”的授予標準是什么?據(jù)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友誼勛章”是授予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外國人。
這6位獲得“友誼勛章”的外國人到底有哪些故事呢?《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在多年前就報道了其中幾位“友誼勛章”獲得者的故事:《非統(tǒng)組織秘書長薩利姆》(申明河,1997年4月)、《情牽華夏,延綿春暖——記泰國公主詩琳通》(何晨璐,2010年11月)、《伊莎白與中國的百年情緣》(管貞,2019年1月)等專訪,以及散落在其他文章中的關于讓-皮埃爾·拉法蘭的報道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創(chuàng)刊30年來,報道外國專家1500余人次。雜志創(chuàng)刊時,習仲勛同志題詞“積極開展國際人才交流 推進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翻開塵封的歷史,打開悠遠的往事,在他們與世界、與中國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人世間的大愛。
我們團結(jié)起來,共同歡慶,
我們解放事業(yè)的勝利,
我們獻身,共同奮起,
為保衛(wèi)自由與統(tǒng)一。
……
30年前的7月28日,這首非洲統(tǒng)一組織(亦稱非統(tǒng)組織)之歌在非統(tǒng)組織第25屆首腦會議上唱響,領唱者正是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那年他47歲,任坦桑尼亞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那天他當選非統(tǒng)組織秘書長。一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被推選為非統(tǒng)組織秘書長,這在非統(tǒng)組織歷史上尚屬首次。
薩利姆在宣誓就職儀式上發(fā)表講話:“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我將盡自己的最大能力,促進非洲國家的團結(jié)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并加強非洲國家間政治、經(jīng)濟、外交和防務方面的合作?!彼粲?,非洲人民努力奮斗,擺脫非洲落后的形象,用一個聲音說話,團結(jié)是非洲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關鍵。
他這樣唱、這樣說,也這樣做。在隨后的7年多時間里,他走遍了非洲的山山水水,前往加蓬、尼日利亞、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地進行調(diào)停,冒著生命危險前往基加利了解情況,幫助解決盧旺達、塞拉利昂和索馬里沖突。
薩利姆的優(yōu)秀和卓越早在少年時就初露鋒芒。1942年1月23日,他出生在坦桑尼亞東部一個島上的印度洋沿海城市桑給巴爾。他的家鄉(xiāng)奔巴島盛產(chǎn)丁香樹。在古往今來以丁香為題留下的名詩名篇并不多,因為丁香在文學領域是憂郁情結(jié)的代名詞,是讓人很傷懷的東西。詩人李商隱的《代贈》這樣寫道: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各自愁。丁香和這首詩似乎非常符合薩利姆的家庭氣質(zhì),他家境貧寒,19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9歲時就被迫在丁香園做童工,經(jīng)常挨打受餓。也許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他堅韌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后來他讀書、加入青年積極分子行列,19歲被任命為桑給巴爾民族主義黨駐哈瓦那代表,22歲被任命為桑給巴爾首任駐開羅大使,成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大使;28歲被任命為坦桑尼亞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37歲被選為聯(lián)合國第34屆大會主席;雖然他被評為“聯(lián)合國中最有能力和凝聚力的非洲人”,15個成員國中有14個提名薩利姆,但是由于美國的反對,他連續(xù)兩次在競選聯(lián)合國秘書長時失利。
