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初
“二戰(zhàn)”期間,有1000多名美國婦女經過培訓成為軍機飛行員。她們沒有被允許駕駛作戰(zhàn)飛機,但她們卻承擔了盟軍運輸乃至偵察等諸多任務,近百種機型在她們的駕馭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在戰(zhàn)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她們的故事始終被埋沒。
在英國“孤獨地”飛翔
1940年,曾破過世界飛行紀錄(跨洲飛行速度紀錄和高度紀錄)的美國女飛行員杰奎琳·科克倫利用自己的影響組建了一個女飛行中隊,但由于女性升空飛行在美國沒有開禁,失望的科克倫便帶著同伴去了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的英國。這些美國婦女要在短時間內學會駕駛分配給她們的任何機種,有時不得不臨陣磨槍,但她們非常完美地克服了這些困難,贏得了英國皇家空軍的肯定。
其實,早在1930年,美國軍方就考慮過使用女飛行員的問題,但美國陸軍航空兵的負責人認為這一想法“完全不著邊際”,因為女性太容易“神經緊張”。這一偏見隨著亞歐戰(zhàn)場的烽火逼近美國而逐漸變化。1939年,科克倫給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寫信,建議成立一個婦女飛行團。1940年底,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發(fā)表“爐邊談話”,推動美國成為“民主國家兵工廠”。緊接著埃莉諾·羅斯福發(fā)表公開談話提醒公眾,美國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缺少女性“半邊天”是不可能的,她特別提到那群在英國孤獨飛翔的女性飛行員,認為她們是“等待使用的武器”。這番談話使戰(zhàn)爭的大門開始向美國婦女敞開,女性升空飛行開禁了。
得到各方支持后,科克倫開始在全國大招募。她規(guī)定,申請者的身高不能低于1.59米,年齡不低于18歲半,飛行時間不少于200小時。為了吸引技術成熟的女飛行員加入,1942年9月,科科克倫在首都華盛頓的“五月花飯店”舉行了一場雞尾酒會,邀請“國際女飛行員99組織”的成員出席?!叭缬行枰銈冊敢鉃樽鎳w翔嗎?”科克蘭向出席酒會的女飛行員們發(fā)出了邀請。兩三次聯誼酒會后,在科克蘭的鼓動下,大部分女飛行員走出了家門。
“黃蜂媽媽”飛行隊成立
1941年11月,美國陸軍組建了女子輔助軍團,軍團當中有不少從英國回來的女性飛行員,雖然她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還是只被安排沒有升空任務的航空兵崗位,如無線電操作員、地勤技師等。美國海軍也于1942年組建了女子志愿緊急勤務隊。
珍珠港事件后,美國各大公司開始轉而生產飛機,但因男性飛行員大量到海外參戰(zhàn),如何將工廠生產出來的飛機轉場到軍事基地成了棘手問題。美國陸軍空運司令部找到剛剛回國的科克倫,了解招募女飛行員的可行性,陸軍航空隊參謀長阿諾德將軍向科克倫承諾,會成立一支女子飛行部隊。期間,另一位著名女飛行員南希·拉爾夫提議成立一個小型女子轉場中隊,獲得批準。1942年9月10日,女子輔助轉場中隊成立。同年10月,第一支WAFS部隊抵達紐卡斯爾空軍基地,隊員當時都還是平民身份,但已經開始在美國上空駕駛軍用飛機了。而科克倫則被阿諾德安排組織和指揮一個女子飛行訓練特遣隊,訓練學校設在得州的厄溫菲爾德。在那里,1074名女性接受了軍隊模式的飛行技術訓練。1943年8月,女子輔助轉場中隊和女子飛行訓練特遣隊合并,科克倫擔任最高領導,重新命名為女子航空勤務飛行隊。由于這支飛行隊的英文簡稱“WASP”意思是“黃蜂”,所以許多人后來就把她們戲稱為“黃蜂媽媽”。
女飛行員們故事多
