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的命題趨勢看,2020年高考的古詩鑒賞題將會在遵循詩歌鑒賞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個性化鑒賞”的前提下,繼續(xù)遵守以下規(guī)則:
一是試題盡管只從某個角度入手,但依然涵蓋了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表現(xiàn)兩方面的鑒賞能力的考查。因而我們必須理解詩篇的意思,才能進行有效的“個性化鑒賞”。
二是照顧到當前中學生古詩修養(yǎng)的實際情況,選用的古詩(包括詞、曲)與古文一樣,是“淺易”的。最合適的可能還是經(jīng)典性的作品。如果涉及“用典”,其典故必然是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否則會加上注釋。
三是既然是主觀題,就會尊重同學們的“個性化鑒賞”。藝術鑒賞見仁見智,古人亦有“詩無達詁”之說。因而,我們在作答時提出自己的見解會受到尊重,但必須言之有理,持之有據(jù),能自圓其說。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古詩鑒賞的復習過程中,應當把教材里的古詩詞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表現(xiàn)手法進行必要的歸納、梳理。這是因為,教材里的古詩詞多是經(jīng)典之作,是各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整理,總體上了解中國古詩詞的概況,這對于賞析的入題、解題是很有好處的。比如從思想內(nèi)容上,可把這些作品分成表現(xiàn)愛國之情或抒寫報國無門的感慨的;詠史抒懷的;抒寫思鄉(xiāng)(思親)情懷的;抒發(fā)個人志向的;表現(xiàn)對大自然的獨特感受的;贈別、互勉的……把各類詩篇找出來,然后對它們所用的藝術手法加以整理。最后,對每一類思想內(nèi)容的詩歌經(jīng)常使用的藝術手法進行歸納、琢磨和記憶。這樣,鑒賞古詩的知識就基本掌握了。
二、提高解題能力與技巧
這方面最有效的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一些習題進行必要的訓練?,F(xiàn)階段的古詩鑒賞與其說是檢測同學們古詩鑒賞的水平,不如說是重在引導同學們加強古代詩歌修養(yǎng),發(fā)揮高考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因此,復習過程中所選詩篇應該是淺易的,題目設題角度一般是具體的。
請看下面的2019年高考真題。
1.(全國II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投長沙裴侍郎
杜荀鶴
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
只望至公將卷讀[注],不求朝士致書論。
垂綸雨結(jié)漁鄉(xiāng)思,吹木風傳雁夜魂。
男子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
[注]至公:科舉時代對主考官的敬稱。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詩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但對儒家思想的信奉堅定不移。
B.“朱門”“孔門”分別代指世俗的權勢與精神的歸依,形成鮮明的對比。
C.詩人希望自己能憑借真才實學通過正常渠道進身,而不愿去尋找捷徑。
D.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待恩惠的態(tài)度,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恩惠,受恩必報。
答案: D
解析: 錯在“受恩必報”,由頸聯(lián)、尾聯(lián)可知,詩人說的是男子受恩要有一定的原則,不可以投機取巧去求別人幫助自己入仕,而應憑借真才實學。
(15)詩歌的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與其他各聯(lián)直抒胸臆的寫法不同,這樣寫在情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達:頸聯(lián)所寫場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懷的形象化表達,可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結(jié)構(gòu)安排:舒緩詩歌全篇的節(jié)奏,使整首詩歌有委婉從容之致。
解析: 頸聯(lián)描寫了兩個具體場景:一是雨中垂釣引發(fā)鄉(xiāng)思,二是秋夜中風吹木葉聲陣陣傳來——“漁鄉(xiāng)”,漁民聚居的地區(qū);“雁夜”,指秋夜。這一聯(lián)和其他三聯(lián)卓然不同,正是有了這一聯(lián),全詩才具備了詩的氣質(zhì)。同學們須從“情感表達和結(jié)構(gòu)安排”這兩方面入手答題。
2. (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
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
驛樓衰柳側(cè),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
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②,去國同王粲③。
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注]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nèi)。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東漢末年詩人,曾為躲避戰(zhàn)亂離開長安,往荊州依附劉表。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 “溪行衣自濕”一句側(cè)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亭午氣始散”表明霧氣持續(xù)時間很長,直到正午才散。
