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謝家鑼鼓是流傳于重慶市黔江區(qū)阿蓬江鎮(zhèn)、濯水鎮(zhèn)和水市鄉(xiāng)的一種民間打擊樂,本文從謝家鑼鼓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演奏的表現等方面深入解析謝家鑼鼓的藝術特征,希望能為其傳播傳承提供重要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謝家鑼鼓;藝術特征;解析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鑼鼓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打擊樂器,被世界各民族廣泛應用于生產勞動、節(jié)日慶典、日常娛樂等活動中。在我國,鑼鼓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民俗藝術,它的發(fā)展變遷從另一角度體現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變化,形成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鑼鼓流派,其中謝家鑼鼓就是代表之一。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人們對傳統藝術、傳統文化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謝家鑼鼓的藝術特征分析研究為我國傳統藝術的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一、謝家鑼鼓
(一)起源
謝家鑼鼓因流傳于重慶市黔江區(qū)阿蓬江鎮(zhèn)、濯水鎮(zhèn)和水市鄉(xiāng)謝氏家族而得名,通過二十三代人的傳承,借鑒吸收了各門各派鑼鼓藝術的精華,并結合所在地域的人文特點以及個性化的樂器打擊喜好,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自成一派的民間鑼鼓藝術,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和傳播傳承。謝家鑼鼓充分體現了苗族、土家族的獨特傳統和文化特征,并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從生產生活實踐吸取養(yǎng)分,在不斷完善自我的同時促進了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也因此豐富了表現形式,謝家鑼鼓也成為了苗族、土家族傳統文化代代傳承的重要載體[1]。
(二)演奏特點分析
謝家鑼鼓是以鼓為主,馬鑼、鑼、鈸作為輔助的一種打擊樂。四件樂器在演奏技巧上各有各的特點,按打擊的特點可以分為“單擊、雙擊、側擊”,每一種打擊都有不一樣的聲樂效果,其體現出來的輕、重、緩、急層次,用以帶動團隊形成藝術表現的統一整體。馬鑼、鑼的演奏,音樂的變化多樣、演奏的手法不同其表現出的效果也不一樣;鈸的演奏過程中,技法相對固定,但手法也多種多樣。
(三)發(fā)展現狀及特點
在世世代代的傳承發(fā)展中,謝家鑼鼓與其它傳統技藝一樣受到環(huán)境影響的巨大。尤其是在近代,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使得各種不同理念、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沖擊和不斷融合,使得包括謝家鑼鼓在內的傳統技藝發(fā)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目前謝家鑼鼓的傳承發(fā)展現狀不容樂觀。
一是生存、傳播傳承所需的環(huán)境不容樂觀。一方面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增長,物質需求不斷滿足以及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愿望越來越迫切,審美觀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較為傳統的鑼鼓技藝的傳承發(fā)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也使謝家鑼鼓傳播傳承的環(huán)境因社會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消失;另一方面,由于鑼鼓源于長期經濟欠發(fā)達的少數民族區(qū)域,潛在的傳播傳承群體正在遠離,青年人外出打工現象較為普遍,謝家鑼鼓的打鑼鼓隊伍日漸萎縮,甚至參與學習的熱情也正在消退,只有為數不多的人精通謝家鑼鼓的技藝,尤其是年輕人會的越來越少。
