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筠
德萊塞曾經(jīng)說過,和睦的家庭氣氛是世上最溫暖最優(yōu)美的花朵。
但是外面有一些人,在外彬彬有禮,回到家卻像是換了個人一樣,暴躁無比。而我覺得,會虧待家人的原因之一,是“活在家中,做我自己”的念頭在作祟。所以當下的第一要務,就是得修正這個乍看好似合理,其實荒謬不已的想法,萬萬不可活在家中而做我自己。
為什么呢?好不容易回到家里來,為何不該表現(xiàn)最真實的我?關于這點,就讓我們先來談談,到底什么是“我”。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基本上有三種不同的我。其中之一是“本我”,就是最原始、最本能、最不加修飾的自我。例如我們餓了想吃,看到好東西想占為己有,不高興時想發(fā)泄大鬧等等,這些人性中自私、貪婪的黑暗性格,都是“本我”的精彩內容。另外一種我叫做“超我”,乃是社會期望我們做到的自己。各種古訓和道德規(guī)范,都是為了提醒你我,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得表現(xiàn)出來的“超我”。所以,你得相信助人為快樂之本,你得尊重別人不同的看法,你也得有禮待人、不隨便發(fā)怒,這些光明燦爛的人性優(yōu)點,就是“超我”的架構。
然而,我們往往會在原始的“自我”,以及修飾的“超我”之間游蕩,試著尋求一個平衡點,保有一些原始,但又不至于違背社會的期望,這時就產生了妥協(xié)的“自我”。
當我們面對外人時,展現(xiàn)的是“超我”——經(jīng)過修飾,能被認同的自己。而當我們面對家人時,往往想做的是原始的“本我”——那個粗糙沖動、自私自利的自己,結果就造成“厚他人而薄家人”的慘狀。所以,即使你渴望卸下面具,做真實的自己,也千萬不能一回到家中,當著親人的面就讓“本我”發(fā)威,如果任由連你都羞慚不敢相認的自己,就這么展示給家人瞧,是不是太殘忍了些?
那什么時候可以做自己?給你個建議:四下無人,做我自己。
只要眼前還有人影,就請關好你的“本我”,起碼的待客之道,也該是以“自我”現(xiàn)身。等到一個人關起門來,這時四下無人,再請出“本我”的本尊,大聲唱、大聲叫,或是用其他的方式來盡情宣泄。
請記得,只要有人,你就不該肆無忌憚地做自己。
而不做自己,不是委屈自己,是為了尊重他人。
編輯/趙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