B.詩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飛舞,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一路行來,層云密布,山路崎嶇。
C.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zhuǎn)換,詩人所見景色呈現(xiàn)不同面貌,情感也產(chǎn)生了變化。
D.詩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運用“登頓”“綺麗”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全詩體現(xiàn)了“沉郁頓挫”的風格。
答案: B
解析: 錯在“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亂入河中”,據(jù)詩句“人遠鳧鴨亂”,可知是人已走遠,野鴨才亂入河中,寫出環(huán)境的幽僻。
(2)“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答案: 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空曠遠寂,夕照增輝,江水滿溢的寥廓壯美的畫面。
解析: 本題問“山色”兩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需要描述畫面內(nèi)容并概括其特點?!吧缴h寂寞”描繪夕陽照射之下,遠遠望去,群山蒼茫,給人空曠之感;“江光夕滋漫”描寫滿溢的江水在余暉中閃耀著特有的光澤。整個畫面境界闊大壯美,又給人寂寥之感。
(3)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4分)
答案: 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生不逢時的苦悶,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解析: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表達了觀覽后的愉悅;“傷時愧孔父”,詩人借孔子嘆鳳、泣麟的典故,表達“傷時”之痛,即生不逢時的苦悶;“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直抒身世之慨,表達了飄零他鄉(xiāng)的哀痛;“去國同王粲”則是借王粲在國家動亂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三、掌握具體的答題策略
1.結(jié)合注釋,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組織答案。
[例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春日即事
李彌遜①
小雨絲絲欲網(wǎng)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請對首句中的“網(wǎng)”字進行賞析。
(2)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緒?請進行簡要分析。
由詩作后的注釋看,李彌遜是一位正直的愛國之士。他反對議和,但因當時秦檜當權,他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xiàn),不得不離朝退隱。這首《春日即事》寫了晚春景象,也抒發(fā)了他隱居的心情。首句“小雨絲絲”四字,寫細雨很形象,但并無鮮明的季節(jié)特色;而“欲網(wǎng)春”三字一出,便將晚春時節(jié)巧妙點出,賦予小雨以人情,使詩歌增添了情趣。次句的“落花狼藉”四字,是進一步渲染晚春景象;“近黃昏”,點明了時間。前兩句通過“小雨”“落花”“黃昏”等,把晚春描寫得十分清冷;而作者那種惜春之情、黃昏之嘆也于詩中可見。第三句,詩人寫他現(xiàn)在隱居時賓客不到、門前冷落的境況。第四句與第二句照應,寫作者在鳥兒紛紛歸巢噪晚的黃昏時刻,打發(fā)了一天的時光,也獨自關上了房門。這里的“宿鳥聲”,反襯出隱居生活的寂靜,而“自掩門”更透露了孤寂清冷的心境。從后兩句可以看出,作者對于自己現(xiàn)在的境況是很有感慨的——這種感慨不同于“陶淵明式”的心境。第(1)題賞析“網(wǎng)”字,第(2)題簡析詩中表現(xiàn)了怎樣的情緒(分別考查我們在鑒賞詩歌過程中品味語言、領悟作品思想內(nèi)涵的能力),都要在以上分析、理解的基礎上進行。
參考答案: (1)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了用絲織成的網(wǎng);再由絲網(wǎng)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wǎng)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象、比喻非常生動、新奇。(2)表現(xiàn)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嘆世態(tài)炎涼的情緒。詩的一、二兩句寫了暮春黃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從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緒;三、四兩句寫了詩人家門前幾可羅雀,他只得在歸鳥的鳴叫聲中,關上了自己的家門,從中可看出詩人對世態(tài)冷暖的感嘆。
2.看清要求,選準答題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guī)定的角度切入。
