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晉城青蓮寺宋塑妝金工藝研究

2019-12-15 12:40郭秋英
文物季刊 2019年2期
關(guān)鍵詞:尊者領(lǐng)口袈裟

□ 郭秋英

青蓮寺,初名福嚴(yán)禪院,位于晉城市東南約17公里的峽石山中。摩崖上刻東魏武定元年(543年)題記。唐咸通八年(867年)敕賜“青蓮”;北宋分為上、下兩寺。因下寺年代較早,稱古青蓮寺,上寺仍名青蓮寺。古青蓮寺與青蓮寺相距約1里,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l-559年)。唐代重修?,F(xiàn)僅存正殿和南殿。元代重建,明清重修。該寺現(xiàn)存59尊唐宋彩塑。筆者在對該寺彩塑做全面實地考察后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存的53尊宋塑中,采用金彩的羅漢殿和地藏閣塑像有31尊,其著金工藝至為精彩,故選擇它們試作分析和研究。

羅漢殿

羅漢殿位于上寺二進(jìn)院東廂,始建于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據(jù)碑碣載,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重新修復(fù)彩繪觀音及羅漢像,為宋胎清彩。羅漢殿正中所塑為廣發(fā)天尊,兩側(cè)金童、玉女脅侍及十六羅漢。在其金童、玉女脅侍胸前及十六羅漢的袈裟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撥金工藝,一般臉部用泥金工藝,袖口、領(lǐng)口處用瀝粉貼金工藝,從中可見修繕此寺之時,耗費的財力極其可觀。

地藏閣

地藏閣在上寺二進(jìn)院的西廂,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建,面闊三間,二層樓閣,前檐設(shè)廓。彩塑及壁畫都在樓閣二層,題材為地藏菩薩和十殿閻君。沿正(西)壁及南、北兩壁墻體設(shè)等長坐臺,上置12尊坐像(皆為宋塑)。正壁5尊塑像,地藏菩薩居中;南北壁各3尊塑像,金剛力士居首。整組彩塑通體金裝,面部、胡須用毛筆勾勒,個性突出,動靜結(jié)合,渲染出濃郁厚重、威嚴(yán)的君王風(fēng)范。

一、羅漢殿與地藏閣金彩工藝分類

在宋塑中,金彩工藝十分豐富,題材多樣。所謂塑繪不分家,對于青蓮寺羅漢殿與地藏閣彩塑而言,用著金工藝裝鑾塑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泥塑上著色,稱“妝鑾”,或稱著金敷彩,是彩塑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從傳統(tǒng)工藝上講,“三分塑七分彩”,即指在彩塑中,彩繪所占的比重更重要。彩塑的妝鑾,大致分為堊白、瀝粉、貼金(也包括泥金、瀝粉貼金、撥金)、著金等四道工序。為了使胎體平整光滑以增加附著力,使用膠、堊白混和的涂料,先涂刷在制好的泥塑胎上。塑像身上的飾物用瀝粉完成,即用調(diào)好的大白粉,通過粉管在塑像的頭冠、法器、紋飾、瓔珞等上,滴瀝出凸起的花紋或線條。著色和著金分兩種:一是先在泥塑上刷一層生漆,等到九成干時,依次貼上金箔,然后,彩繪面部、四肢和發(fā)髻等其他部位,再描繪出五官,最后再通體罩一層清漆。而貼金彩塑,就是除了面部、四肢以外,在需要貼金的部分刷上金膠油(經(jīng)過加工的桐油)。另外一種為全彩塑,即首先在泥塑上刷一層鉛粉,接著描繪面部、四肢的肉色,然后由頭到腳,由淺入深地依次上色,在整體色彩描繪完畢后,再描繪五官和裝飾紋樣,然后通體罩上一層清漆。彩繪所使用的顏料大多是礦物質(zhì)原料,如石青、石綠等;也有植物顏料如藤黃、胭脂等。礦物質(zhì)顏料隔絕性強,能歷久不變顏色,有些植物顏料有毒,還可以防蟲蛀。打底、著色完成后在色彩的表面罩膠礬水,使塑像更有光澤,而著金是最后一道工序,增強塑像的美感和質(zhì)感,又可以起到保護塑像的作用。

