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中石油華東設計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在化工生產中逐漸凸顯了化工壓力容器的重要性,為了保證容器的安全運行,就必須科學地進行補強設計以及容器選材工作。在深入分析化工壓力窗口的補強與選擇材料過程中,應結合實際經驗,熟練運用相關行業(yè)和國家標準,保證所選材料可以在化工壓力窗口中使用,具有較高的準確性[1]。但是現階段,在運用化工壓力容器的規(guī)范與標準中,化工壓力窗口的制造單位與設計單位仍存在一些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運用時對人們的財產與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必須做好化工壓力容器的補強設計和材料選擇工作,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從而促進我國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保證化工壓力容器的正常運行。
要想保證壓力容器的安全性,就必須正確選擇主體材料。在設計壓力容器過程中,除了要根據相關標準與法規(guī)等硬性規(guī)定來選擇主體受壓元件選樣外,也要選擇能滿足設備工藝性能、物理性能、力學性能和介質相容性的材料,以此來保證所選擇的材料有較強的耐蝕性、足夠的強度以及優(yōu)良的可加工性。
(1)應結合工作條件與介質特點選擇鋼材種類,對用材牌號進行確定。同時,還應保證使用壽命,所有鋼材要抗容器介質腐蝕。在相應壓力和設計溫度下,其許用應力要滿足容器的強度要求。同時,可選用復合材料作為一些特殊介質,與介質接觸的復層可以對抗介質腐蝕,基層用來滿足力學性能,以此來對鋼材的合理利用進行有效提高。例如,在設計高硫壓力容器時,應優(yōu)先選用Q245R等碳素鋼材,要對C、S、P、Ni、Mn等元素含量材料進行限制。
(2)要充分考慮設備的制造性能,來進行壓力容器選材,既要有較大塑性、高韌性,也要有較好的成型性與焊接性能[2]。
(3)在選擇壓力容器材料時,還應提高其經濟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對于“性能越高越好、越厚越安全”等直觀誤區(qū)進行避免。例如,較厚的鋼材會增加設備自重,增加設備抗壓能力,大大提高對裙座、鞍座等設備支撐元件的設計要求,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費,并且還存在失穩(wěn)等重大隱患[3]。
(4)我國向國際上以及國外輸出的裝備制造,優(yōu)于國內使用的鋼材料,所以,國內壓力容器用材上逐漸出現了越來越多境外牌號的新型材料,在使用境外牌號鋼材時,應注意的是:第一,相似工作條件的使用實例必須具有;第二,對于我國法規(guī)的要求,相關質量、化學成分、材料性能等證明文件必須滿足;第三,對于材料的使用性能與加工性能,壓力容器的制造與設計單位必須要了解與掌握。并嚴格按照《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TSG21-2016使用新材料,并通過技術評審要求。
(5)在選用壓力容器材料過程中,應優(yōu)先選擇具有相應資質企業(yè)生產的鋼材。作為特種設備,化工壓力容器若發(fā)生事故,就會給企業(yè)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對于壓力容器使用、安裝、制造、設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都應進行嚴格監(jiān)管,從而對壓力容器的安全運行進行有效的保證[4]。
應綜合考慮經濟性、焊接性能、力學性能、理化性能來選擇補強材料,并且保證所選材料與主體材料牌號相近或一致,若與殼體材料的許用應力相比,補強材料許用應力較小,應按照補強材料和殼體材料的許用應力之比,增加補強面積,若與殼體材料的許用應力相比,補強材料許用壓力較大,就必須減少補強面積。總之,殼體材料與補強材料不同會降低設備的經濟性,增大補強面積。
