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
在過去,中國是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經商被人們視為“賤業(yè)”。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yè),“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時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貶義詞。由于中國古代人們對商業(yè)和商人的極度歧視,使商業(yè)發(fā)展受到了極大阻礙,因而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也一直居于弱勢地位,無法與自然經濟相抗衡。
有趣的是,盡管古代的人們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可是商業(yè)仍然是致富最快、極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yè),以至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幾位傳奇性的巨賈,他們腰繼萬貫、富可敵國。他們所經歷的財富故事都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鑒、值得發(fā)揚的東西。他們這些“商圣”背后都經歷了一個個傳奇性的財富人生,他們所經歷的發(fā)家史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啟發(fā)和借鑒。
商業(yè)始祖——王亥
慈善商圣——范蠡
儒商鼻祖——子貢
智慧商祖——自圭
營國巨商——呂不韋
堪比財神——沈萬三
第一富翁——伍乘鑒
商業(yè)巨族——喬致庸
紅頂商人——胡置巖
一代錢王——王熾
Top1
商業(yè)始祖——王亥:生車拉出來一個商王朝
人物簡介
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華夏商人,商品、商業(yè)的締造者,華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閼伯的六世孫,契之后,冥之長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領。甲骨卜辭中稱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僅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還發(fā)明了牛車,開始馴牛,促使農牧業(yè)迅速發(fā)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
王亥在商丘服牛馴馬發(fā)展生產,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開創(chuàng)了華夏商業(yè)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yè)叫“商業(yè)”。
經商經歷及成就
開了長途貿易的先河
王亥,作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們在頻繁遷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種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馬牽引的木制車輛。他的先王一相土(生卒年不詳,商部落第三任首領),用槽喂、圈養(yǎng)之法飼養(yǎng)馬匹,將馬戴上馬籠頭從而馴服了野馬,再加上訓練,便讓馬拉車馱物,成為重要的運輸方式。從西北草原遷徙到中原地區(qū)之后,到了王亥時代,馬拉車、運貨、作戰(zhàn),根本不夠用。那么,可不可以讓牛替馬拉車?這是王亥琢磨的問題。最終王亥徹底馴服了這種野性十足的龐然大物,進而將它套在華麗的雙轅車上,制造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中記載的“王亥服牛”的故事。
在王亥的大力推廣下,馴牛技術和牛車開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業(yè)進一步發(fā)展起來——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極。為解決牛、羊及農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王亥親自駕駛牛車載貨運輸,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換物——這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yè),正是王亥開的先河。
從那以后,古道上經??梢砸姷酵鹾ヂ暑I部落成員趕著牛車的壯觀景象:一輛輛載滿布帛、黍和粟的牛車吱呀吱呀地響著,一群群潔白的綿羊咩咩地叫著,一個個袒胸露背的赤腳壯漢“吼吼”地吆喝著——這綿延的牛車隊伍一路跋山涉水,風雨兼程,從一個部落奔波到另一個部落……從此,王亥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他成了當時最富有的部落首領。
再次遠征的慘遇
富有便意味著強大,強大便意味著霸氣,霸氣便意味著攻擊,攻擊便意味著傷害。王亥最后一次遠行貿易,是到黃河以北的有易部落。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從商丘出發(fā),載著貨物,趕著牛羊,長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帶)。有易氏的部落首領綿臣見財起歹意,殺害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貨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憤,欲為王亥報仇。但由于諸多原因,當時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王亥報了仇。這一勝仗讓富足的商族部落進一步擴大了新的勢力范圍。
“商”這個字便是拜賜于他由于王亥開了氏族部落之間長途販運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傳統(tǒng),利用牛車、馬車的便利條件從事部落間的物品交換,以獲取財富。搞販運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就形成了專門從事這行當的職業(yè)。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車、馬車拉著貨物遠道而來,進行以物易物的經商活動,感到十分新鮮,就你傳我、我傳你地吆喝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逼鋵嵤恰吧套迦恕钡囊馑?,時間長了,“商人”的意思就發(fā)生了變化,演變成了經商做生意的人,專指經商做買賣之人的統(tǒng)稱?!吧倘恕币辉~一直沿襲至今。而作為最早進行貿易的王亥,便是“商業(yè)”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數千年來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國的國力快速增長。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孫商湯時期,商國的實カ已十分雄厚。當時夏朝的最后一個君王桀荒淫無度,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整個國家動蕩不安。商湯經過11次征戰(zhàn),終于取代桀滅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毫(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zhèn))建都。
【經商之道】