羅漢殿彩塑中的著金工藝,可分以下四種。

(一)貼金

貼金是一種特殊的傳統(tǒng)工藝。在現(xiàn)代包金工藝未出現(xiàn)時,貼金與包金作同義解。它是將很薄的金箔包貼在塑像外表,起保護和裝飾塑像的作用。傳統(tǒng)貼金裝飾技法是將金箔用竹夾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塑像的底子上,一般貼在塑像的表面,以示塑像的金碧輝煌。貼金的底子,以前是常用魚鰾膠水遍刷一層,這是唐宋的古法,到后來就用構(gòu)樹津液、冰糖水、金膠油、米湯、桐油等方法,這也是關(guān)中一帶的做法[1]。在青蓮寺宋塑的表面,普遍有貼金工藝的運用。

1.羅漢殿貼金塑像

在青蓮寺上寺的羅漢殿內(nèi),有貼金的塑像共計15尊,每像貼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袈裟、衣襟;(2)阿氏多尊者像:內(nèi)襟領(lǐng)口;(3)伐那婆斯尊者像:袈裟、領(lǐng)口;(4)那迦犀那尊者像:衣襟;(5)龍女像:全身;(6)觀音菩薩像:衣襟;(7)善財童子像:下裙、飄帶、腰帶、褲;(8)賓度羅跋羅像:袈裟;(9)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像:內(nèi)襟領(lǐng)口、衣襟、袈裟;(10)迦諾迦伐磋像:內(nèi)襟領(lǐng)口、袈裟、衣襟;(11)蘇頻陀尊者像:衣襟、內(nèi)襟領(lǐng)口;(12)諾距羅尊者像:披襟;(13)跋陀羅尊者像:衣襟、內(nèi)襟領(lǐng)口;(14)迦理迦尊者像:衣襟、內(nèi)襟領(lǐng)口、袖口;(15)伐阇羅費多像:袈裟、內(nèi)襟領(lǐng)口、袖口。

2.地藏閣貼金塑像

在青蓮寺上寺的地藏殿中,采用貼金的塑像共11尊,每像貼金的部位如下。

(1)護法像:鎧甲、飾帶、額照妖鏡處、法器;(2)閻羅王像:內(nèi)襟邊緣處、領(lǐng)口、袖口、帽冠;(3)伍官王像:內(nèi)襟邊緣處及領(lǐng)口、袖口、帽冠;(4)宋帝王像:袖口、足上衣擺處;(5)楚江王像:領(lǐng)口、袖口、足上衣擺處;(6)秦廣王像:領(lǐng)口、袖口;(7)地藏菩薩:面部、蓮臺、底臺;(8)卡城王像:領(lǐng)口、袖口、大帶;(9)泰山王像:領(lǐng)口、袖口;(10)平等王像:領(lǐng)口、袖口;(11)轉(zhuǎn)輪王像:領(lǐng)口、袖口、衣襟邊緣。

其余的由于年代久遠(yuǎn),已看不到貼金的痕跡。

(二)瀝粉貼金

在盛唐時期就已廣泛使用的瀝粉貼金工藝,在傳統(tǒng)壁畫、建筑彩畫、雕像的裝飾中都很常見。它是瀝粉和貼金兩道工序綜合運用的結(jié)果。其中的瀝粉主要是將磨成細(xì)粉的石質(zhì)材料加入膠水等成分,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粘性的膏狀物(具體配方自古至今有多種),再通過專門的工具(多為尖端有孔的管子),沿著起好的稿子,描畫出凸起的花紋[2]。青蓮寺上寺羅漢殿和地藏閣諸像,其衣帶及衣擺的邊緣處,大都飾有瀝粉貼金的花紋圖案。

