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該文根據(jù)蕭縣小麥生產(chǎn)的實際,系統(tǒng)闡述了選用良種、藥劑拌種、科學播種、配方施肥、氮肥后移、化學除草、病蟲綜防、預防“倒春寒”和適時收獲的全程優(yōu)質(zhì)小麥栽培技術(shù)。
關(guān)鍵詞:小麥;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 S31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9-0016-02
蕭縣是農(nóng)業(yè)部劃定的中強筋小麥優(yōu)勢產(chǎn)區(qū),系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chǎn)基地縣,小麥是蕭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小麥生產(chǎn)上,蕭縣牢固樹立“綠色、增產(chǎn)、效益”理念,突出良種良法配套、農(nóng)機農(nóng)藝融合,應(yīng)用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多抗廣適新品種,推廣規(guī)?;?、標準化、機械化栽培技術(shù),強化節(jié)肥、節(jié)藥、節(jié)水等各項技術(shù)措施的落實,形成了一套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栽培技術(shù),為實現(xiàn)小麥豐產(chǎn)豐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shù)支撐。
1 科學播種
1.1 選用優(yōu)良品種 推廣優(yōu)質(zhì)專用小麥品種,增強市場競爭力;調(diào)整品種區(qū)域布局,強化冬性、半冬性品種的主體地位,化解生產(chǎn)風險。根據(jù)全縣自然資源優(yōu)勢、生產(chǎn)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百農(nóng)207、隆平麥518、淮麥33、安農(nóng)0711、偉隆169等中強筋小麥品種,充分發(fā)揮品種的增產(chǎn)潛力。
1.2 精細整地 實行秸稈還田深耕、旋耕整地,播種后鎮(zhèn)壓,克服旋耕不實帶來的透氣跑墑、易旱易凍等弊端,切實提高整地質(zhì)量。推廣深耕、深松技術(shù),耕深20cm以上,并逐年加深耕層,活化土壤,做到耕層深淺一致,耙碎耙透。2~3年深耕1次。播前作畦開溝,“三溝”相通,以利排灌。
1.3 適期機械化播種 機械條播,播深3~5cm,深淺一致,下籽均勻,覆土嚴實,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播幅20~23cm,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根據(jù)土壤肥力、墑情和氣候等因素科學掌握播期。適期播種,充分利用冬前有效溫光資源,培育壯苗,為安全越冬、提高分蘗成穗率夯實基礎(chǔ)。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半冬性品種適宜播期為10月10—20日。墑情不足時,要造墑播種,確保足墑下種。
1.4 合理密植 在精細整地、適期足墑播種條件下,一般冬性品種,播種量150~165kg/hm2;半冬性品種,播種量165~187.5kg/hm2;如播期推遲、土壤肥力偏低、品種分蘗力弱等,應(yīng)適當增加播量;以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和光、熱等資源,協(xié)調(diào)群體與個體關(guān)系,解決高產(chǎn)與倒伏矛盾。
1.5 查苗補缺 因整地粗放、底墑不足、播種過深等原因,常導致缺苗或斷壟的現(xiàn)象發(fā)生。在1~3葉期間用小鋤開溝,補種同一品種的種子,墑情差時要順溝澆少量水,然后蓋土踏實。3~5葉期將疙瘩苗進行移苗補栽,2~3株1墩,補栽深度以“上不壓心,下不露白”為宜,并澆少量水,隨后封土壓實。消除疙瘩苗,保證麥苗密度適中,分布均勻。
2 配方施肥
2.1 施足基肥 根據(jù)全縣土壤養(yǎng)分狀況和近年小麥肥效試驗結(jié)果,7500~9000kg/hm2的產(chǎn)量田塊,全生育期施土雜肥450000~562500kg/hm2,純氮2925~3375kg/hm2,磷(P2O5)1350~1800/hm2,鉀(K2O)1350~2070kg/hm2,硫酸鋅225~337.5kg/hm2,硼砂112.5kg/hm2;有機肥、磷肥、鉀肥、鋅肥、硼肥的全部和氮肥的60%~70%作基肥施用,其余30%~40%氮肥作追肥施用。推廣配方肥,高肥力土壤選用45%(25-13-7)配方;中等肥力土壤選用45%(20-15-10)配方;低肥力土壤選用45%(20-12-13)配方,一般配方肥基肥用量600~750kg/hm2。
2.2 因苗追施返青肥 遲播晚發(fā)的3類苗或越冬期凍害較重的麥田和保水保肥差的低肥力土壤及基肥用量較少的麥田,2月上中旬追施返青肥,追施尿素75~112.5kg/hm2,促使麥苗盡快生長,鞏固冬前分蘗,爭取部分早春分蘗成穗。
2.3 氮肥后移 對苗情較好的麥田追施拔節(jié)肥效果最佳,追肥時間掌握在群體下降、葉色退淡,第1節(jié)間基本定長時為宜,拔節(jié)肥追施尿素150~187.5kg/hm2,可防止后期脫肥,減少小花退化,既能提高產(chǎn)量,又能提升品質(zhì)。施肥方法采取條播耬施或趁雨撒施。干旱無雨時可以先撒施肥料后澆水灌溉,實現(xiàn)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利用率。已追施過返青肥的田塊,拔節(jié)肥可適當推遲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追施尿素112.5~150kg/hm2。
2.4 噴施葉面肥 葉面噴肥可提高籽粒蛋白質(zhì)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延長葉片的功能期,增強光合產(chǎn)物向幼穗輸送,增加穗粒數(shù)和千粒重。在灌漿初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3000~6000g/hm2或氨基酸、腐殖酸類、新美洲星等葉面肥兌水450kg/hm2,間隔7~10d再噴1次。