薩利姆的出生地桑給巴爾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是“黑人海岸”,曾經(jīng)是桑給巴爾帝國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中心。中國宋代典籍中稱桑給巴爾為“層拔國”,在桑給巴爾博物館中還陳列有中國清朝瓷器。這么悠久的友誼,我想是流淌在薩利姆的血脈里的。1963年,21歲的薩利姆作為非洲學生領袖訪華,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三年后,他任駐華大使,為中坦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他在聯(lián)合國工作期間,為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大聲疾呼、慷慨陳詞。
1971年第26屆聯(lián)大上,當電子計票牌顯示表決結(jié)果——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時,會議大廳沸騰了。許多亞非國家的代表興奮地歡呼歌唱,這次薩利姆不僅歌唱還帶頭跳起舞來。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我們無法言說,卻可以理解。因為薩利姆胸中沸騰著像鮮血一樣火紅和滾燙的人類最樸素也最珍貴的情感,那便是:正義、和平、團結(jié)、美好。
后來,薩利姆作為坦桑尼亞總理、非統(tǒng)組織秘書長等對我國進行多次國事訪問。他說,中國永遠是非洲可信賴的朋友,中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過去唐僧西天取經(jīng),而我們今天前往東方取經(jīng),助推非洲的振興和發(fā)展。
的確,朋友之間互相信賴、互相依靠,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迄今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便是被稱為“自由之路”的坦贊鐵路,這條貫通東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線是東非交通動脈,全長1860.5公里?!?970年,經(jīng)濟剛剛恢復的中國拿出10億元人民幣,動員5萬余人深入非洲腹地,幫助坦贊兩國修建一條橫穿非洲的鐵路。沒膝的淤泥、四五米高的荒草、猛烈的暴雨、險惡的裂谷、瘧疾、肝炎、霍亂,許多援建的中國人再也沒能回來。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中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完成了鐵路的修建。”這是《尋路非洲——鐵軌上的中國記憶》里的描述。如今,中國與非洲通過更多的鐵路連接在一起,友誼像鐵軌一樣歷久彌堅、源遠流長。
友誼勛章(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來《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工作的時候,國家外國專家局和科學技術(shù)部還沒有合并。我的同事總是把外國老專家掛在嘴上。我在審稿的時候,就對這個“老”字費解,看到就要刪掉。我的同事告訴我,“老”是一個榮譽,現(xiàn)在稱得上外國老專家的并不多了。
那么,伊莎白肯定是一個,重要的一個。
伊莎白·柯魯克,1915年12月生,加拿大籍,北京外國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1980年國務院批準認定的第一批“外國老專家”。
后來,我認識了伊莎白的“中國孫女”傅涵女士,并且請她多寫寫伊莎白和她身邊其他的外國友人。
從最開始以“不擅長寫作”為由推辭,到后來不僅寫了很多還拍了自己的處女作——紀錄片《西方女人類學家的中國記憶——伊莎白·白鹿頂》,傅涵對伊莎白的愛,在看了紀錄片并與伊莎白面對面以后,我真的理解了。
伊莎白的父母是傳教士,父親饒和美是英國人,1912年任華西協(xié)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母親饒珍芳是加拿大人,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所蒙臺梭利幼兒園(現(xiàn)成都市金碩果幼兒園)、成都市盲聾啞學校(現(xiàn)成都特殊教育學校)并兼任成都加拿大學校校董。