”誠信”、”仁義”。在與各國的交易中,王亥堅持以誠信為本,平等交易。根據史料記載,與商國經常交往的有一個諸侯國叫葛國。葛國是個小國,社會落后,資源貧乏,老百姓所需糧食一直不足。商國一直向葛國提供糧食,平等進行各種交易。有一年葛國遭遇天災大旱,地里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連樹皮草根都快吃光了。葛國國君到商國向王亥求援,懇求商國多運送些糧食到葛國,并愿意拿出比原來高出一倍的物品交換。王亥說:“您是商國的老朋友了,我們不能見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斂物”。王亥除了繼續(xù)以原定的物品與葛國交換糧食外,,還多提供了些糧食援助。事后,葛國國君向王亥送書一封,其中寫道:“葛國愿與商國世代交好永結同盟”。
后世評價
王亥“服牛乘馬,以為專利。這樣就形成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形成農、牧結合的經濟,使這個部落很快興旺起來,農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分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分工也相應地擴大了。因此,商人與其他部落之間的交換也是比較活躍的。王亥的時候,開始利用牛作為負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間進行貿易”。這是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相土乘馬,王亥服?!鄙钸h意義的高度評價。
從簡單的以物易物發(fā)展到復雜的商品貿易,其漫漫脈絡也就在這里找到了源頭。王亥經商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進程。
Top2
慈善商圣——范蠡:功勛、財富,一個都不少
人物簡介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國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yè)家。后人尊稱“商圣”。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興越,功成身退。北上經商,居陶,號朱公??胺Q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chuàng)個人致富記錄的典范。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妒酚洝分休d“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經商致富具有很多經商理論,致富后,肯于幫助別人,威名遠播??胺Q“中華自古商之祖”。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yè)的楷模。
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歲,世人稱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將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zhèn)幽棲寺村),后世的人們來此憑吊他,緬懷他的業(yè)績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經商經歷及成就
棄政從商,名揚四海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范蠡離開楚國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蹦藲w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xiāng)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范蠡帶著家人,泛舟五湖,飄然遠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齊國海畔。為避免身份暴露,他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當地購買了一些土地,還親自飼養(yǎng)販賣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后,就利用天時、地利之便雇人開鹽田,搞漁業(yè)捕撈,還兼營雜糧等生意。范蠡開始經營當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范蠡對收購來的山貨開始分門別類進行放置,每種貨物還分有等次。根據各地商賈的需求,他先將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運往各個要貨的地點進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購買食鹽、葛麻布衣等各類日用雜貨運回到鎮(zhèn)上。這樣,他不僅解決了當地人日用品缺乏的問題,自己也賺到了錢。范蠡善于捕捉市場信息。他經常跟雇工及當地的百姓、鎮(zhèn)上的商賈在一起高談養(yǎng)畜經,闊論市場行情。他對人溫和友善,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災人禍時,他總是樂善好施,常開粥場賑濟災民。災民聽說有這么一個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趕來投奔他,不久,鴟夷子皮就名揚四海了。
范蠡買賣公平,決不會倒賣腐爛變質的貨物不坑害消費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細水長流,他的名聲能傳遍四方。他就是以這樣的行事風格,在齊地種養(yǎng)經商,勤勤懇懇,在與家人的齊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積累了高達數十萬的財產。
齊王聽說范蠡搞經濟很擅長,又仗義疏財,施善鄉(xiāng)梓,是個賢能之人,便力邀范蠡進宮,請他進國都臨淄做主持政務的相國。范蠡欣然答應。在任相國期間,他大力發(fā)展經濟,不僅促進了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沖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后,齊國民富國強,而這時,范蠡又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決定散盡家財再次遠走他鄉(xiāng)。他說:“官高招怨,財多招忌,這都是惹禍的根苗。人貧我富,人無我有,如果只取不施,為富不仁,錢財再多也無益,還不如趁早放棄!”他把財產分散給知交和那些貧苦的老鄉(xiāng),攜家捎帶貴重財寶再一次抽身離去。
到哪兒就在哪兒成名
范蠡舉家風餐露宿,輾轉來到齊國西南接近宋、衛(wèi)的陶邑安頓下來。初到陶邑,范蠡自覺逍遙自在,便給自己再次改姓更名為朱公。沒過多久,不甘清閑的他又開始考慮治業(yè)大計。他的家人對他頗有怨言,說:“人人都想富貴,個個都想發(fā)財,你偏偏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富貴,還認為錢財無用,現在沒錢了又重提這事,你以為錢財這么好賺???"他哈哈一笑,說:“窮富之別,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財之道無處不有?!?/p>
在陶邑,他又一次重創(chuàng)家業(yè)。由于當時本錢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剛到齊地那樣,平日里只做一些當地的糧鹽買賣。好在陶邑四通八達,是商賈往來的必經之地,范蠡自然也從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業(yè)靈感。沒過多久,他又在陶邑發(fā)家致富了。他富了就愛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報,還喜歡幫助窮人一起致富。
后來,范蠡又散盡家財,周濟那些貧困的同鄉(xiāng)老友,為此他還表白說:“其實,在我看來,經商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錢財是身外之物,貪得無厭往往會適得其反。懂得用錢才能得到錢,這也是生財之道!"
