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斷南下尋釁。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規(guī)定每戶人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于是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木蘭辭》中這樣寫道:“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從軍的一身裝備是自己掏腰包置辦的。
在另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中,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愛讀騎士小說的小貴族,他向往成為中世紀的騎士,于是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雇了附近的農(nóng)民桑丘·潘沙做侍從,出門過了一把騎士的癮。
堂吉訶德如果真正帶上整套騎士的裝備,那么真實的價格非常驚人。在11世紀晚期,騎士的一匹戰(zhàn)馬的價格相當于5頭牛到10頭牛的價格,假如折合成今天的貨幣,粗略估算在15萬元到30萬元人民幣,相當于一輛不錯的汽車的價格。
然而這還沒完,騎士可不能赤膊上陣,頭盔6索里達(古羅馬貨幣),劍和劍鞘7索里達,長矛和盾牌2索里達……而當時一頭牛的價格約為3索里達。騎士還得有鎧甲,鎧甲是比戰(zhàn)馬更貴的裝備(堂吉訶德只有破頭盔和盾牌,沒有鎧甲)。當新式的鎖子甲出現(xiàn)后,騎士們紛紛用它替代了舊式的皮革鎧甲,而鎖子甲的價格是戰(zhàn)馬的4倍到10倍。光是這套鎧甲的價格,就相當于今天我們二三線城市里一套房子的價格。
有了這些仍然不夠。公元1101年,弗蘭德斯的羅伯特二世伯爵派給英國國王1000名騎士,并按照每名騎士3匹馬來配置,因為只有嚴格配置行軍的馬,騎士才能正常履行職能。事實上,經(jīng)濟實力較強的騎士,常常會準備幾匹甚至十幾匹馬。
花木蘭身處北魏,這個時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屬于專業(yè)的“軍戶”,軍戶平時不承擔賦稅和雜役,這有點兒像日本的武士階層。因為是專門從事戰(zhàn)爭的職業(yè)軍人,平時還享有免稅的優(yōu)惠,所以一旦上前線就得自掏腰包購置裝備。
根據(jù)《宋書》記載,南北朝一匹馬的價格在兩萬文銅錢左右,用米價換算粗略可得,木蘭當時買一匹馬花了今天10萬元人民幣左右。和木蘭相比,中世紀維持一個騎士的開支要驚人得多,據(jù)測算,一個全副武裝的騎士大概需要300英畝到450英畝的耕地收入來維持,還有人估計這“大約是一個相當大的村莊全年的收入”。騎士的裝備一般由領主提供,而騎士自己通常通過“采邑”的形式獲得報酬,也就是被分得土地或財產(chǎn)。
就裝備而言,中世紀的騎士更加豪華。如果說木蘭是自費開著一輛寶來汽車參軍,那么騎士則是開著保時捷前去打仗。因此,戰(zhàn)死騎士的鎧甲和裝備就會成為瘋狂掠奪的對象,甚至時常發(fā)生負傷的騎士被覬覦奢侈裝備的步兵或隨從殘忍殺害的事件。木蘭相對來說就省心多了,她只需對付眼前的敵人,而不必為自己的裝備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