1915年,民國四年。日本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陳獨秀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伊莎白在成都四圣祠教堂對面的房子里出生了,父母為她取了個中文名字——饒淑梅,希望她善良淑美,頑強如梅。
后來,伊莎白(饒淑梅)用一生的時間從事人類學研究,我想與她的童年有關。“我的父母從事教育工作,所以他們特別注重解放孩子的天性”。每年夏天,為躲避成都夏日的酷暑,伊莎白一家都會來到距成都70公里的彭州市白鹿頂度假——“白鹿渺渺隨仙惟古鎮(zhèn)鵑啼依稀蜀韻,丹花盈盈語客有教堂詩唱仿佛歐風?!本褪窃诹魃澈庸P下的白鹿頂,伊莎白開始了與中國鄉(xiāng)村不解的世紀情緣。
為了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1928年父母把伊莎白送回加拿大念書。10年后,伊莎白從多倫多大學碩士畢業(yè)后回到成都。時年23歲的伊莎白,正是青春曼妙的年紀,她卻開始走向藏區(qū)做社會調(diào)查??箲?zhàn)時期,為研究如何發(fā)展鄉(xiāng)村建設,改善農(nóng)民生活,25歲的伊莎白和26歲的俞錫璣開始了探索鄉(xiāng)村社會實踐,對四川省璧山縣興隆場的1500戶人家開始了挨家挨戶的田野調(diào)查。2013年,這部社會人類學歷史上首部由西方與東方女人類學者合作完成的巨著《戰(zhàn)爭時期中國農(nóng)村的身份、變革和抵拒——興隆場》出版,這份珍貴的手記細膩、翔實地記錄了抗戰(zhàn)時大后方的大量日常生活細節(jié),堪稱社會人類學以及民國史、鄉(xiāng)建運動史的必讀之作。
1942年,伊莎白與服役于英國皇家空軍的大衛(wèi)·柯魯克結(jié)婚。1947年,為考察和報道中國解放區(qū)土改運動,與丈夫大衛(wèi)·柯魯克穿越重重封鎖來到邊區(qū),完成了《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這部具有重要影響的著作。1948年,應中國共產(chǎn)黨邀請,留在南海山中央外事學校(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任教。辦學之初,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教材嚴重缺乏,他們一方面從英文雜志中挑選適合的教學材料,一方面自己動手編寫教材。他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半個世紀之久,在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是新中國英語教學的拓荒者,為新中國培養(yǎng)了大量外語人才,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和對外友好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
2018年,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參加了伊莎白103歲生日會。參加一個世紀老人的生日會,于我還是第一次。吃生日蛋糕之前,我們連著觀看了兩個紀錄片,被深深地感動?;貋砗蟊銓懥艘皇仔≡?,節(jié)選如下:
人生是一條多么湍急的河,
河水流過的地方,誰會記得?
只有那些勇敢執(zhí)著的人們,
才會奏響鏗鏘的壯歌。
流淌過不重要,
重要的是深深地愛過!
愛每一天如約的朝陽,
也愛也許昏沉的日落。
愛每一朵靜靜的花開,
也愛每一株漫漫的凋謝。
愛山多陡峭,愛土地蓬勃。
愛路多泥濘,愛天空遼闊。
“你遇到的狀況越多,
你收獲的經(jīng)驗就越多?!?/p>
——她對困難如此解說。
然而,最讓我動容的是,
每次到大衛(wèi)生日的時候,
她和全家人就來到丈夫的銅像前,
用她紅袖輕輕地拭去點點塵埃,
一下一下地把最愛的人撫摸。
雖然,他已經(jīng)變成一尊銅像,
她依然盛滿一杯酒,
倒進愛人的嘴里,喂一口。
她沒有流淚,我卻淚雨滂沱。
百年滄桑,山河巨變。
困難時期,她要求減少專家工資,
條件好了,也不換房堅持爬樓梯。
她和他把一切都獻給了中國。
參加生日活動,我是走著去的。
走著走著,突然被一個臺階絆倒。
我坐在地上,深吸了一口——
夾著霾的冷風。我笑了。
因為,我還是一個孩子,
一個還在蹣跚學路的孩子。
在103歲的伊莎白面前,
坦贊鐵路
誰說,誰不是呢?