[例2] 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2分)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此題由兩小題三問組成,開口面較小,測試重點落實在對木芙蓉由外在形象到人格形象的鑒賞上。第(1)題兩問,分別考查對詩歌形象及表達技巧(修辭手法)的理解。題目問得相當明確,兩個“都”字在竭力提示我們應將思維定向為發(fā)現(xiàn)兩詩的共性上;另外,《木芙蓉》中的“霜”和“紅”、《窗前木芙蓉》中的“破小寒”,以及對“青女”的注解,都可以幫助我們推斷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屬性;至于擬人(或比擬)的修辭手法,《木芙蓉》中的“著意”“無言”“任”等詞,都在不停地提醒我們注意;而《窗前木芙蓉》也有多處運用,倘若我們不懂得“破”與“憑”字之意(分別是“冒著”“致意”的意思),還可根據(jù)“酸”“留連”“愁”“怨”“看”等詞作出判斷。第(2)題也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相比較而言,《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較易理解:“雨后霜前著意紅”一句,便展現(xiàn)了木芙蓉在經(jīng)歷了風雨的洗禮之后依然傲然挺立而且更加絢麗的姿態(tài),其中“著意”一詞是以神來之筆,刻畫了木芙蓉正積蓄著無窮的勇毅以迎戰(zhàn)霜雪的風骨;詩的后兩句中“猶勝”一詞,表明是要將木芙蓉與桃李作比較,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是詩人所不屑的,反其意而悟便可繪出木芙蓉不受他人擺布的充滿自信的形象。而《窗前木芙蓉》中木芙蓉的形象則復雜些:先是辛苦孤獨,似有凄酸之情;既而傲視寒霜、慷慨激越,有誓不低頭、絕不悲嘆之志。
參考答案: (1)耐寒/擬人。(2)①《木芙蓉》:一種傲然獨立、挑戰(zhàn)困難而不受他人擺布的充滿自信的形象 (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種歷經(jīng)辛苦孤獨后能夠坦然面對生活的堅忍、 淡定、安閑的形象(人格形象)。
2)題目開口面大的,可自選角度切入。
[例3] 試從一個角度切入,給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3分)
虞美人·聽雨
蔣 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無須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展開即可—— 例如從內(nèi)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方面切入均可。答案示例: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fā)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diào)的畫面,正表現(xiàn)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jīng)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詞的結(jié)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jié)了他“聽雨”的一生。
強化訓練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宮 詞
武 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注]①建章:漢宮名,后代泛指宮闕。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句中的“詩眼”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jié)合全詩簡要賞析。
答:
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轉(zhuǎn)應曲
(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茄一聲愁絕。
(1)全詞抒發(fā)了一種什么“愁”?
答:
(2)又是如何表現(xiàn)“愁絕”的?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注]此詞為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時年53歲,國破夫死,流離異鄉(xiāng)。
(1)“許多愁”的“愁”在詞中指什么?
答:
(2)“載不動,許多愁”的意思是什么?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
參考答案
1.詩眼是“鎖”字。滿庭春色,閉鎖于高墻之內(nèi),無由泄漏;宮女的華年,也“鎖”于重門之內(nèi),白白地消逝。由這一“鎖”字,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惟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這類題型,是要求品味經(jīng)古人錘煉的字詞妙在何處。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原句中,并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2.(1)戍邊之愁。(2)以“邊草盡”表現(xiàn)戍邊時間之長,通過漫山冰雪、千里月明烘托戍邊生活的凄涼愁苦,借明月、胡笳表現(xiàn)思鄉(xiāng)心切。(這是一首邊塞詩,從“邊草盡來兵老”“千里萬里月明”等,不難看出 寫的是“戍邊之愁”。解答第(2)小題時,一定要結(jié)合原作具體分析, 若籠統(tǒng)地答成“借景抒愁”之類,不得分。)
3.(1)“愁”在詞中指“物是人非事事休”。(2)作者歷經(jīng)國破夫死,流離異鄉(xiāng)的遭遇,內(nèi)心充滿悲苦。聽說“雙溪春尚好”,也想借“泛輕舟”來消釋一下。然而,這種悲苦、哀愁又豈是“泛輕舟”就能消釋的?“載不動,許多愁”一句,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沉重的痛苦與難以治愈的創(chuàng)傷。(解答本題,要注意詩人的境況是國破夫死、流離異鄉(xiāng),內(nèi)心的愁苦是無法說清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既然有這種不易化解的愁苦,作者也就無意去“泛輕舟”了,“載不動,許多愁”說的是愁多,不是“泛輕舟”就能消釋的。)
(作者:唐惠忠,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qū)常熟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