1.羅漢殿瀝粉貼金像

羅漢殿采用瀝粉貼金工藝的塑像共19尊,諸像瀝粉貼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衣襟底邊、領(lǐng)口、袈裟;(2)阿氏多尊者像:衣襟邊緣、領(lǐng)口、袖口;(3)伐那婆斯尊者像:衣襟底邊、袈裟;(4)因揭陀尊者像:衣襟底邊;(5)那迦犀那尊者像:衣襟邊緣、袖口;(6)羅睺羅尊者像:衣襟邊緣、袖口、袈裟;(7)半托迦尊者像:衣襟邊緣、領(lǐng)口、袖口;(8)戍博迦尊者像:衣襟邊緣、領(lǐng)口;(9)龍女像:衣襟邊緣、托帕邊緣;(10)觀音菩薩像:羊腸裙邊緣、袈裟邊緣;(11)善財童子像:飄帶;(12)賓度羅跋羅像:衣襟邊緣及下擺;(13)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像:衣襟領(lǐng)口、袖口、下擺、袈裟;(14)迦諾迦伐磋像:衣襟領(lǐng)口、袖口;(15)蘇頻陀尊者像:衣襟領(lǐng)口、袈裟、衣襟下擺;(16)諾距羅尊者像:披襟邊緣;(17)跋陀羅尊者像:衣襟領(lǐng)口、袈裟、衣襟下擺;(18)迦理迦尊者像:衣襟領(lǐng)口、袖口、下擺,袈裟;(19)伐阇羅費多像:衣襟領(lǐng)口。

2.地藏閣瀝粉貼金塑像

地藏閣采用瀝粉貼金工藝的塑像共11尊,諸像瀝粉貼金的部位如下。

(1)閻羅王像:官袍袖口、下擺處、腰帶;(2)伍官王像:官袍邊緣袖口、下擺、左領(lǐng)部;(3)宋帝王像:官袍下擺、腰帶;(4)楚江王像:官袍下擺;(5)秦廣王像:外官袍下擺處;(6)地藏菩薩:蓮臺上衣擺處,底臺處、袈裟邊緣;(7)卡城王像:官袍邊緣及下擺;(8)泰山王像:官袍下擺、腰帶;(9)平等王像:官袍下擺;(10)都市王像:官袍下擺;(11)轉(zhuǎn)輪王像:官袍邊緣及下擺、領(lǐng)口。

(三)撥金

塑像所運用的撥金工藝,多用來描畫細(xì)致繁復(fù)的衣飾花紋。青蓮寺上院羅漢殿和地藏閣大部分塑像的外表,多可看到此工藝的運用,這也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作為古代傳統(tǒng)彩塑的用金技法,撥金工藝是把泥金當(dāng)做底子,在上面繪出不同的色彩。在色彩半干未干時,打上稿子,直接按照花紋撥去彩色,露出下面金色的花紋,相當(dāng)于里面穿了一層黃金內(nèi)衣,外面披了一件鏤空外套。據(jù)傳統(tǒng)工藝大師曹鴻儒老師傅稱,在泥塑表面糊紙上粉后,砑成光滑的地子。除面部及兩手見肉之處外,渾身貼金,然后再砑光。隨后取雞蛋黃調(diào)各種顏色,按需要在全身涂著。這時塑像上的金色已完全罩沒在顏色之下,不復(fù)外露。再次在像上描繪花紋圖案。最后用簽子將描有花紋之處的顏色撥去,露出底金,自然形成金色的紋樣,不見筆痕,宛如生成,所以這種金色花紋的做法叫“撥金”[3]。同樣的技法在南方也流行,經(jīng)向薛仁生訪問,所述與上同,但不曰“撥金”而稱“琗金”(或?qū)懽鳌板F金”),撥時主張用杉木作簽。

在山西晉城青蓮寺羅漢堂、地藏殿,長子崇慶寺宋塑,大同善化寺二十四諸天金代塑像,新絳福勝寺元代彩塑和北京智化寺明代彩塑中都有運用撥金工藝的塑像。

1.羅漢殿撥金塑像

晉城青蓮上寺羅漢殿采用撥金工藝的塑像共12尊,諸像撥金的部位如下。

(1)那迦犀那尊者像:袈裟;(2)半托迦尊者像:袈裟;(3)龍女像:手托巾帕,肚兜;(4)觀音菩薩像:內(nèi)襟;(5)善財童子像:肚兜;(6)賓度羅跋羅像:袈裟;(7)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像:袈裟;(8)迦諾迦伐磋像:袈裟;(9)蘇頻陀尊者像:袈裟;(10)跋陀羅尊者像:袈裟;(11)迦理迦尊者像:袈裟;(12)伐阇羅費多像:袈裟。