二是傳承傳播謝家鑼鼓的藝人數量以及傳播質量正在下降。隨著一代代謝家鑼鼓大師、高手藝人的相繼離世,獨具特色的技能面臨失傳的概率不斷增加;缺乏核心和骨干力量,其精髓面臨失傳;年輕人價值觀、人生觀的轉變,所追求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對傳統謝家鑼鼓隨之也失去了正確的認識,即便有意選拔一些有潛在培養(yǎng)價值的后備人才,可選之人也是屈指可數,愿為謝家鑼鼓這門技藝傳承奉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三是和其它優(yōu)秀傳統文化一樣,持續(xù)投入的缺乏也是制約的傳承重要影響因素。謝家鑼鼓的傳承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的持續(xù)不斷的投入跟進,但投入渠道單一、政府支持有限,目前尚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還需要開創(chuàng)新的途徑。
二、謝家鑼鼓藝術特征
(一)樂器特點
作為典型的傳統打擊樂器,鼓一般由木材和牛皮制成,鑼、鈸則大多采用銅作為材質,鑼的聲音雖低沉但余音較為持久,具有獨特的音效,所以在傳統藝術中得到最廣泛的應用[3]。謝家鑼鼓在樂器方面的顯著特點是:鼓由柏香木和牛皮制成;馬鑼、鑼和鈸都用黃銅或青銅制成,但馬鑼做成小圓銅器,鑼做成大圓銅器,而鈸則做成“草帽”形狀的大圓銅器。演奏中,以鼓的聲音作為主音調,馬鑼、鑼的聲音為輔音,鈸的聲音為配音。在演奏過程中,密鼓對應緊鑼,相互配合,各顯其能。鼓作為謝家鑼鼓的主角,把控全局;鑼決定樂曲速度的快慢;鈸穿插于其中,井然有序。
(二)謝家鑼鼓的演奏特點
1.節(jié)奏緊密的演奏模式
謝家鑼鼓在演奏中,鼓作為主演奏占據主導地位,馬鑼、鑼有著不同的節(jié)奏和聲樂,兩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種器樂互動的場景。如謝家鑼鼓的代表性曲牌《咚波浪》《二回頭》《雙飄帶》《點水雀》等,整體演奏形成一種弦樂中的抖弓和管樂中顫音效果,給鑼鼓調子增加特色。輪番演奏以形成音色、輕重、高低、長短的對比,給樂曲增加魅力。其節(jié)奏變換形式多樣,在樂曲中常常使用緊密的節(jié)奏音符,從而營造出熱烈的氛圍、緊密的節(jié)奏感。
2.表現多樣,特色鮮明的音效
不同地域的各種鑼鼓流派受到自然環(huán)境、人文、所在區(qū)域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各種流派的鑼鼓技藝也呈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性。如太原鑼鼓、中原鑼鼓作為北派鑼鼓,風格是激昂大氣的整體性、渾厚的鼓以及鏗鏘有力的鑼;而十番鑼鼓、舟山鑼鼓所代表的南派則是:清涼的鼓聲,悠長鑼音,展現了柔美江南的特有神韻。謝家鑼鼓發(fā)源、廣泛流傳于武陵山區(qū),地處重慶、湖北、貴州三省市交匯區(qū)域,同時受到南北兩大鑼鼓流派的共同影響,以代表作品《單梅花》《雙梅花》來說,輕、重、緩、急層次分明,曲牌悅耳動聽,讓廣大聽眾喜聞樂見。謝家鑼鼓技藝風格呈現出特色鮮明的音效、表現多樣的特點。
三、結束語
謝家鑼鼓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黔江區(qū)廣為流傳。最早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間謝氏族人玩彩龍船燈的伴打鑼鼓,明朝宣德年間謝子粟在龍燈鑼鼓調子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謝家鑼鼓正式形成。經過二十三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吸取了不同鑼鼓流派的精華,傳承了近600年,已成為獨有、成熟、完備的民間鑼鼓流派。
謝家鑼鼓在千百年的流傳中,漸漸形成獨有的藝術特征,即節(jié)奏的變化多樣、藝術感染力強、演奏規(guī)范、熱烈奔放的特點。謝家鑼鼓所表現出來的濃郁民族特色、藝術感染能力,具有非常好的觀賞性。在目前我國傳統文化建設中,謝家鑼鼓是一種具有長期和豐富效益的潛在朝陽產業(yè),如果把謝家鑼鼓這種民間技藝打造成一個知名文化品牌,不僅對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更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有益的路徑。
參考文獻
[1]楊高鴿.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絳州鑼鼓傳承變遷狀況的考察與研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07(4).
[2]譚志國.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fā)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6).
[3]張應華.全球背景下貴州苗族音樂傳播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2(4).
[4]李橋.文化自信視域下的黔東南苗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D].河南: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8(5).
作者簡介:費婭(1985—),女,土家族,重慶市黔江區(q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非遺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