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廠
迨至清末,墨盒興而硯石賤,久之石硯無人問津,以致硯之優(yōu)劣已漸不能辨;民國開國以來,水筆興而毛穎廢,刪繁就簡,發(fā)展之必然!故有刻銅墨盒為傳統(tǒng)意義上最后文房之說。
雕刻施之于硯,為硯雕,為硯銘,佳石嘉銘之硯為世人所推崇;雕刻施于竹,為刻竹,大師巨匠所為往往為好事者追逐;雕刻施于梓木,為雕版,為書版,精寫名槧刷印精美者早已洛陽紙貴;雕刻施于堅珉,為碑為帖,早期拓本寥若星辰,已被世人視若拱璧;而雕刻施之于銅質(zhì)文房,則為刻銅,為盒銘,為尺銘,精絕之品已漸為有識者所重。
由硯銘而墨盒銘,硯之嘉銘多出于美石,愛石甚深,欲銘而頌之抒發(fā)心臆也,寶之而欲傳諸后世也,故往往嘉銘多為佳硯;刻銅亦然,墨盒型制方圓得宜、銅材堅致,使用便捷,內(nèi)涵及外延極為豐富,久經(jīng)文人之體驗、挖掘,無一處不與傳統(tǒng)美德相契合,故清代墨盒盒面亦多贊頌?zāi)形淖?清末至民國銅材雖參差變化略有不同,但均從熔煉中得來,雖有高下之別,然不能獨以材質(zhì)、做工、型制論墨盒優(yōu)劣,材質(zhì)盒型為體,盒面刻繪為魂,重表象而輕內(nèi)涵者為不足取。
刻銅墨盒、鎮(zhèn)尺留存浩如煙海,然能入文房富人文氣韻者有幾?故明辨書、繪高下,細審刻手優(yōu)劣為刻銅文房收藏第一要物也。何以審之辯之,唯憑傳統(tǒng)藝術(shù)之鑒賞力,識為先,財為輔,盒緣好、眼力具而精品聚者夥矣。
刻銅文房刻繪無出書法及繪畫兩類,二者皆為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清末民國雖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息,但禁錮思想漸被打破,輔以金石考據(jù)學之興盛、印刷術(shù)之改良,書法、繪畫自有空前之發(fā)展,期間以書畫成名成家者多矣,然縱觀刻銅文房實物留存,眾多文人雅士、書畫名家于刻銅作品上烙下印記者卻十不得一,書畫雖精好,然需托之于銅質(zhì)文房,方有成為一件刻銅作品之可能。
清末同治初年,陳寅生首創(chuàng)在銅墨盒上刻字,以滿足進京趕考士子、文人之需求,久之,隨刻銅技藝不斷完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刻銅墨盒之廣泛傳播,刻銅墨盒始成為舊京一代名物,同時因利益所趨,刻銅藝人亦漸漸積聚于琉璃廠,相互學習、競爭,遂成“一樣手藝”,故刻銅文房具明顯之地域性,細究清代刻銅文房往往與舊京琉璃廠有著直接或間接之關(guān)系,參與刻銅墨盒的文人亦與京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
以于管見,清末刻銅,用刀雋秀、不激不厲,得沖淡典雅之美,格調(diào)高遠;民國刻銅,用刀縱肆、刻痕淋漓,得金石之味,富書畫意。思考兩者存有之大不同,應(yīng)與清末民初社會變革、書畫審美嬗變相關(guān),筆墨當隨時代,刻銅技法亦隨書畫審美需求而改變。
細究清末刻銅,首重自寫自刻,大多優(yōu)秀刻銅作品獨以能書善畫、技藝超群之能工大匠從作品構(gòu)思、成文、落筆、入刀等刻銅各環(huán)節(jié)以一己之力擔當,此類作品凝刻工、書、繪及其本身內(nèi)容為一身,刀走筆隨、渾然一體,的入妙境,堪稱刻銅藝術(shù)珍品,當列集藏重中之重。再者,此類作品,已代表清末書畫銅刻之高水準,故能得到文人雅士、達官顯貴之推崇,并作為自用及相互間饋贈之文房佳物,成為一時時尚。從實物留存及文字記錄來看,大批文人間接或者直接參與了刻銅創(chuàng)作,直接在刻銅作品上留下墨痕并托名工鐫刻而就者,為少見之品,應(yīng)擇善而藏之。
因清末刻銅集藝人之書畫修養(yǎng)直接決定了作品格調(diào)之高下,故集藏理當以銅刻藝人為重,且應(yīng)以熟悉、研究名工大匠不同時期之代表作為集藏之開端,熟悉其布白、結(jié)體、用筆、施刀之法,參以對其不同時期刻銅作品、紙質(zhì)載體之細致觀察、比對,細究、體會、感悟其中之細微變化,為清末刻銅集藏之必修功課。若持之以恒,必能厘清脈絡(luò)、辨別真贗;繼之,則可分辨高下;“無款”絕非虛妄,藏者不可不知也。
清末刻銅題材廣博,幾乎涵蓋所有書畫門類。書法類存世以行楷居多,仍承襲二王脈絡(luò),寅生、佐臣、竹巖、仁甫等等大匠自寫自刻之真、草、隸、篆能臻其妙,應(yīng)作為集藏之重。
書法類刻銅往往依盒面大小、字數(shù)多寡確定字體大小及刻線之肥瘠,以書體、書風確定刻線之質(zhì),細觀優(yōu)秀刻銅,往往能得其宜,使人賞心悅目;而于方寸之間鐫刻百余字以上者,點劃均極細小,達目力所不能及,或為以意御刀者所為,其作品能得書法三味者,雖無款識亦必為名工大匠所為。
清末山水類刻銅多師法宋元諸家,線條瘦勁、簡潔冷峭,具疏秀明潔之致,然線刻靈動、富生機、得氣韻者罕有,精彩之作為可遇而不可求;人物類刻銅凡仕女、嬰戲、高士、佛道之屬,其粗稗者不可藏,開臉佳、衣褶美、合畫意者亦罕有,稱意之作多被有識者所得;花卉翎毛、博古清供類刻銅亦需擇造型精準、刻畫生動、用刀考究者集藏方為得宜。
清末刻銅無論書法、繪畫均由線刻組成,由線刻而點畫、而字體、而枝葉、而丘壑、而器物、而人物、而成就一件刻銅作品,故線刻為清末刻銅文房之根基。細觀清末刻銅,線條看似纖細,實則極富變化。名工大匠能得書畫之味,熟稔材料、刀具之性,聚精會神、游刃于細小點畫之間者,能窮書法繪畫之妙,當為藝術(shù)之再創(chuàng)造。
清末刻銅文房或清新雅致或古樸縱逸,文人氣息彌漫,其雖生也晚,然融書法、繪畫、刻工為一身,極具藝術(shù)魅力,故收集、鑒藏清末刻銅,雅事也。
此數(shù)年前舊作,欲對自己多年刻銅收藏認知做一個較為概括的總結(jié),種種因素,至今未能成文。此帖將“民國刻銅說”部分刪去了,同時刪去了“清末刻銅說”中一些不很成熟或較為敏感的觀點,留待他日吧。就文中觀點,愿與諸位師友探討,同時期望此文對初學者有些許借鑒!
(本文圖片中的墨盒均為寒齋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