2.地藏閣撥金塑像

地藏閣采用撥金工藝的塑像共計6尊,下面是對諸像撥金部位的記錄。

(1)閻羅王像:左胸前依稀可見撥金;(2)伍官王像:右腿邊、右云肩下依稀可見撥金;(3)宋帝王像:胸前方心曲領(lǐng)下左右角落可見撥金;(4)平等王像:右腋處左袖縫隙可見撥金;(5)都市王像:左肘及臂部、胸部;(6)轉(zhuǎn)輪王像:左肘部、左腋處、胸部。

(四)泥金

在不同時代,泥金所用方法不同。明代似只限于器物,即將研制極細(xì)的真金粉涂于器物之上,才叫泥金。清代晚期工料日趨簡陋,泥金的范圍無形中擴大,即不管用何等材料,只要整體全上成金色,都叫泥金[4]。而在羅漢殿和地藏閣就有通體泥金的塑像。泥金的做法是將金箔或金粉和膠成泥狀,以其涂飾在塑像上,則成為泥金塑像。塑像上的泥金要研磨多次成為粉狀,然后再將金粉曬干刮出,塑像上的泥金大都用“九泥”一說,也就是九張金箔才能粘一張金箔大小的面積,使塑像更具淳樸厚重、質(zhì)地堅硬之感。

1.羅漢殿泥金塑像

羅漢殿采用泥金工藝的塑像共計15尊,諸像泥金的部位如下。

(1)注茶半托迦像:面部、手部;(2)阿氏多尊者像:面部、手部;(3)伐那婆斯尊者像:面部、手部;(4)因揭陀尊者像:面部、右胸、足部;(5)那迦犀那尊者像:面部;(6)羅睺羅尊者像:面部、手部;(7)半托迦尊者像:面部;(8)戍博迦尊者像:面部、手部;(9)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像:面部、手部;(10)迦諾迦伐磋像:面部、手部;(11)蘇頻陀尊者像:面部、手部;(12)諾距羅尊者像:面部、身體;(13)跋陀羅尊者像:面部、手部;(14)迦理迦尊者像:面部、手部;(15)伐阇羅費多像:面部、手部。

2.地藏閣泥金塑像

地藏閣采用泥金工藝的塑像共計12尊,下面是對諸像泥金部位的記錄。

(1)護法像:面部及身;(2)閻羅王像:面部、手部;(3)伍官王像:帽冠、面部、手部;(4)宋帝王像:帽冠、面部、手部;(5)楚江王像:帽冠、面部、手部;(6)秦廣王像:帽冠、面部、手部;(7)地藏菩薩:蓮座、臺座;(8)卡城王像:帽冠、面部、手部;(9)泰山王像:帽冠、面部、手部;(10)平等王像:帽冠、面部、手部;(11)都市王像:帽冠、面部、手部;(12)轉(zhuǎn)輪王像:帽冠、面部、手部。

二、青蓮寺宋塑金飾花紋的藝術(shù)特點

在宋塑的服飾圖案中,很多是從當(dāng)時的服飾圖案中吸取的。其花紋題材的選擇比宋代以前更加廣泛和多樣,在多種圖案的藝術(shù)組合上常常選用有六答暈、八答暈以及盤球等幾何紋圖案,并在此基礎(chǔ)上塑像的服飾進(jìn)行藝術(shù)形式的深化和發(fā)展。青蓮寺羅漢殿與地藏閣中的撥金工藝,出現(xiàn)最多的有祥云紋、席地紋、龜背紋、萬字紋、占錢紋等,它們多作為底紋,上面交織出龍鳳、朱雀等吉祥鳥獸圖案,或八仙、八吉、三友、三多、八寶以及琴棋書畫等圖案,由此構(gòu)成了不同形式的具備工整效果的八答暈錦圖樣。同時,在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金代諸天中的彩塑中,也不同程度地運用了這些飾金工藝。下面列舉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中的幾尊塑像和青蓮寺羅漢殿、地藏閣中的幾個塑像進(jìn)行飾金工藝的比對。

