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雍
關鍵詞基督教新教 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精神 理性 禁欲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馬克斯·韋伯把“具有自由勞動的理性組織之市民的經(jīng)營資本主義的形成”作為核心問題加以討論。在討論這一問題中,他主要關注新教的倫理內(nèi)容、教義精神以及它對于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影響。
縱觀這一文章,韋伯將“理性”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內(nèi)涵,強調(diào)了資本主義精神中“理性”的體現(xiàn),然而這一理性因素就來源于新教的教義之中,新教與資本主義二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歷史發(fā)展歸根到底是由經(jīng)濟生活中的必然因素決定的。經(jīng)濟是基礎,思想文化屬于上層建筑,后者是前者的反映。盡管他們承認經(jīng)濟因素和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但后者對前者的作用只是“一定的”,不是“決定性的”。而且在上層建筑諸因素中,馬克思、恩格斯注重的又主要是與階級斗爭密切相關的政治形式和法律制度等,作為傳統(tǒng)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思想文化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并沒有否認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代表的唯物主義的這種觀點,但韋伯認為唯物主義者忽視了文化因素對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正是西方這種獨特的、源于西方文化深處的一種精神動力——即資本主義精神,對于資本主義興起于西方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
首先,我們先界定一下何為資本主義?何為資本主義精神?這兩個概念在不同的語境中似乎有著不同的解釋。
在韋伯的話語下,“資本主義”是可以用理性來控制的,是追求利得,追求“收益性”的。在韋伯所推崇的西方世界中,那些商人、銀行、各種經(jīng)營形式的公司、貨幣財政、資本家等等無不體現(xiàn)著資本主義的種類、形式與方向。說到“資本主義精神”,韋伯難以給出一個確切的實際定義,富蘭克林式的“資本主義精神”內(nèi)涵是無可反駁的,但是韋伯話語下的“資本主義精神”卻與富蘭克林大相徑庭。韋伯在這里提出的“資本主義精神”是理性主義整體發(fā)展的部分現(xiàn)象,而且此種精神應該是從理性主義對于終極人生問題的原則態(tài)度衍生出來的。
在馬克斯·韋伯的筆下,西方國家中的各個要素都是由合理的程序、組織以及專業(yè)性的人員、部門所構成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狀態(tài),然而這一同樣的情形也存在于近代的資方本主義之中,他們是一種決定命運的最關鍵力量。韋伯筆下的資本主義不是我們心中所認為的那樣——通過無盡的剝削工人勞動,在市場中激烈的競爭來追求利潤和利得,也不是富蘭克林式的資本主義。韋伯的資本主義是可以運用理性加以調(diào)節(jié)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非理性沖動的。資本主義的經(jīng)營也是依照“程序”來運作,在和平的營利機會中追求利得,沒有想象中的那種激烈競爭的色彩。西方發(fā)展較為發(fā)達的科學技術能力對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西方社會中精確計算、數(shù)學和實驗等自然科學的發(fā)展被視作是一種理性的表達,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上的可計算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在本質(zhì)上是具有合理性的。
天主教徒的“禁欲”色彩導致了其信奉者對于金錢、貨物以及商業(yè)的“不感冒”,只是一味去追求安穩(wěn)的現(xiàn)世生活,清閑寡欲的他們未免缺少了一些人間煙火氣息和銅臭氣息;而基督教新教則不同,它更加世俗化,比天主教更加具有教育的精神特性,因此更加追求“吃得好”,更加追求工作中的地位和能帶給來榮耀、金錢和財富的生活。其中,特別是卡爾文派,它被稱為“練達的資本主義企業(yè)精神,與貫穿并規(guī)制整體生活的虔信的無比強烈形式”相結合的代表。資本主義精神的產(chǎn)生可能大部分原因便得益于基督教新教的入世禁欲的宗教基礎,這一“入世的禁欲”發(fā)展了天主教的“禁欲”,但也有所不同。
