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
大概2012年的時候,我記得寫了一篇關晶晶繪畫的文章,大約有3000多字。文章內容涉及到她繪畫與西方抽象主義歷史的關系,這種關系更多的是文化層面上,而絕非技藝。我現(xiàn)在看到的“剩山系列”,其實在前段時間的朋友圈微信里就看到了。除了繪畫嶄新的面貌讓我凝視之外,我專門看了關晶晶的詩,這首主題為“去年已久”的詩讓我特別感動。這首詩雖然淡泊,明了,清逸,但是內在語言則流露出一種人生經(jīng)歷大苦大難之后的心如止水。我看了幾遍之后,幾乎會背了,最后一句“向植物們學習扎根沃土,/靜候枯榮”,更是流露出深遠的意境,即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禪意。我感到,晶晶你可能超越了自身的困境,包括“剩山系列”繪畫中高遠的意境,似乎進入到另一個層面,這個層面和過去所呈現(xiàn)的形式完全脫開了?,F(xiàn)在的繪畫,更多返回中國傳統(tǒng)美學里,這是一種典雅的氣質,具有相當厚重的人文情懷。有了早年那些繪畫的存在,回溯看,明顯看到在一個更大的東方傳統(tǒng)里尋找蹤跡,格調高雅之余,呈現(xiàn)是默然之中內在力量與繪畫語言的突破。我覺得,如果沒有高度專注的意志力與超然的心境是很難達到的。
每回去歐洲或者美國,看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我總會注意到一個叫瓊·米切爾的女藝術家,這位藝術家也被部分藝術史家稱之為最后一位美國畫家。因為早年一些理解上的習慣,可能西方現(xiàn)代主義抽象的歷史,被我當作了一種參照系統(tǒng)。這個參照系統(tǒng)像鏡子那樣會反觀中國抽象藝術家的身影,我可能從她的風格中看到了相似的對抽象內在語言提升的努力,而你的努力最后成果斐然。即對西方二戰(zhàn)之后抽象表現(xiàn)主義這種影響的突圍,因為語境的差異,中國這一代抽象藝術家一旦在語言上突破,其文化空間將會巨大。因為我們背后是幾千年的人文積淀,人與宇宙與自然轉化為藝術形式,幾乎代代繼承。瓊·米切爾其實是第二代抽象表現(xiàn)主義藝術家,我這一次在蓬皮杜也留意到她的作品,作品很大,氣勢磅礴,很迷人。但是她的氣質是向外擴散的,比如她是針對風景的,把風景的作為圖像內在化,這與晶晶的早期繪畫也不同。晶晶現(xiàn)在很難再用西方的系統(tǒng)作為參照,再去談論,因為“剩山系列”已經(jīng)抵到語言不可言說的深處了。
抽象表現(xiàn)主義群體當中,不得不提的是馬克·羅斯科與塞·通布利。羅斯科大家都熟知,實際上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古典主義藝術家,畫中有恒定的東西存在,似乎關系到神圣與秩序。通布利則是用了很多古老知識的殘篇,譬如對拉丁詩歌密碼式的運用,看起來像涂鴉,其實內在涉及到古老文本,表面看起來殘缺不全,卻借此抒寫一種新歷史。我們都知道將文化——無論是文本還是意境內在化非常不易,關晶晶今天所呈現(xiàn)的“剩山系列”,說明了當代藝術家擺脫了很多困境,逐漸展示出自己文化血液中的元素,而且是淬煉過的元素。
同樣,我看到的“剩山系列”,它密集的一層又一層,畫面可能存在無數(shù)層顏色的處理,讓我想到了羅斯科。羅斯科幾乎也是這么在處理,像工人在細密的亞麻布上刮泥漿那樣,一遍又一遍,直到顏色背后的顏色泛出光亮。這種細微的顏色中的變化,藝術家用心與時間來體驗著,同樣讓觀看者也得出一種感受,遠方不僅僅是表面的那些可視的,而深遠的部分永遠在等待著觀者內心的投射。
關晶晶今天的“剩山系列”,不僅有古典詩詞中的空靈,也有一種內斂的瑰麗的美。而且,感覺是融于歷史時間一樣,恒定而高遠,其色彩內收,古樸中蕩漾著久遠而悅耳的聲音。這一點,我覺得她超越了很多依賴外在形式中做文章的繪畫??梢赃@么說,“剩山系列”回應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說具體一些,是山水這一偉大傳統(tǒng)在當代的一次回響。
本文系關晶晶作品展覽研討會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