3 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3.1 種子藥劑處理 以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及地下害蟲為防治重點,兼治其它病蟲害。近年受作物秸稈還田影響,田間菌源充足,地下害蟲危害加重,可采用殺蟲劑、殺菌劑“復合拌種”。具體做法:每50kg麥種使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80mL,或7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15~20mL拌種防治地下害蟲、預防蚜蟲;紋枯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常發(fā)田塊,使用3%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種衣劑100~150mL,或23%吡蟲·咯·苯甲懸浮種衣劑250~300mL拌種,既防蟲又防病,拌種后堆悶2~3h,陰干后播種。
3.2 化學除草 以冬前除草為主,輔以早春化學除草。冬前草齡小,耐藥能力差,同時麥苗覆蓋率低,利于雜草著藥,防治效果好,且不容易造成小麥和下茬作物藥害,防除適期一般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年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麥田,可推遲到早春小麥返青期,一般為2月底到3月上旬,但要適當增加除草劑用量。
3.2.1 婆婆納 防除以婆婆納為主的闊葉雜草,于雜草3~5葉期,選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劑180~240g/hm2,或48%二甲·氯·雙氟懸浮劑750~900g/hm2莖葉噴霧。7.5%啶磺草胺同時還可防治野燕麥、雀麥、多花黑麥草、硬草等禾本科雜草。
3.2.2 豬殃殃 防除以豬殃殃為主的闊葉雜草,于雜草3~5葉期,用雙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劑75~97.5g/hm2,或9%雙氟·唑草酮懸浮劑225~300g/hm2。
3.2.3 野燕麥 防除野燕麥、蠟燭草等混生雜草,于雜草2~3葉期,選用15%炔草酯微乳劑300~450g/hm2,或5%唑啉草酯乳油900~1200g/hm2莖葉噴霧。
3.2.4 混生雜草 防除禾本科與闊葉混生雜草,于雜草2~5葉期,選用18%氯吡·炔草酯懸浮劑600750g/hm2,或13%氟唑·炔草酯可分散油懸浮劑450~600g/hm2莖葉噴霧。
3.3 防治春季病蟲害 以小麥紋枯病、紅蜘蛛為防治重點,兼治小麥白粉病、苗期蚜蟲。紋枯病田間病株率10%以上,麥蜘蛛3月上中旬每33cm行長蟲口200頭以上開始防治,3月上中旬是主治紋枯病,兼治麥蜘蛛的有利時期。防治紋枯病使用37%井崗·蠟芽菌可濕性粉劑(4%+16億/g)1050g/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900g/hm2,或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450/hm2,防治麥蜘蛛用2.5%聯(lián)苯菊酯乳油1200g/hm2,或1.8%阿維菌素乳油300mL/hm2,兌水450kg/hm2噴霧防治。防治以上2種病蟲,可將殺蟲劑、殺菌劑混合使用,紋枯病發(fā)病較重的田塊間隔7~10d再防治1次。
3.4 “一噴三防” 以小麥赤霉病、穗期蚜蟲為防治重點,兼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耙粐娙馈奔夹g(shù)是小麥生長后期一次性混合施用殺蟲劑、殺菌劑和葉面肥來防病、治蟲、防早衰的關(guān)鍵技術(shù)。開展“一噴三防”可在4月下旬進行,主要預防赤霉病,兼治白粉病、銹病、穗蚜。同時補充營養(yǎng),調(diào)節(jié)小麥生長。預防赤霉病堅持“預防為主,主動出擊,見花噴藥,雨后補噴”策略;選擇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和持效性較好且對白粉病、銹病有兼治作用的復配藥劑,用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900k/hm2,或30%唑醚·戊唑醇懸浮劑375g/hm2,或45%戊唑·咪鮮胺水乳劑450g/hm2,防治蚜蟲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g/hm2,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050g/hm2,為補充營養(yǎng),調(diào)節(jié)小麥生長,同時可加入尿素3000g/hm2,磷酸二氫鉀1500g/hm2或其它氨基酸類水溶肥類噴霧。為保證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要用足藥量,加足水量。
4 預防“倒春寒”
春季小麥拔節(jié)后,抗寒能力明顯下降,氣溫驟降至0℃以下時,易發(fā)生“倒春寒”。密切關(guān)注天氣變化,寒流到來之前,葉面噴施防凍液,或采用柴草進行熏煙防凍,減輕低溫冷害。冷害發(fā)生后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或噴施葉面肥,促進小麥快速恢復生長。
5 科學灌溉
一是播種期土壤墑情不足,要及時灌溉造墑后播種,或播后澆“蒙頭水”,確保一播全苗。二是澆好越冬水,可踏實土壤,彌合土縫,預防凍害,提高抗凍能力,確保安全越冬。澆水時間以日平均氣溫3℃左右為宜,即“夜凍日消,冬灌正好”。三是澆好揚花灌漿水,此期是小麥籽粒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如遇干旱應(yīng)及時澆灌,要小水輕澆,禁止大水漫灌。
6 適時收獲
收割早晚影響籽粒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小麥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粒重最高,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質(zhì)含量最高,是小麥收獲適期。收割過早,種子成熟度不夠,粒重低;收獲過遲,由于呼吸消耗,雨露淋溶,粒重下降,斷穗、落粒,影響產(chǎn)量。小麥收獲脫粒后,曬干揚凈。一般在日光下暴曬趁熱進倉,能促進麥粒的生理后熟。
(責編:汪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