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香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zhì),或濃或淡、時有時無的芬芳,可以立即喚醒沉睡的嗅覺,讓人著迷?,F(xiàn)代人用它襯托氣質(zhì)、提升情調(diào),但很久以前,香水并不是精致生活的點綴品,而是“遮羞除味”的生活必需品。
如今,著名香水品牌多聚集在歐洲,但香水并非起源于歐洲。香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當(dāng)時古埃及人就懂得某些香精能起到消毒作用,也可用以治療疾病,并廣泛用于慶典和祭祀活動。埃及文化的擴張,使得芳香藝術(shù)傳到地中海彼岸。
中世紀的歐洲人喜歡把自己弄得香香的,其真實原因令人瞠目結(jié)舌:他們不愛洗澡,便用香水來遮蓋體味。在古代西方,洗澡是比較稀罕的事情。即便在沐浴文化一度發(fā)達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沐浴也不是為了清潔,而是為了鍛煉身體,保持肌肉放松、頭腦清醒。因此,很多公共浴室與運動場、角斗場建在一起。
后來,日耳曼人認為羅馬人是因為“淫亂文化”以及“太愛洗澡”而戰(zhàn)敗,由此沐浴文化也逐漸消退。隨著古羅馬帝國的衰敗,中世紀的歐洲人開始了長達十幾個世紀的不洗澡歷史。
14世紀中葉,歐洲黑死病大規(guī)模暴發(fā),但人們不知道得病的原因,又看到死掉的人接觸過澡堂等地,就錯誤地認為洗澡會讓病菌通過毛孔進入身體。按照這個邏輯,歐洲人認為,預(yù)防黑死病的方法就是——不洗澡。
中世紀歐洲人家中雖然有廁所或洗漱間,但很少用來洗澡。早期教會曾下過指令:“對于那些好人,尤其是年輕人,應(yīng)該基本上不允許他們沐浴?!币酝跏页蓡T為首的歐洲衛(wèi)道士,更是將洗澡視為墮落的根源。洗澡的人被認為是病人,洗澡甚至被視為一種懲罰。傳說,路易十四一生洗澡不超過7次;4世紀時,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經(jīng)18年沒有洗過臉,因此覺得自己最純潔。
但長時間不洗澡,讓歐洲人的體味很大,香水給了他們新的啟發(fā):用香水來遮蓋體味。于是香水開始愈發(fā)盛行。
當(dāng)時“醫(yī)學(xué)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一系列學(xué)說中,認為體液失衡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要保持身體健康,首先要保持體液平衡,而香料可以起到維護體液平衡的作用。
“體液平衡學(xué)說”讓香水作為藥物被廣泛使用。中世紀早期編寫的《敘利亞藥典》中提到香料的作用:胡椒可治療耳痛、麻痹、關(guān)節(jié)痛、排泄器官疾病、口瘡、牙痛、牙變黑、失聲、喉嚨痛、咳痰等疾病。當(dāng)時,人們還認為香料可以預(yù)防傳染病和瘟疫。8世紀初,米蘭主教圣本尼迪克·克里斯珀斯寫道:丁香、胡椒和肉桂長期以來被用于防治瘟疫。1348年黑死病暴發(fā)時,最受稱道的防疫手段竟是使用“香盒”。
而且,當(dāng)時歐洲城市沒有排水系統(tǒng),庭院角落就是“方便”的場所。美國歷史學(xué)家A.羅杰·埃克奇的《黑夜史》中記載:歐洲城市的居民們將夜壺倒往窗外以處理其“內(nèi)物”。一英尺(約30厘米)多深的明溝漸漸塞滿灰燼、牡蠣殼和動物尸體;街道成為傾倒污物的垃圾場,路人被迫從中穿行。當(dāng)時,為了防止突如其來、從天而降的污物,紳士們都要戴禮帽出門,走在女士左側(cè),以防止女士遭受異物的突襲,形成了有名的“紳士文化”。
隨著蒸餾提取技術(shù)的不斷進步,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香水盛行起來,人們將“香味”這一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盡可能留存,不僅有效遮蓋了體味,也給人帶來無盡的嗅覺享受。這項當(dāng)時不得已而為之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今卻成了時尚裝扮和社交禮儀中的點睛之筆。
(張曉瑪摘自《讀者·校園版》2019年第19期 圖/麥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