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淋 姚開榮(通訊作者)
(重慶市沙坪壩區(qū)陳家橋醫(yī)院 重慶 401331)
肩周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疼痛性疾病,是由于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該病多發(fā)于中老年,50歲左右是該病高發(fā)的年齡[1]。臨床上針對肩周炎,主要為藥物治療配合改善關節(jié)活動的西醫(yī)療法以及中藥、針灸拔罐等中醫(yī)療法,但經常使用的西藥治療有較大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會造成胃腸道疾病[2]。且常規(guī)的針灸治療的療效并不顯著。本研究通過對2017年10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肩周炎患者不同療法的效果進行分析,來判斷溫針灸配合《靈樞·官灸》中的“合谷刺法”治療肩周炎的療效,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一種有效的療法。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0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肩周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該80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肩胛疼痛,三角肌及肩胛骨外源的壓痛,而且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關節(jié)活動性受損,在上舉、內旋、外展、外旋的過程受到限制。通過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征求患者及患者家屬同意,將80名肩周炎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0名。其中實驗組的4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17名,患者的年齡區(qū)間為42~61歲,平均年齡47.5±4.7歲。對照組的4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22名,女性患者18名,患者的年齡均在44到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7±3.8歲。兩組患者的基礎信息經統計分析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取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所選取的針灸穴位主要為肩髃、肩貞、阿是穴、肩前、肩髎穴。針灸前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消毒后以華佗牌0.3mm×40mm的無菌不銹鋼毫針進行針灸[3]。溫針灸是指在針灸時除了阿是穴,其他穴位均在針柄上放置2cm的艾卷,點燃艾卷,注意艾卷下放置布以防燙傷,得氣后保持30min。同時針對阿是穴采取“合谷刺法”,“合谷刺法”是指先針刺進入肌肉底部,得氣后退回淺層,在淺層里分別斜刺入左右兩旁,針刺形態(tài)如貓爪狀,每日進行一次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對照組患者針灸的穴位與實驗組患者相同,患者針灸前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針刺入穴位得氣后保持30min,每日針灸一次。治療分為兩個周期,每個周期為7天,兩個周期中間間隔兩天。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調查。
1.3 治療效果評定
我院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是指在治療后患者肩周疼痛幾乎消失,關節(jié)受限程度明顯減小,受限范圍小于15°;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肩周疼痛明顯改善但不能完全消失,關節(jié)受限程度也有所改善,受限范圍小于25°;無效:治療后患者肩周的疼痛沒有改善或加重,關節(jié)受限程度也沒有改善,受限范圍大于25°。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肩關節(jié)疼痛的評分采用VAS方法進行評定,無痛幾乎不感覺疼痛記為0分,有輕微疼痛,但不影響正常生活及休息記為2分,靜止狀態(tài)下不疼痛,活動時出現疼痛,不影響休息記為4分,無論靜置還是活動時肩關節(jié)均有嚴重的疼痛,影響休息記為6分。分別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肩關節(jié)疼痛評分進行記錄,統計結果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我院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所應用分析的軟件是SPSS22.0。通過t檢驗對研究中的數據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采用常規(guī)針灸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中顯效患者24名,有效患者15名,無效患者1名,總有效率為97.5%。采用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進行治療的實驗組患者中顯效患者19名,有效患者13名,無效患者8名,總有效率為8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情況對比 [n(%)]
2.2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與治療后的VAS評分之差為3.85±1.02,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與治療后的VAS評分之差為2.51±1.13,經統計學分析具有顯著差異(P<0.05)。
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相比于常規(guī)的針灸治療可以通過艾熏增加除濕氣的能力,且“合谷刺法”能更加快速的通經脈,疏通氣血的阻滯。本研究通過對80名肩周炎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可以有效的增加針灸治療的總有效率,并且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治療后患者肩部疼痛改善明顯。其效果明顯好于常規(guī)的針灸治療。有研究學者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明顯的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
綜上,溫針灸配合“合谷刺法”可以有效提高肩周炎治療的治療效果,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