如:善化寺大殿位于主佛臺上的東脅侍菩薩,其頭戴金色如意頭花冠,青色頭發(fā)分縷作圖案化處理,腰間捍腰上用金飾寶帶扎結(jié)。下身三層襞衤責(zé),分別飾有金彩。即:外著綠底紅云金色瀝粉青龍短褶裙,裙緣為金色瀝粉纏枝蓮;下著紅底瀝粉綠云金鳳(鳳6頭)長裙。

再如位于主佛臺上的西脅侍菩薩:她頭戴金色如意云紋花冠,腰間扎捍腰系金飾寶帶,襞衤責(zé)三層:內(nèi)裙為綠底瀝粉金色云鳳紋,裙緣為紅底綠邊金蓮花;內(nèi)露紅底瀝粉火珠、金麒麟(共6頭,左右腿各2頭,正中有2頭)、金云紋細(xì)裥百摺裙(明、清時名“鳳尾裙”)[5];外層襞衤責(zé)為綠底紅邊瀝粉金色牡丹花葉,上飾彩云、黃色翼龍、廟宇彩色霞光。

還有東側(cè)由北向南第1像大梵天。外著圓領(lǐng)織金云龍絳色袍。綠底瀝粉金色纏枝花葉紋飾外袖緣,兩袖上繪青龍,下繪華蟲(稚鳥),星辰、流云摻雜其間,僅見左袖有米粉,黼紋飾于大袖衣紋內(nèi)。金玉帶扎襞衤責(zé),襞衤責(zé)飾瀝粉青龍彩云紋。此塑像有些花紋保存較鮮麗,外衣前襟紅底上作細(xì)密的剔金云雷紋,上有瀝粉黻紋、宗彝紋,深色衣緣飾瀝粉金牡丹等。

在大殿另側(cè)東面諸天10像鬼子母像中同樣運用此手法,身披彩云三角圓背披肩,內(nèi)穿對襟直領(lǐng)衣,中套圓領(lǐng)短衣,外披曳地寬袖鳳袍。金底綠云小袖上作瀝粉金鳳凰、火珠,紅底護袖金波綠云龍紋,綠底袖內(nèi)繪銀邊綠云。穿三層衣服,腹間扎蝴蝶結(jié),腹前繪龍鳳寶珠紋。袍服里外三層都彩繪各式花紋,并能從中看到當(dāng)時服裝的織、袖、染等加工過程。從肩到袖底有瀝粉日、月、藻、火、鳳鳥、龍、黼、粉米等紋飾。前襟上有瀝粉十二黻、纏枝牡丹、蓮花、卷草、如意等紋飾[6]。

還有另一塑像諸天焰摩天像,其中瀝粉作方心曲領(lǐng),內(nèi)著深色菊花錦衣,外披圓背三角瀝粉云肩。正中貼裙面有下垂的寬帶,上繪太陽、火焰、翼龍。從肩到大袖上飾瀝粉星辰、山、太陽、藻、龍、花蟲、粉米、黼等紋樣。各式花紋表現(xiàn)出服裝的絢麗多彩,飾金富麗堂皇的渲染過程。

而在青蓮寺宋塑羅漢的袈裟上和地藏閣十明王官袍圖案的樣式,大都和宋錦圖案樣式相似,沒有像諸天服飾紋樣那么華麗,而是比較單一、精致的錦衣,更多地采用了傳統(tǒng)繁瑣的撥金工藝,使塑像具有淳樸厚重、富麗堂皇之感。

從羅漢殿塑像看,有12尊像采用撥金工藝,其他幾尊已看不到撥金的痕跡。撥金大都出現(xiàn)在羅漢的袈裟上,金童、玉女的胸部處。大都以波紋為題材,有回紋、龜紋、曲水紋、波紋、柿蒂紋以及龍鳳圖案。

