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慶
《柳宗元集》卷三十一有一篇《與呂恭論墓中石書書》,是一篇很獨特的辨析墓中碑石的文章,由此,“又言植松烏擢之怪”。所謂植松是古代墓葬之禮。我國是個講禮儀的國家,自商周以來,禮數(shù)逐漸捆綁了整個社會,禮涉及生老病死一切方面,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禮教。統(tǒng)治者用禮來治國安邦,是一種統(tǒng)治術(shù)。最早葬禮稱封樹。所謂封是指聚土為墳,也就是攏一個小土丘。所謂樹是指在墳旁種樹作標記,一般習(xí)慣種松樹,以求常青不朽。但禮都是對有身份人說的,古時這些人稱士。《周禮·春官宗伯·冢人》說:“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shù)?!边@是說爵等不同,丘的規(guī)模和封樹多少是不同的。有《疏》解釋說:“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故云別尊卑也?!踔圃疲骸瞬环獠粯?。”是說老百姓沒有資格封樹的。匈奴人是少數(shù)民族,他們后來也仿效漢人葬禮,但不封不樹。《史記·匈奴傳》說:“其送死,有棺槨金銀衣裘,而無封樹喪服?!逼鋵崳鈽渲皇呛笕俗芳老热说囊环N方式,希望常青不朽也只是一種心愿而已。滄海桑田,天地自然都會老去,何論人爾。人類有文明史以來有多少墳丘存留下來?古人講厚養(yǎng)薄葬,主張儉約喪儀。《荀子·正論》說:“太古薄葬,棺厚三寸,衣衾三領(lǐng)?!睗h王充《論衡》有《薄葬》篇。墨子也主張“節(jié)葬”,他更反對殺殉?!豆?jié)葬下》說:“天子殺殉,眾者數(shù)百,寡者數(shù)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shù)十,寡者數(shù)人,處喪之法,將奈何哉!”柳宗元“言植松烏擢之怪”,其“烏擢”之意有些難解。所謂擢字,其本義為拔,向上拉,引申為去掉。所謂烏字,其本義為孝鳥,也就是烏鴉。說烏鴉能拔樹,好像不大合常理。章士釗認為在這里當摧解。他在該篇解讀中說:“書言植松烏擢之怪,擢一作摧,此殆謂植松于地,而為烏所摧毀也。夫察見地上痕跡,而推定地下有冢,此類怪事,何常之有?”古時這類怪事怪說今人難以理解,而千年前的柳宗元直論其怪異就更加罕見了。章士釗引古說見柳說之高?!叭纭懂愒贰份d:魏武(曹操)北征。逾頓升嶺眺矚,見山岡不生百草,王粲曰:是古冢,此人在世,食礜石(礦石。有毒,蒼白二色者入藥。諸礜石生于山,則草木不生,霜雪不積;生于水,則水不冰凍)過多,而石生熱,蒸出外,故卉木焦滅,發(fā)見果然。《東觀余論》則謂:劉表在荊州,與王粲登障山,所見如此。夫魏武與劉表,頓升嶺于障山,人地兩兩違異,即足見事跡之出于虛構(gòu)。(所謂頓升嶺與障山,皆臆造地名,無法在地志中證實。)一例如此,他可類推。此種妄誕泄說,子厚斷斷意‘怪,一‘不經(jīng)難信,及一‘奸為之,鏟除凈盡,此公之唯物觀點,即此粲然可觀?!睂τ谠趬炁苑N樹,柳宗元提出異議,說:“君子以為議?!闭f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抖Y記·檀弓上》說:“葬之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慈罉渲铡!边@是說,埋葬是不想讓人看見,可為什么又要在墓旁種樹呢?早先古人是筑廟安放先人的靈魂,所以祀先于廟而不于墓。子貢在孔子墓側(cè)搭草屋守喪三年,稱居廬守喪,漢以后遂以廬墓為孝。柳宗元卻不以為然,他說:“況廬而居者,其足尚之哉?圣人有制度,有法令,過則為辟(不正,邪惡)。故立大中者不尚異,教人者欲其誠,是故惡夫飾且偽也。過制而不除喪,宜廬于庭,而矯(假托,詐稱)于墓者,大中之罪人也。況又出怪物,詭神道,以奸大法,……偽孝以奸利,誠仁者不忍擿過,恐傷教也?!币庵^以虛偽的孝道謀利,仁者之所以不忍心揭發(fā)其偽詐,是怕傷道德風化。柳宗元主張“立大中者不尚異”,一切取法自然;他反對粉飾,虛偽、不誠;更疾惡“出怪物,詭神道,以奸大法”之舉。他說“過制而不除喪,宜廬于庭,而矯于墓者”,是大中之罪人。柳宗元明確告誡人們:“偽孝以奸利,誠仁者不忍擿過”,這不是孝,而是有傷教化的事。
