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敏 寧夏藝術職業(yè)學院
潘天壽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中國畫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卓然超群的美術教育家。他的美術教育思想貫穿他的教學生涯,其中“學藝先為人”和“全面學識修養(yǎng)”建立在他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保護之上。其“借古開今”和“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觀點是其美術教育思想的精華,其主張是在中西方文化藝術產生劇烈碰撞和沖突的時代背景下,對中國美術的未來發(fā)展作出理性分析和正確抉擇。本文分四部分進行闡釋。
談及藝術,應先看創(chuàng)作者的人品,所謂“士先器識而后文藝”。 潘天壽把人品看成藝術的首要標準,他的字取黃石齋加以變化,他認為黃石齋的人品高,他的畫取八大、石濤也是這個緣故。在他的作品中,奇險巨石,傲雪寒梅,抑或亭亭荷花都蘊含正氣。潘天壽出身于師范學校,不僅具備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同時又受到他的老師經亨頤、李叔同的影響,提倡抓教學須先抓好人格教育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主張人格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他認為培養(yǎng)德行是教育的決定因素,對習畫之人而言,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畫品才能提高。德育確實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二者相輔相成。學生應先學做人,再學作畫。在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認識、鑒賞、創(chuàng)造活動的同時,應滲入人格教育,潘天壽這一教育思想是美術教育的寶貴經驗。
中國畫所需的知識很廣,創(chuàng)作者需要具備全面的文化修養(yǎng)。他認為:“畫事須天資、功力、學養(yǎng)、品德四者兼?zhèn)?,不可有高低先后。?/p>
如今,學生缺乏傳統(tǒng)知識,他指出學習理論的重要意義,提出學生學習中國古代的繪畫理論,研究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和欣賞習慣等。在他的倡導下,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開設了畫史、畫論、詩詞題跋等理論課程,他親自參加講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詩書畫印是中國繪畫的藝術性。中國典型的文人畫家要求詩書畫印四者俱全,潘天壽也強調“畫事不須三絕,而須四全”。他不僅在這四個方面修養(yǎng)極高,而且潘天壽將四者相結合,使中國繪畫這種特有的美得到體現(xiàn)。這是潘天壽先生在藝術上的出色成就。
潘天壽是一位堅守、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并進一步創(chuàng)新的藝術家。他強調世界繪畫分兩大系統(tǒng),東西方兩大系統(tǒng)都有獨特的形式和風格,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但中國畫重視哲學,西畫重視科學,兩者有明顯差異。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以線條為主,是明確、概括的傳統(tǒng)風格,在筆墨中表情達意。而西方繪畫看重比例、透視、明暗的法則。他在著作和授課過程中,從用筆、用墨、用色、布置等多方面探討中國畫與西畫的不同,而且說明中國傳統(tǒng)的獨特性是不容外來藝術取代的。
例如,在教學中他堅持讓學生用中國的白描、雙勾的方法來畫人物,不贊成使用西方的明暗色調,有的人認為他過于守舊,而他卻認為西方用素描是為了準確,使物體具體真實,中國畫用線是為了寫意、寫形,不能把西方的特色強加在中國繪畫中。
潘天壽認為中國畫是東方系統(tǒng)中杰出的代表,在世界繪畫史中獨一無二。如果不努力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財富,而是盲目跟從西方,是不明智的。潘天壽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同時不排斥探索外來文化,在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汲取外來文化中的精華,同時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不能盲目引用。這是潘天壽對中西藝術內涵的深層領悟,在他看來,民族文化是血肉,外來文化是滋補品,如果光靠補品而不加強自身鍛煉,是無用的。中國畫始終要有自己的品格、面貌、情趣和鮮明的中國氣派。
潘天壽接受傳統(tǒng)并以之為發(fā)展動力,他要求學生加強對傳統(tǒng)藝術的研究和學習,在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后再求創(chuàng)新。借古開今,而不是以古代今。潘天壽對如何貫徹“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強調創(chuàng)新要有時代性,前人的成就是多年累積的成果,藝術性很高的作品反映了他們所處的時代面貌。如今,我們要與時俱進,要有思想、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作品要有時代性。這一觀點與當今追求的與時俱進不謀而合。想要借古開今就必須多實踐,他本人在追求藝術風格的道路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的畫學習八大、石濤、吳昌碩,但從前人風格中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書法傳承黃道周、倪元瓚等書法家,但在繼承的同時,滲入個人風格。盡管古人對潘天壽的畫法、書法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這些“他山之石”最終都被他創(chuàng)造性地熔冶。潘天壽藝術的可貴,與他極強的藝術個性和獨創(chuàng)風格密不可分。
潘天壽的美術教育觀點和具體措施以振興民族文化和為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家為目的。在他一生的藝術生涯中,他始終著眼于人的內在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注重民族文化藝術精神的繼承和弘揚,以鮮明的立場、獨立的人格和堅定的信念,捍衛(wèi)和發(fā)展民族繪畫藝術。 他的藝術見解對當代美術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