如羅漢殿右起15像蘇頻陀尊者:塑像為坐姿,頭部由發(fā)際線分割,前面部貼金,后為原有底著色。眉毛、胡須用黑線勾畫,細(xì)致入微,泥金貼身,質(zhì)感厚重。像身著三層袈裟,袖邊、衣領(lǐng)邊、衣擺的下沿均為瀝粉貼金,并繪有鳳鳥紋樣和纏枝紋等各類圖案,斜披外袈裟分隔斷,內(nèi)繪有精致錦緞般的撥金工藝圖樣,如鍛銅般的質(zhì)感,細(xì)致地繪有菱形圖案加纏枝花紋。此像袍服的邊緣飾瀝粉貼金鳳紋和云紋,外披袈裟深綠色處繪有精美的撥金工藝。

菩薩肩披大巾,胸前飾以瓔珞,身著內(nèi)衣,衣服寬敞柔麗,且外衣全身貼金,衣紋圓轉(zhuǎn)流暢,手、臂飾金腕釧和臂釧,系軟帶于腹前打結(jié),并通體飾金,繪有深綠色底紋的撥金工藝圖案。羊腸大裙的內(nèi)襟處采用精致萬字團花錦地,沿用了唐代寶相花紋樣,點綴祥鳥瑞獸,且圖案為對稱格局,飾以團花、族花以及豐滿華麗的“天花錦”。源于宋代的“八達(dá)暈”錦,基本構(gòu)成是用圓、方、菱形、六角、八角形等幾何形,作有規(guī)律的交錯排列,組成有變化的錦式骨架。在幾何形骨架中,填以回紋、萬字、古錢和鎖子等紋樣;在主體的幾何骨架中,添入較大主題花,取其“錦上添花”之意。整個工藝采用撥金技術(shù),裝飾富貴華麗。

地藏殿中右起12像,即轉(zhuǎn)輪王像從色彩運用上作者有意把臉部顏色涂重,面容好似黑臉包公,威猛無比,臉部黑白分明,突出了臉部黑而夸張的形象,全身著金,內(nèi)襟胸前片有撥金處為深藍(lán)綠色,衣里用朱紅相搭,身上顏色淺而淡,深綠色打底官袍左肘部衣紋中清楚可見撥金工藝,胸部上衣有渦紋、回紋,添以龍紋、云紋,均為撥金工藝。錦式和錦紋變化豐富,滿地錦紋,且規(guī)矩和諧,效果統(tǒng)一。塑造手法上采用有靜有動,雙腿靜止下垂,雙手在做動勢,面部低點處有橘紅色打底,高點貼金色,表情威嚴(yán)??鋸埖乇憩F(xiàn)出人物的個性及形象,傳神地表現(xiàn)出佛法的嚴(yán)肅。

從以上青蓮寺羅漢殿和地藏閣彩塑的裝鑾中,可以看出它們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大都取坐姿;外披的袈裟和官袍,多用精致的撥金工藝。圖案樣式有:祥云紋、席地紋、龜背紋、萬字紋、占錢紋以及龍鳳紋等,精致細(xì)膩,如絲綢織錦,富麗堂皇。清代則例規(guī)定主尊的裝鑾等級一定要比眾神高,這符合裝飾設(shè)色要突出重點,主次分明的原則。如上、中、下五彩的一個主要區(qū)別,就在施金的做法上。依從則例:瀝粉貼金,天衣風(fēng)帶描泥金。瀝粉貼金,天衣風(fēng)帶貼金邊。瀝粉,局部貼金。而撥金處(善財童子胸前及內(nèi)襟處)在圖案上采用的樣式:(1)四方連續(xù)圖案萬字形植物紋;(2)花瓣做邊飾如意祥云紋。(3)棋子格菱形紋;(4)云雷紋;(5)萬字紋上加飾祥云盤花。撥金工藝具有手法多樣、工藝精湛、裝飾華美的藝術(shù)性,并起到保護塑像、烘托氣氛的作用。

