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娜
《科學》課日漸被人們重視。為什么有白天黑夜?為什么金魚天天“喝水”肚子也不破?蝸牛的結構是什么?除了語數(shù)外基礎學科之外的神秘科學知識,《科學》這門囊括物理、化學、數(shù)學、地理、生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學科的課程,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科學》課上獲得更多的綜合知識,有了這些綜合知識,基礎學科才有更加廣泛的用武之地,學生有了綜合運用思考的萌生,才能發(fā)散思維、興趣百生。
在教育科學版《科學》五年級下冊《誰先迎來黎明》一節(jié)當中,涉及了星體旋轉時候,有一個光源照射時候的變化問題。光源照在球體上,從不同位置觀察,會出現(xiàn)月牙狀,或者半圓狀,無論月牙狀還是半圓狀,都會在兩頭出現(xiàn)兩個尖點。那么如何將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通過這節(jié)課,教師根據(jù)最近最新的一些科學資料,設計了一節(jié)基于情境教育的科學課外拓展課。情境資料:北京時間2019年1月1日13:33,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近距離飛掠這顆距離地球約65億公里遠小天體——“天涯海角”(Ultima Thule)。
宇宙中的星球?qū)τ谛W生有著無窮的神秘感,不是隨時看得見、摸得著,那么不用說,最讓人好奇的當然是這個小天體到底長啥樣。新視野號拍攝的2張高清照片合成 “天涯海角”,顯示這顆天體大約32×16公里大小,可能的形狀像啞鈴。箭頭表示自轉軸和自轉方向。但是當再靠近一點之后,原來是顆花生。它似乎是兩個球形小天體“粘”在一起形成的密接雙天體。
本來好似到這里也就塵埃落定了,照片中還清楚地看到晨昏線附近有很多很小的洼陷坑。這依舊是個花生。然而,2019年2月初,地球上的科學家們又收到了一批最近飛掠天涯海角10分鐘之后的照片。14張照片制成的動畫,生成新視野號正在遠離天涯海角。
我們發(fā)現(xiàn):1.天涯海角飛過的時候,背景的星星很多都沒有被遮擋住。如果是花生一樣的球體,應該有些地方的星星是看不到的。2.球體在光源下,應該呈現(xiàn)的“月牙狀”“半圓形”光影,而“天涯海角”的邊緣光亮是一個帶狀光帶,而不是兩個有尖角的月牙狀“3”字組合。所以,我們又分析:由于之前新視野號的拍攝角度一直是正對著天涯海角的,大家誤以為它是個立體的花生——兩個連接的球體。而根據(jù)現(xiàn)在看來,它其實是個壓扁了的花生,或者說兩個連起來的煎餅。
這是多么好的一個前沿資料,《科學》課當中一個極小的星體光照后光影的知識點,結合這一情境,讓學生遨游于太空,上一堂興趣迸發(fā)的科學課。
設計梗概:一、復習舊知。教師利用教具復習演示地球圍繞太陽(光源)公轉。學生觀察光影。教師:“光源照在一個星球上的光影圖,你能說說嗎?誰上來在黑板上給咱們描繪一下?!倍⑻剿餍轮?。(1)教師介紹2019年1月1日的“天涯海角”的最新發(fā)現(xiàn),出示“啞鈴圖”。教師:“你能幫科學家猜測并畫出這個小天體的樣子嗎?”學生畫。(2)教師出示資料,展示“花生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的圖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說說你的想法。(3)教師:根據(jù)你的想法,來拼一下這個天體,用光源照射一下并觀察。(教師提供球體模具,也提供了餅形模具,但并不提示學生。預設會有學生提出,不一定是球體而是餅形。)(4)觀察“帶狀光帶圖”并播放視頻。教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和你想到的比較一下。全班討論。教師適當提示。指名回答。全班利用模具拼擺、探索結論。
將情境教育結合到《科學》課中去,更是給教學拓寬了思路。生活處處是科學,我們的科學課程當中很多實例是從生活中抽取出來,設計為一個簡單的實驗,讓學生進行探索研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可以觸及各種科學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學生的見識越來越豐富,對科學知識需要的層面也不斷提高。情境教育下的《科學》課設計應該更具時代感,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設計。
情境教育,“教育”是實施過程,“情境”是教育的前提基礎,怎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怎樣的情境才是適合《科學》課教學的——趣味橫生、神秘無限、探索無邊。情境教育下的科學課,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思考。
【作者單位:蘭州市西固區(qū)福利東路第二小學(原蘭煉二?。? 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