【經商之道】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薄利多銷,無敢居貴。務完物,無息幣,財幣欲具行如流水。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農商兼顧,去末取實,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擇人而任時。樂善好施,好行其德。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范蠡商業(yè)經營的最主要目標是”人取我予”,即滿足人們生活與生產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而且與時令、季節(jié)的關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時機,能提供市場最需要的東西,當然就會立于不敗之地。
二、讓貨等人,“待乏貿易”。
范蠡運用農業(yè)豐歉循環(huán)論,調節(jié)物資,進行“待乏貿易”,具體說,就是“夏則資皮,冬則資紡(細麻布),旱則資舟,則資車,以待乏也?!彼^待乏原則就是讓貨等人,不要讓人等貨。要準備別人所沒有的或想不到的,這樣才能在市場上占據制高點,占據優(yōu)勢。
三、誠信經商,“不求暴利”
范蠡經商,不僅善于抓住時機,并且不追求暴利?!妒酚洝酚涊d,范蠡“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張,符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經商求”誠信”、求“義”的原則。而且薄利多銷,不求暴利,細水長流,日積月累,必成大富。這是范蠡成功的秘訣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種經營。
范蠡搞經濟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fā)揮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他離開越國后,來到齊,具有良好的從事生產的條件,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礎。在齊地,他從事農業(yè)和海上經營,到陶后,除了經營農產品還倡導多種經營。他曾向魯國窮士猗頓傳授致富經驗:子欲速富,應當飼養(yǎng)五種牲畜。他還提倡養(yǎng)魚,《齊民要術》記載的《養(yǎng)魚經》傳說就是范蠡所作。
五、注重質量,不圖僥幸。
范蠡和計然提出一套“積著之理”,就是貯存貨物的原則。他說:“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敝匾曍浳镔|量,資金要流通,不圖僥幸獲利。
六、埋頭苦干,勞動致富。
范蠡充分利用齊地的資源和環(huán)境,帶領全家人艱苦奮斗。他從越國的上將軍一變而為普通的勞動者,在官為本的時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祿,而范蠡坦然改變身份,埋頭苦干,勞動致富,對傳統(tǒng)觀念做出了大膽的挑戰(zhàn),僅此一點對后人的啟迪是極其深刻的。
七、盡散其財,富好行德。
范蠡經商思想中最可貴的是”富好行其德”?!妒酚洝酚涊d,范蠡在齊致富后,就曾“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xiāng)黨”;后來經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錢又分給貧窮人和遠房兄弟,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范蠡富有,憑借的是自己的勤奮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結,沒有假冒偽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報社會,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慈善家。
八、陶朱公商訓十二則: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能安業(yè):棄舊迎新,商賈大病;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能還帳:多少先后,酌中而行。
【后世評價】
功勛、財富,范蠡一個都不少,就連種田、經商也樣樣能成功。他出身貧寒,為越國稱霸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卻不留戀權位,在功成之時,名遂身退;他棄官從商,以治國之策治家,終于成為巨富而名聞天下;他又不貪戀錢財,在巨富之時,19年三致千金。這樣的人不愧為“治國衣臣、兵家奇才、華商始祖”。
司馬遷深為范蠡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稱其為“富好行其德”
Top3
儒商鼻祖——子貢: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人
【人物簡介】
端木賜(公元前520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政治家,外交家,中華儒商之祖,官至魯、衛(wèi)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wèi)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h)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yōu)異者??鬃釉Q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
《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經商經歷及成就】
端木賜出生于富商貴族,在孔門三千弟子中,他還是“身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之一。與眾多賢人相比,他之所以學而優(yōu)則商,不僅因為他出生商業(yè)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yōu)勢,或許還因為他受孔子學說的影響要在書生明“”義"和商人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進行學以致用的實踐,他想通過經商來打開學行合一的溝通渠道。
他性格活潑,交往甚廣,尤其是不安于現狀,即便跟老師孔子周游列國,也沒有停下經商活動。有一年冬天,當他獲知吳國軍隊將遠征北方作戰(zhàn)時,便準備往吳國販運絲棉。他知道,此時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絲棉是必備軍需,他料定吳王夫差肯定會強征絲棉保證將士順利遠行,如此一來,吳國絲棉必會緊缺,絲棉價自然走高。及時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機,便有賺大錢的機會。端木賜迅速組織人馬,劃成若干小組到魯國各地采購絲棉,然后安排快車運往吳國。果然不出所料,啼冷號寒的吳國百姓很快將絲棉搶購一空。端木賜大賺了一筆。
從孔子門下完成學業(yè)以后,子貢先是回到衛(wèi)國當了幾年官。不久,就辭官不做,重操舊業(yè),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子貢所到之處,國君們也都與他行平等的禮節(jié),說明子貢這一個儒商做到了何等顯貴的地步。頂著孔門高徒的招牌,他在商業(yè)競爭中的軟實力和無形資產,也是一般的土財主商人所沒有辦法比的。子貢所到之處,除了做買賣,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的恩師,到處講孔子的道德風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學術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