WASP的飛行員從沒有飛出美國,也從來沒有參加過實戰(zhàn),但她們卻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紀錄。她們出現在美國境內120多個陸軍航空隊基地,她們駕駛過美國陸航所有機種,其中還包括具有試驗性質、危險系數很高的特種戰(zhàn)斗機。她們對一些新型飛機或經過修理的飛機進行測試飛行,她們駕著飛機在全國轉場。
有一次,一架波音公司制造的新型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試飛時出現了一些機械問題,連男飛行員都害怕駕駛,但兩名女性飛行員卻自告奮勇,駕駛這架被稱為“夫人鳥”的B-29在西雅圖上空兜了一圈。女飛行員們甚至試飛過飛行特性怪異的B-26轟炸機,許多男性飛行員把該機稱為“寡婦制造者”,女飛行員的表現就是要向男同行證明飛機是安全的。除了轉場飛行,女飛行員還在高射炮射擊訓練時負責拖著靶機,有時也擔任飛行教官。在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懷特基地的安妮·鮑姆加特成為駕駛YP-59噴氣式戰(zhàn)斗機的第一位女性。
WASP還誕生了第一個華裔女飛行員。她叫李月英,早年是一家百貨公司的電梯操作員,后因酷愛飛行,師從美國著名飛行員艾爾·克林伍德,成為第一個拿到飛行執(zhí)照的華裔女性。李月英的主要任務是把軍用車輛配件運往碼頭。她有過兩次緊急迫降,其中一次降在堪薩斯州的小麥田中,一個農民以為碰上日軍入侵,一邊大聲呼喊鄰居,一邊拿起草耙追著李月英跑,追上后才發(fā)現原來搞錯了。遺憾的是,1944年11月,在執(zhí)行任務途中,因降落失誤,發(fā)生飛機相撞事故,李月英傷重不治去世。據統(tǒng)計,這些“黃蜂媽媽”在戰(zhàn)爭期間共飛行9650萬公里,38位女飛行員在執(zhí)行任務時犧牲。然而,她們卻無權按軍人禮儀舉行葬禮,不能享受儀仗護衛(wèi)和官方提供的喪葬服務等男飛行員才能享有的待遇,她們的棺木上甚至不能覆蓋美國國旗,連她們的葬禮費也要靠同學、同僚和朋友募捐。
遲來的認同
1944年,由于“二戰(zhàn)”大局已定,許多輪戰(zhàn)休假的男性飛行員再也不想回到歐洲,更不愿意去太平洋戰(zhàn)場,他們爭先恐后地搶著干“黃蜂媽媽”們正在干的活。1944年12月20日,美國國會不顧阿諾德將軍的陳情,取消了WASP部隊。婦女飛行團宣告解散,成員們沒有得到軍方任何補助或榮譽,檔案也被封存。她們對于“二戰(zhàn)”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但生活還得繼續(xù),一小批人進入了空軍,一些人干起了空姐的工作。但大多數人選擇結婚生子,而且從來不談論她們的經歷。
1976年,美國空軍宣布,空軍學院有10名飛行員即將畢業(yè),“她們是首批駕駛美國軍用飛機的女飛行員”。這激起了仍健在的WASP隊員的憤怒。于1942年加入WASP的畢曉普女士回憶說:“我們當時都說,你們(空軍)做得太過分了?!边@件事也在美國國會引起一輪激戰(zhàn),結果WASP的檔案記錄被啟封。1977年11月,美國總統(tǒng)卡特簽署法案,同意給予WASP“二戰(zhàn)”老兵的待遇———這意味著她們去世后,有權在棺木上蓋一面美國國旗。這之后,一轉眼又是30多年。
2008年11月,“二戰(zhàn)女飛行員展”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美國女兵紀念館開幕,這一展覽直接促成了國會金質獎章的頒發(fā)。2009年1月7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和國會決定授予女飛行員們國會金質勛章,大約300名健在的女飛行員現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在典禮上,奧巴馬說,“每一個美國人都應該感謝她們的無私奉獻”。而一位老兵則感嘆地說:“非常遺憾,很多人已經不在了,這枚獎章恐怕永遠不能彌補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