……
坐高鐵、錄節(jié)目、蕩秋千、吃冰淇淋,這是伊莎白在“中國孫女”傅涵朋友圈里的生活。時不時地我就會點進去,看看她,想想自己,心里就如窗外的天空,響晴響晴的。
每個女孩兒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每個女孩兒心里都住著一個公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是童話、是夢幻,是在人間煙火之上的紫色氤氳。
在獲得“友誼勛章”的6個外國專家中確有一位公主。她叫瑪哈扎克里·詩琳通,1955年4月生,泰國籍,泰王國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員,深受泰國民眾愛戴。她對華十分友好并懷有深厚感情,中國文學、歷史文化造詣深厚;已訪華48次,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廣泛、全面、深入了解中國,積極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進中泰友好,為中泰關系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貢獻;曾參加我國慶祝香港、澳門回歸和北京奧運會等重大活動,在涉及中方重大利益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心系中國人民,在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fā)生后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泰國王室即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從1782年起延續(xù)至今。詩琳通的父親是普密蓬·阿杜德(1927年12月5日—2016年10月13日),泰國第九代國王,被追封為“阿杜德大帝”,亦稱拉瑪九世,中文名鄭固。1946年6月9日即位,1950年5月5日加冕,在位70年零126天。在位期間,他的足跡遍及泰國各個角落,廣受泰國人民愛戴。普密蓬生前積極推動中泰關系,曾接待過多位到訪泰國的中國領導人。
詩琳通從小聰穎好學,多才多藝,更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1981年5月,她首次訪問了中國,成為泰國王室成員訪華第一人?;貒螅龑⒃谥袊乃娝動弥刑﹥蓢淖肿珜懗蓵?,取名為《踏訪龍的國土》,為泰國人民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此后,詩琳通又多次來到中國,從北京到邊疆,從都市到鄉(xiāng)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將訪華觀感撰寫成《絲綢之路》一書,并出版了《隨公主踏沙遠行》《詩琳通公主天路行》等多卷畫冊。為提高自己的中國語言文化水平,曾于2001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書法、繪畫、二胡演奏,一部照相機、一本日記本,詩琳通用心用筆用鏡頭記錄著她在中國的每一天。
20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中,詩琳通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變化。為了讓更多泰國人了解中國,詩琳通積極推動中泰兩國的教育科技合作,鼓勵泰國學生到中國學習,來北京大學及其他知名高校交流,將所學的知識帶回泰國,為泰國發(fā)展作貢獻。2005年,在詩琳通的支持下,北京大學詩琳通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作為北京大學跨院系跨學科的學術(shù)交流機構(gòu),開展以泰國為主的合作交流工作,除了進一步深化語言、文學、文化、中泰關系等研究,還拓展到科技領域。
“友誼勛章”獲得者伊莎白·柯魯克(Isabel Crook),加拿大籍,北京外國語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友誼勛章”獲得者瑪哈扎克里·詩琳通,泰國籍,泰王國扎克里王朝王室主要成員(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7年5月,在組織“我與外教”全國大賽頒獎盛典時,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泰國籍專家。獲得“外教中國年度人物”的葛潘教授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書已經(jīng)十幾年了,每年只有假期才回泰國看望家人。這位用泰語寫詩的奶奶,小巧玲瓏,雖不是公主卻有公主一般的高貴和精致。后來,我又結(jié)識了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泰國籍專家關國興、汪東財,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泰國人,在中泰科技、教育、人文、醫(yī)療等領域的交流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公主不僅是童話、是夢幻,更是人世間善良、愛與美好的象征。詩琳通確實是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她扶弱濟貧,捐資助學。2008年汶川地震發(fā)生后,詩琳通以個人名義捐贈了10萬元人民幣,援建了在地震中成為廢墟的綿陽市先鋒路小學,還和泰國紅十字會基金會共同捐贈了價值100萬元人民幣的帳篷和廚具。