在歐洲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背景下,宗教改革者將“因行稱義”轉變?yōu)椤耙蛐欧Q義”——每個人可以不通過教會而直接與神交流,每個人心中只要有上帝的存在,信仰就自然在心中。因此,基督教新教是無上信仰神的。對于路德來說,所有召喚都具有同等價值,這里并不存在對職業(yè)流動的心理報償,路德也從不贊美天職活動中或超出每種天職規(guī)定標準的勞動強度中的“成功”。因此,韋伯在書中特別提到了加爾文宗。在新教中加爾文宗當然也是神的忠實擁護者,韋伯為我們指出了加爾文宗的兩個方面:其一,加爾文宗認為神是超越人而存在的,人對其具有不可知性;其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神安排好的,是由神“預定的”。加爾文宗的信義就是將對上帝的“不可知性”和“預定論”結合在一起,人們在此信義下,要想成為“上帝的選民”,得到上帝的恩寵,就必須遵守上帝的旨意,克制欲望,努力工作。
正是加爾文宗的教義,讓人們認為每個人在生活中所得到的勞動的職位都是神的安排,不可褻瀆。每個人做事情要有美德,有道德,為了服務社會亦或是為了社會的效益去勞動,就能增加神的榮光,榮耀上帝,以此來促進人們在自己的職位上盡力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
“君主.封建社會之對抗新型的市民道德與反威權對禁欲集會而保護‘享樂意欲者,其情況猶如現(xiàn)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之抵制勞動者的階級道德與反威權的工會而保護‘勞動意欲者那樣?!庇纱丝梢?,社會中宗教信仰具有的對抗形式與社會中資本主義所具有的對抗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在無形之中更近了一步?;浇绦陆痰娜胧澜磳ι菝抑L,反對享樂,反對不理性的消費,強調(diào)節(jié)約、節(jié)儉,他們認為應該錢花在刀刃上,即花在有必要的、實際有用的事情上。他們還將市民資本家或企業(yè)家的營利視為“天職”,這必然強力地促進了資本主義意義下的勞動“生產(chǎn)性”,這一“生產(chǎn)性”維持了資本主義的運作和運轉,讓人們有利可得。因此,當手中有財富且沒有必要去運用它時,就應該把財產(chǎn)用來投資,這樣就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
在基督教新教的理念中,一方面是鼓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世俗職業(yè)勞動,這樣必定會賺取財富;另一方面主張節(jié)約,避免消費,這樣必定會節(jié)省下來較多的財富。在這里,我想,“開源節(jié)流”這個詞可以生動地反映出基督教新教的資本主義精神——這樣“開源節(jié)流”式的生活導致了一種格外有力的資本積累趨勢,從而導致了資本的形成。
但是在韋伯對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闡述,各個學者的看法有所不同,褒貶不一??偟膩碚f,他對新教和資本主義關系的看法遭到歷史學家的質(zhì)疑,相反,受到了神學家的歡迎。
馬克斯·韋伯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建立了一個邏輯構架,新教“入世的禁欲”這一理念讓人們衍生出了“天職觀”——把自己的職業(yè)、勞動視為上帝所安排的,并努力去工作以榮耀上帝。同時也發(fā)揚了節(jié)儉、不奢靡享樂的思想,讓財富有所積累。這一理念可以說是資本積累的前提,也是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礎和思想構架。
馬克斯·韋伯基于當時西方社會的實際對于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社會財富的積累從文化角度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此理論來源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是我們紙上談兵地去探討一個理想的資本主義興起的過程。
依據(jù)韋伯的這一理論,在現(xiàn)代,又衍生出了“企業(yè)道德”亦或說是“企業(yè)倫理”這一概念——小企業(yè)文化政策依賴于個人動機、態(tài)度轉變和行為改變而獨具特性。文化作為精神動力常常貫穿于資本運轉之中,這里的企業(yè)文化政策或許表達的就是支撐企業(yè)運轉的“資本主義精神”;而個人動機、態(tài)度、行為等方面內(nèi)容受制于個人意識形態(tài)所支配,也就是相當于韋伯理論中的“新教倫理”。由此可見,韋伯為我們所提供的從文化的視角去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無論對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亦或是社會研究都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