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此警醒世人,要多行好事。每個人多做點好事,這個世界就會更加溫暖,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做好事是好品德的表現(xiàn),但好品德未必都是在促成好事,換句話說,做好事未必就是行善。
據(jù)《呂氏春秋》記載,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有人墊付贖金贖人,則可以到國庫中領取贖金。有一次,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給他的墊付金。因為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鬃诱f:“賜呀,你采取的不是好辦法。你如果領取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墊付的錢,認為那樣不道德,那么魯國人也將不再愿做這種替人贖身的好事了?!?/p>
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答謝他,送給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鬃诱f:“這樣一來,魯國人一定會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認為,子路的行為是對的,這種行為是在倡導一種規(guī)則——付出就應該得到回報。子貢的行為是錯的,報銷墊付贖金是國家為了達到救贖國人的目的而制定的一種規(guī)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貢那樣的覺悟和財力,子貢的行為,把這條規(guī)則打亂了。社會秩序要靠規(guī)則來維持,無論何人都應該遵循規(guī)則。規(guī)則一旦被打破,天下必亂。這就是孔子所謂“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的道德標準。
單純從道德的角度看,子貢要比子路高尚,但是,如果考察兩種行為的實際效果,孔子考慮得更為全面、長遠,他深入地分析了這兩種行為對于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如果我們非要將現(xiàn)實的道德標準拔高到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最終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多數(shù)人沒有子貢的修養(yǎng)與財富,做不了像子貢這樣的義舉,不如干脆不做。如果我們退而求其次,適當?shù)亟档蜕鐣牡赖聵藴?,容忍進而鼓勵、保護“為人消災,拿人錢財”的義舉,使之成為多數(shù)人可以追求得到的精神享受與物質激勵,盡管這并非我們最終追尋的理想之國,但畢竟可以感化相當多的人去做好事、行善舉,從而構建更為美好的社會秩序。
道德規(guī)范是抽象的,道德矛盾卻是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是共性的,道德矛盾卻是個性的。具體的、個性的道德矛盾需要靈活變通地解決,不能“天不變、道亦不變”地墨守成規(guī)。在復雜的人事和世事環(huán)境中,在道德矛盾和沖突的困境中,好心要辦成好事,善心想結出善果,不僅要有一顆樂善好義的心,還要有“善于為善”的智慧。
〔本刊責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大眾日報》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