勞爾·卡斯特羅·魯斯,男,1931年6月生,古巴籍,古巴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古巴革命領袖,長期擔任古巴黨和政府重要職務。對華友好,積極促成古巴在拉美地區(qū)率先同新中國建交,是中古關系的重要奠基人、中拉關系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將對華關系確立為古巴外交的優(yōu)先發(fā)展方向,并堅定致力于將中古友誼發(fā)揚光大,在重大問題上堅定支持中國,高度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強調(diào)中國是維護國際和平穩(wěn)定、促進共同發(fā)展繁榮的關鍵建設性力量,支持中國在國際和地區(qū)事務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加林娜·維尼阿米諾夫娜·庫利科娃,女,1935年2月生,俄羅斯籍,俄中友協(xié)第一副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高級研究員、著名漢學家。1957年參與創(chuàng)建蘇中友協(xié),1960年進入蘇聯(lián)對外友協(xié)工作。1989年當選為蘇中友協(xié)第一副主席并赴蘇聯(lián)(俄羅斯)駐華使館工作,始終致力于發(fā)展同中國的友好關系,為推動中蘇(俄)民間外交作出杰出貢獻。現(xiàn)年84歲,仍堅持工作在中俄民間交往第一線。其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撰寫的《俄羅斯和中國:民間外交》一書,用大量翔實的圖文資料真實記錄了兩國人民70年的友好交往歷史。曾獲“中國語言文化貢獻獎”和全國對外友協(xié)“人民友好使者”稱號。
讓-皮埃爾·拉法蘭,男,1948年8月生,法國籍,法國前總理、法國政府中國事務特別代表。長期活躍在國際舞臺,擁有重要國際影響力,長期致力于促進中法友好和中法全方位合作,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中國享有較高聲譽。曾作為法國總理在“非典”期間堅持如期訪華,給予中國人民極大政治和情感支持。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曾作為法國總統(tǒng)代表出席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積極為法國、歐洲各界客觀認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言獻策。發(fā)揮“中國通”優(yōu)勢,利用各種場合和平臺宣介中國,增進中法友誼,與夫人合著《中國的啟示》一書并在我國出版。積極推動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為推動解決國際和地區(qū)問題奔走努力。
這是另外三位獲得“友誼勛章”的外國友人。
“友誼勛章”獲得者薩利姆·艾哈邁德·薩利姆的女兒瑪亞姆·薩利姆在參觀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后接受記者采訪(圖片來源:新華社)
故事是寫不完的,友誼是道不完的。
在中國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發(fā)生了太多感動人心的故事,每個故事及故事里的人們都值得銘記。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6位外國友人獲得“友誼勛章”,正體現(xiàn)了中國人珍愛朋友、重視友誼的美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后,從3.1萬蘇聯(lián)專家到今天的每年90多萬人次外國專家來到中國工作、生活。這與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讓有志于來華發(fā)展的外國人才來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動,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接納全球優(yōu)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三次會見外國專家,并指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y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外國專家們功不可沒。”
除了國家“友誼勛章”,還有一個重要的獎項——中國政府友誼獎。中國政府友誼獎于1991年正式設立,每年約產(chǎn)生50名獲獎者,國慶逢五逢十之年則評選約百名,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最高獎項,截至目前,累計已有來自7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約1600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除中國政府友誼獎以外,全國各省區(qū)市也設置了極富地方特色的“友誼獎”,如北京市“長城友誼獎”、河北省“燕趙友誼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駿馬獎”、江西省“廬山友誼獎”、大連市“星海友誼獎”等等。
我們看,地方友誼獎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就像每一位獲得者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故事;但是,從“友誼勛章”到中國政府友誼獎,再到各種地方友誼獎,又都有一個共同的名詞——友誼。
記得有位偉人說過,人際關系就是生產(chǎn)力。這是一句直白的大實話。如果表達得文氣一些,就是友誼就是生產(chǎn)力。兩人、兩國、兩個民族或是種族,只有建立平等互信、真誠溝通的友誼,才會實現(xiàn)共同的發(fā)展和進步。想起鄧小平在很多年前說到中美關系時提到“小吵架、大團結(jié)”。人與人之間小吵架都難免,何況國與國之間。但是大團結(jié)必須保證,因為我們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獲得“友誼勛章”的6位外國友人,以及數(shù)以千計、萬計和更多為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作出貢獻的人們,都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講話中談到獲得“友誼勛章”的國際友人時指出:“……長期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我們衷心感謝他們對中國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中國人民愿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我們這個星球越來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