說到喪禮之虛偽,大莫過于帝王。說帝王葬禮之虛偽,唐時莫過于憲宗葬父。唐憲宗大張旗鼓葬順宗的事,更暴露出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忍?!俄n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五《豐陵行》記載了唐順宗下葬的場景,因此事不見史書,所以今天讀來顯得彌足珍貴。韓愈《豐陵行》詩云:
羽衛(wèi)煌煌一百里,曉出都門葬天子。
群官雜沓馳后先,宮官穰穰來不已。
是時新秋七月初,金神按節(jié)炎氣除。
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旂旆卷以舒。
逾梁下坂筋鼓咽,嵽嵲遂走玄宮閭。
哭聲訇天百鳥噪,幽坎盡閉空靈輿。
皇帝孝心深且遠,資送禮備無贏余。
設(shè)宮置衛(wèi)鎖嬪妓,供養(yǎng)朝夕象平居。
臣聞神道尚清凈,三代舊制存諸書。
墓藏廟祭不可亂,欲言非職知何如。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六月,韓愈由江陵府法曹參軍調(diào)回京城為國子博士。國子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博士是教授的老師。對厚葬奢侈之風,古代一直有人反對。韓愈年青時仕途不順,雖遭貶謫,但指斥時弊、憤世嫉俗的銳氣不減。韓愈在詩里公然反對統(tǒng)治者的葬儀陵制,諷刺其荒唐可笑,慘無人道。這年七月順宗皇帝下葬。豐陵為順宗陵墓,在陜西富平縣東北35里甕金山。韓愈親歷此事,作詩實錄了當時的情景。據(jù)《舊唐書·職官志》載,皇家的護衛(wèi)儀仗隊左右金吾衛(wèi),凡車駕出入,則朱雀等旗隊先驅(qū)。韓詩“羽衛(wèi)煌煌一百里”,是說送葬的隊伍旗幡招展,浩浩蕩蕩,頭尾延續(xù)一百多里,形容氣勢和場面盛大。天剛亮,送葬的隊伍就出宮了。群臣百官亂哄哄地前后擁擠著,成群的宦官在送葬的隊伍里來回穿行。當時正逢初秋七月,夏天的暑熱退去,清風夾著細雨,旗幡卷舒,鼓樂嗚咽,號天哭地,百鳥齊噪?!盎实坌⑿纳钋疫h”,尊制“資送禮備無贏余”。憲宗為表示“孝心”,“設(shè)宮置衛(wèi)鎖嬪妓,供養(yǎng)朝夕象平居?!绷陥@里修建宮殿,設(shè)置兵士守護,鎖閉嬪妓,對死人像活時一樣早晚供養(yǎng)著。詩里“設(shè)宮置衛(wèi)”是古制。蔡邕《獨斷》記園陵寢廟說;“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奩盒)。”柳宗元、劉禹錫為御史時的上司御史中丞武元衡,在德宗死時任山陵儀仗使,就是主事德宗陵墓的長官。吳文治認為:“設(shè)宮置衛(wèi)鎖嬪妓,供養(yǎng)朝夕象平居”,是“在墓穴中閉鎖嬪妓去殉葬”。此說好像有些不妥。古代用活人或器物陪葬。而用活人殉葬是殷商奴隸制社會的事,雖漢初還有發(fā)生,但這已是奴隸制的余燼。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位39年,他死時,《左傳》記載用177人陪葬,其中還有大夫子車氏三個生前經(jīng)常陪侍在秦穆公身邊的兒子。用活人殉葬在戰(zhàn)國以后已廣遭人非議,后代改用人俑和器物從葬,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實證。