在設計壓力容器時,某一企業(yè)利用16MnR代替15CrMoR,溫度為470度。相關的強度可從設計手冊中查閱得到,在350度內,替換鋼材后,指標比替換前的鋼材要高,前者的強度指標,若在溫度大于425度時,就會高于后者。因此,材料之間在一定溫度下,不可以隨便替代。若長時間使用碳錳鋼和碳素鋼,在425度條件下,就必須考慮碳化物石墨的傾向問題。兩種鋼中的滲碳在高溫下,會一一進行分解,并會導致16MnR鋼內珠光體消失,直接降低材料的塑性與強度,加大了生產的危險,沖擊值也會明顯下降。
(1)補強圈補強。較為常見的補強方式就是補強圈補強,在對開孔周邊容器殼體補強強度進行增加時,主要利用開補強板的厚度。其加工制造簡便,結構較為簡單,應用經驗豐富。對于殼體、接管、補強圈三者焊接的合理結構,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以便于制造。因為補強圈沒有與殼體和接管形成整體,導致這種補強通常用于靜壓和常溫下的中低壓容器中,抗疲勞性較差。
(2)厚壁管補強。此種方法可以使補強區(qū)域集中在應力集中區(qū),厚壁管補強與補強圈補強相比,對應力集中系數可以有效降低。其不需要疊加焊縫,結構比補強圈補強簡單。對于超出補強范圍的接管部分,在使用厚壁管補強時,可以利用減少壁厚來節(jié)省部分材料,滿足承壓強度[5]。
(3)整鍛件補強。此種方法可以對應力集中系數進行有效降低,鍛件強度優(yōu)于板材和管材,采用接接頭來焊接殼體和整體鍛件,可以保證焊接質量,抗疲勞性能較好,使焊縫和熱影響區(qū)離開了應力點的最大位置,在有毒有害、高壓、高溫介質容器中用到的較多,在使用整體鍛件,為了不耽誤設備的制造周期,可以對鍛件成本高、加工周期長等不利因素進行充分考慮[6]。
(1)等面積補強法?,F階段使用經驗最多、運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方法就是等面積補強法,對于殼體上因開孔而消弱的承載面積,它認為應在有 效的補強范圍內,由接管、殼體、兩者焊接減少承載壓力之外的截面積來對削弱的承載面積進行補償。補強的方法通過開孔中心截面上的投影面積來計算,沒有充分對開孔系數及應力集中進行有效的考慮,至此,這種方法殼體和開孔直徑較小時,既簡單又可靠,但是此方法在殼體直徑與開孔直徑較大時,不太可靠,就偏冒進了。
(2)壓力面積補強法。對于等面積補強法的適用范圍,當開孔直徑超出后,就會有較大的彎曲應力出現在孔周圍,特別是在薄壁容器中的大開孔 。壓力面積補強法是以有效補強范圍內(補強材料、接管、殼體)的承載壓力面積與壓力荷載在殼體受壓面積上的平衡為前提。殼體在端部均布下,有效的補強范圍,就是對殼體局部環(huán)向薄膜的衰減進行全面考慮,也是孔邊高應力存在的范圍,在開孔率達到0.8時比較適用這種方法。對于開孔補強的設計,在《壓力容器》GB150-2011中并沒有在設計依據中納入壓力面積法,作為大開孔補強計算方法,其僅僅存在于《鋼制化工容器強度計算規(guī)定》中,而此行業(yè)標準的現階段狀態(tài)發(fā)展較為緩慢。因此,設計者應采用應力分析法,計算超出等面積法適用范圍的補強。
(3)彈塑性失效補強法。從應力分類中的安定性概念出發(fā),此方法利用金屬形變硬化性能和延展性,在材料的兩倍屈服極限,對峰值應力進行限定,這樣不會有大面積塑性流動出現在開孔邊緣,一次薄膜應力和開孔周圍的不連續(xù)應力疊加后,所需的接管和殼體加厚量可用小于三倍的許用應力來計算。采用此方法主要用于殼體全焊透,并選用整體補強元件,依據《鋼制壓力容器-分析設計標準》JB4732-1995來嚴格執(zhí)行相關結構尺寸。
綜上所述,作為一類特種設備,壓力容器在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其安全性,也應滿足其使用性能。受壓元件的選材直接關系到壓力容器使用過程中的經濟性、高效性、平穩(wěn)性以及安全性。所以,作為壓力容器局部設計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在設計開孔補強過程中,設計人員在選擇補強方法時,應結合不同工況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以此來保證容器整體設計的可靠性與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