子貢的儒商美譽來自誠信。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他家財萬貫,卻富而不驕、富而有仁?!秴问洗呵铩酚浭隽俗迂曌约撼鼍拶Y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墩撜Z》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fā)財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于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最高經商境界。
子貢將儒與商結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業(yè):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他幫助魯國解除困境,游說齊、吳、越、晉四國,成功地進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貢為了保護魯國的利益,站在國際關系的高度,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國際貿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業(yè)營銷技巧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幾個國家的連環(huán)戰(zhàn)爭,改變了春秋后期的國際政治格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貢益處,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笨梢赃@么說,從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儒商這個特殊群體以來,幾千年來。還沒有人能夠在建功立業(yè)上,達到他這樣登峰造極的程度。
當他富比陶朱公時,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妒酚涁浿沉袀鳌愤€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有錢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
【經商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內儒外商,為富當仁。以仁為本,以和為貴。與時逐而不責于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一、善于學習。
在端木賜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經商,如何做個成功的商人,從來沒有賢人做個總結。端木賜拜孔子為師,為以后如何經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論基礎??鬃邮侨寮业谋亲?,精通“六術”,他對經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他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端木賜遵循老師的教導,在儒士的明“義”和商人的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打開了溝通的渠道。
二、善于溝通。
子貢擅長語言表達與溝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連孔子也稱“賜敏賢于我”,可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強。如此善辯,做買賣、搞宣傳、打廣告、討價還價肯定沒問題了。跑業(yè)務全靠一張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傳好,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了解市場行情。
端木賜跟著孔子周游列國時,注意了解各國貨物的市場行情,為以后商業(yè)做大做強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四、重情重義,講究誠信。史書記載子貢在終身侍奉孔子的學友子路過世以后,便承擔起侍奉孔子的責任來??鬃拥茏尤?,而子貢有幸成為陪伴老師走完生命旅程的人??梢姡麑鬃拥恼嬲\。特別令人感動的是,孔子過世三年之后,守靈的弟子們收拾行囊向子貢行揖禮道別,,而子貢則回到靈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獨居守靈達三年,才依依不舍地離開。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禮,父母過世,守靈也不過三年,而子貢守孝六年,不可謂不重情重義也。他這種重情重義的精神也貫徹到經商之中,堅持“義以求利”?!凹核挥鹗┯谌恕?,講求價格公道,誠信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風范。
五、經營有道。
子貢擅長預測市場,圍積居奇,堅持人棄我取,賤買貴賣,低入高出的經營策略,加之他能精確地料定市場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貨物差價,及時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轉手而謀取利潤,一致富累千金,這就是子貢的“經營訣竅”。
六、儒商的精髓:信奉儒家,修升素養(yǎng),事業(yè)有成,內儒外商。子貢儒商精神:以義取利,以利濟世,以和為貴,以儒興商。儒商人格:仁愛立人,見利思義,講信修睦,樂于施善。儒商生活:博學儒雅,亦文亦商,以商養(yǎng)儒,以儒促商。儒商之道:重守誠信,謀利有度,寬厚圓融,內圣外王。
【后世評價】
子貢所獨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通人”,從而達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說子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官一體的儒商。《論語.學而》:“子貢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日:可也?!北榭唇袢崭缓溃欢鵁o驕尚且少有,富而好禮的更是鳳毛麟角,百個當中不知能否有一個。
《史記.貨殖列傳》寫道:“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執(zhí)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貢富可與諸侯分庭抗禮,勢力不可不謂強大,但他卻并未全部自私其財,而是因勢利導去宣揚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為此前赴后繼、連續(xù)不斷、不遺余力,凡此種種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貴、大可敬、大可贊、大可嘆、大可表、大可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