《禮記·檀弓下》載:“陳子車死于衛(wèi),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边@是說要用活人為陳子車殉葬。其弟陳子亢聽說后,對人說:用活人陪葬不合乎禮,要是擔心死者在地下沒人侍候誰也比不上他的妻子和家臣。如果不能制止這件事,我就想用這兩個人來殉葬。于是再沒人提這件事了。韓愈在詩里用“鎖嬪妓”,而不是用“葬嬪妓”,應(yīng)該不是指用活人殉葬。韓愈詩里“鎖嬪妓”,應(yīng)是指用活人為順宗“生殉”。此事史書有證。宋代孫汝聽說:“唐制,諸陵皆置宮殿,設(shè)嬪妓侍衛(wèi)如平生?!薄顿Y治通鑒》卷二百四十九《唐紀·宣宗紀》大中十二年二月甲子條胡注略云:“宋白曰:‘凡諸帝升遐宮人無子者悉遣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櫛,治衾枕,事死如事生?!焙裰氐膶m門一關(guān)閉,就把陰陽兩界隔開了。眾多被鎖閉在墓宮里的嬪妓,直到老死再也別想從這里走出來。這種“生殉”對人的折磨比“死殉”更殘酷,更讓人難以忍受。
《柳文》(明嘉靖王仕翹、朱有孚刻本)
憲宗之所以厚葬和生殉其父,是為了掩飾他勾結(jié)宦官弒父篡位的陰謀。從現(xiàn)存的史料看,憲宗立太子和登大位,一直是他與宦官勾結(jié)藩鎮(zhèn)等陰謀促成的。而順宗和王叔文等人擔心憲宗強勢和工于心計,曾欲另立太子,這便遭憲宗和宦官記恨。憲宗弒父,內(nèi)有愧疚,這才鬧出厚葬和生殉的動靜來。歷史就是這樣,許多事都被當事者故意隱匿了。而憲宗賜死王叔文,貶放八司馬,更是意料中的事。封建皇權(quán)統(tǒng)治,表面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背地里卻是男盜女娼,陰謀詭計;號天哭地,是為殺兄弒父送葬;所謂“三代舊制”,“墓藏廟祭”,是假仁假義;而用活人“生殉”,更是慘無人道的“孝心”。
《柳宗元集》有一篇《復(fù)吳子松說》,是柳宗元回復(fù)吳武陵談?wù)撍蓸涞氖?。這是一篇不起眼的小文章,千百年來似乎從未由人讀破,致使今人想解讀它,竟找不到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語可以借助。章士釗史眼很毒,一語破的,說此一小品文,為《柳宗元集》中說理最精之作,是子厚篤信莊子自然之說的明證。正所謂微言大義,小文章藏寓著大洞天。短短三百余字,好像在回放一千多年前古人在談天說地、議辯自然人生的情景。吳武陵有奇氣,讀書多,察物銳,能為俊辯。一日,他以松樹外皮的紋理向柳宗元發(fā)問,說這些詭異又有條不紊的樹紋,與人的賢肖、壽命的短長、人生的貴賤相比,是偶然得之,還是造物者特意制造安排的?這激起柳宗元的興致。他用《天說》的自然唯物史觀作答說,凡物都是自然形成的,沒有什么外力特意安排的;假如說有,凡主張這樣看法的人都是荒謬的,而成于自然者無不善。不論是樹的詭怪紋理,還是人的賢肖,壽夭(長短)貴賤,以及云風、草木、人禽,無不都是依托大自然而生成和流動的。然有可恨者,人或權(quán)褒貶黜陟,不解忽升忽降,一升而蒙瞀僻邪者偕來,一降清明沖淳者盡去。與之相反,柳宗元從不相信那些“蒙瞀僻邪”的東西;即使在極端困苦的時候他也始終堅守“清明沖淳”的情操。柳宗元順從自然,信奉大中之道,到死也沒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柳宗元贊美吳武陵是千百年來罕見的一二者,乍聞不解;可轉(zhuǎn)而思之,中唐時,佛道盛行,陰陽五行、鬼神迷信交織,能如《天說》思想者,世有幾人。章士釗《柳文指要》說:此文由樹紋推論到天子求士黜陟升降而不得其道者,是吳武陵感傷柳宗元長年遭貶,要為他訴說申理有關(guān),這是有道理的。
作者:中國柳宗元研究會常務(wù)理事、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