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
大多數的樹到了夏天就不大會被人看見了。到處都是綠,人在很多時候不會注意綠也有濃淡疏密,反正都是綠,連那些對節(jié)氣物候異常敏感的人,也會在春天一次次新芽的驚喜之后漸漸習以為常。
在人的眼里,一棵樹和另一棵樹差不多,不動聲色,開花結果,葉子顏色和果子形狀也可以忽略不計。人會眉開眼笑也會怒氣沖沖,樹卻沒什么表情,它們通常跟同一家族的其他樹共用一個名字:馬褂木、橙果海棠、紫葉李……但一個細心的人會知道,樹也是有屬于自己的心情的。初夏時節(jié),有人問起:“那些在同一片土地上按相同節(jié)氣生長的同一品種的樹,結出來的果實味道為什么會差那么多呢?”某網友回答說:“這取決于樹的心情?!彼宰先~李的果實成熟的季節(jié),我在校園里遇到每一棵果樹時都會在樹下滿地野花的草叢中撿一粒來嘗嘗:這一棵樹的果實略顯酸澀,下一棵樹的果實清甜。情節(jié)無從知曉,但一棵樹的心情是這樣深埋在果子的味道里。鳥在滿地的果子中跳來跳去,東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讀懂了樹的心事,只有人還不知道一棵樹的心情,除非他們愿意彎下腰在樹下的草叢中撿一顆熟落的果子,輕輕地咬一口。
比心情更讓人深感震動的,是它們還會有深深埋藏著的故事。一棵樹要是在夏天里有自己的故事,它說出它們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委婉和沉靜。
最早意識到這點,是在清理一只陶的花盆時。那只花盆在前一年的春天曾經長出過一棵小小的構樹。這原本應該是令人驚喜的,但從第一天辨認出它是一棵樹而不是普通的野草花時,我就開始時時生出些無力感來:除了像養(yǎng)花那樣定期澆水施肥,我不知道該怎么在花盆里養(yǎng)活一棵樹。
這并不影響它在整個夏天的瘋長。有一段時間,我曾經無端地想著它可以一直這樣長下去了,盆景不也是一棵樹長在盆里嗎,或者樹都是可以隨遇而安的也說不定呢,植物總是默默地呈現它的各種品質給我們驚喜不是嗎?于是,我在無所適從中退到一邊盼望奇跡的出現。但冬天之后,它沒有再發(fā)芽。
倒出盆土時我發(fā)現,它居然長出過這么多的根,一圈一圈地卷繞在花盆里,長成花盆的形狀。一棵樹曾經這樣努力地尋找出路,用它自己的方式,但終于沒有找到——它怎么可能找到?所有的這些努力都是在泥土之下的黑暗中默默完成的,但那些根的形狀說出了它的秘密,它曾經獨自在黑暗中的驚心動魄,因為感知到困境而尋找出路但終于沒能找到——它沉默不語的一生里原來有過這樣的努力和放棄。
人類的秘密有時會如蚌腹之砂,層層磨礪之后化為一粒珍珠,打開時僅有溫潤可人,時光里的輾轉隱痛都不復可見。而那些沒能在時間的打磨中化蛹為蝶的部分,卻是另一種形態(tài)。我生活的小區(qū)里,有個中風之后神志和手腳一并變得失控的老人,經常步履蹣跚著在陽光下大聲斥罵著誰,口齒獰厲地宣泄著大約壓抑很久了的秘密,情節(jié)具體,指名道姓。
人類靠自己守口如瓶來守住一生的秘密原來并不可靠,那些秘不示人的愛戀和長久壓抑的怨恨或者在某一天就這樣在明亮的陽光下奔涌而出,那樣的場景總是讓人覺得異常慘烈。
跟人相比,樹的無聲無息里有著不易察覺的智慧,它們像是用一種只有少數人才能讀懂的文字記錄著自己的故事——那些能讀懂的人是真的懂了,會因此生出些讀懂之后的相惜和靜默;讀不懂的人即便是路過,也什么都看不見。
那些從未被傾聽的故事,會耐心地等在泥土里,然后一圈一圈地長成年輪,從樹根到枝梢,每一圈都是記憶。很多年之后,一個專注的工匠會在鋸末紛飛中看見深藏已久的它們,那些在時間里沉淀出來的好看的紋。他會在反復比畫之后挑一個最好的角度讓那些木紋成為隱藏在木器中的畫,然后,在某一天的晨光里,另一個晨起伏案讀書的清凈之人,會看見它們。
在盛夏的喧囂之外,一棵樹的沉默里可以有著無數這樣古典而豐盈的品質,它們在時間里慢慢沉淀。
跟它們的靜默相比,人類轉瞬即逝的雄辯滔滔很多時候真的是不值得一提。
(選自《文匯報》)
【閱讀訓練】
1.為什么作者說“大多數的樹到了夏天就不大會被人看見了”?
2.賞析下面的句子。
鳥在滿地的果子中跳來跳去,東啄一口,西啄一口,早就讀懂了樹的心事,只有人還不知道一棵樹的心情,除非他們愿意彎下腰在樹下的草叢中撿一顆熟落的果子,輕輕地咬一口。
3.作者為何用較多筆墨寫“清理一只陶的花盆”的經歷?
4.請從樹的“無數這樣古典而豐盈的品質”中概括出兩點,并結合文意談談你獲得的感悟和啟發(fā)。
《夏》參考答案
1.緊張、熱烈、急促。
2.“撲打”寫出麥浪翻滾的氣勢;“涌”寫出麥浪翻滾的動態(tài)情景,準確生動。
3.夏天的農民是忙碌而辛勞的。他們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所以說夏天“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
4.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對夏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樹不會被夏天淹沒》參考答案
1.⑴夏天到處濃綠,人們很少區(qū)分其濃淡疏密,樹也就被淹沒不見了;⑵經歷了對春天新芽的驚喜后,人們對滿眼的綠習以為常;⑶在人們的眼里,一棵樹和另一棵樹差不多,不動聲色地開花結果。
2.采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樹的心情深埋在果子里,唯有細心的人才會像鳥兒一樣知道,而多數情況下人們對此是忽略不見的。
3.⑴展示了樹的故事——在困境和黑暗中的努力;⑵突出了樹說出自己的故事的方式委婉、沉靜;⑶點題,“樹不會被夏天淹沒”。
4.⑴要像樹一樣簡凈、淡泊、從容地生活;⑵要像樹一樣靜默,黑暗中默默努力,有韌性;⑶像樹一樣有耐心,讓時間見證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