再從貼金手法制作上看,羅漢殿、地藏閣彩塑的臉部著金,手法都非常大膽夸張。首先,其臉部與頭部,由發(fā)際線分割,臉部的貼金采用貼(渾金)泥金,再用毛筆勾勒眉毛、胡須,細(xì)致入微,質(zhì)感強烈。仿佛給塑像注入了生氣,使其具有了氣沖如牛、力拔千鈞的力量。其次,所有塑像的袖口、衣領(lǐng)的邊線和衣帶處,均為瀝粉貼金,又繪有龍紋、纏枝紋等各類圖案。再有,所有斜披在袈裟上的僧袍處,都采用了撥金工藝。中央觀音菩薩及童男、玉女通體飾金,胸部及內(nèi)襟上,都用撥金工藝妝繪著精美的各式圖案和龍紋。披甲胄者的裝飾尤其逼真,網(wǎng)狀的護臂、護胸,規(guī)則、精致,加之撥金工藝的施用,更使其具有了金屬的光澤和硬度,極富質(zhì)感。穿在身上的袈裟及天衣、絲帶,則柔軟飄逸。總之,塑像各部分塑造得都很精巧,裝飾圖案及撥金工藝十分華美,是宋代彩塑極為難得的佳作。

總體來看,青蓮寺宋塑在運用撥金工藝上有幾點規(guī)律:1.地藏王的官袍上都繪有密集的圖案和各類紋飾;2.地藏王項圈下面均繪有不同的棋子格菱形紋及幾何紋樣;3.龍女內(nèi)襟繪有四方連續(xù)圖案、萬字形植物圖案;4.善才童子胸前繪有花瓣邊紋和如意云紋、盤龍祥云紋等;5.羅漢盤腿袈裟處多繪云雷紋;6.羅漢袈裟常以龍鱗做底、團窠花卉等紋飾。

彩塑一般都是以先塑后繪完成的?!叭炙?,七分彩”,以取得“塑形繪質(zhì)”的藝術(shù)效果。青蓮寺宋塑所運用的撥金工藝,與背景墻壁畫,相輔相成,形成了獨特的形式,體現(xiàn)出寺內(nèi)空間與塑像的高度融合性。塑像大都在著色、著金上將色彩限于紅、黃、青、黑、白五種傳統(tǒng)色澤的組合。羅漢和地藏王大都全身著金,眉、眼、須都以筆墨勾勒,袈裟、官袍上則運用精致的撥金工藝,以突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使彩塑煥發(fā)出奕奕的神采和藝術(shù)魅力。應(yīng)強調(diào)的是,這些塑像并不是機械地描摹自然,而是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彩塑特有的象征手法,使塑像透露出高度凝煉的審美意象及審美寓意。

青蓮寺宋塑撥金工藝的運用,為我們弘揚傳統(tǒng)撥金工藝樹立了典范,深入研究其中的技藝,無疑會對我們汲取其中的工藝精髓起到推進(jìn)作用。

[1]王世襄《清代匠作則例匯編》,中國書店出版社,2008年。

[2][3]張亞潔《略論宋金山西寺觀壁畫中瀝粉貼金工藝的興起》,《山西檔案》2012年第6期。

[4]摘自漆藝名詞解釋之六

[5]此樣式與宋代的“方心曲領(lǐng)”似相近,即“一個上圓下方形似鎖片的裝飾,套在項間起壓貼作用,防止衣領(lǐng)雍起,寓天圓地方之意?!秉S能馥、陳娟娟《中國服裝史》,中國旅游出版社,1995年。

[6]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夏敦煌壁畫男女進(jìn)香人》,上海世紀(jì)出版集團,2002年。

猜你喜歡
尊者領(lǐng)口袈裟
7件T恤教會我的事
降龍尊者
領(lǐng)口風(fēng)情
袈裟
領(lǐng)口風(fēng)情
八戒的悲催回憶錄
讀鄭重《十八應(yīng)真像冊》
佛祖的袈裟
衣領(lǐng)的選擇
新郑市| 汶川县| 法库县| 平定县| 岫岩| 曲松县| 清远市| 德清县| 沐川县| 南京市| 廉江市| 上虞市| 镇康县| 尉氏县| 田阳县| 工布江达县| 昌邑市| 巴南区| 灵丘县| 顺义区| 体育| 仲巴县| 砚山县| 桐梓县| 五指山市| 常德市| 长岛县| 石景山区| 佛坪县| 涟源市| 朔州市| 曲靖市| 弋阳县| 涿鹿县| 连平县| 黎城县| 夏邑县| 大关县| 波密县| 耿马|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