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
7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華大地上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用成績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在歷史的演進中,我們不僅看到了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程進程,也看到了無數(shù)個普通中國人為了實現(xiàn)“中國夢”所作出的艱苦努力與無私奉獻。
唯楚有才,于斯為盛。湖南這片神奇的熱土,不僅孕育了魏源這樣杰出的思想家,以及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晚清名臣,更涌現(xiàn)了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這里有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也有兢兢業(yè)業(yè)的耕耘、為國為民的奉獻,一種心系天下、死而后已的紅色精神在這里傳承,一種薪火不滅、刻骨銘心的紅色情懷融入血脈代代傳承。下面要講的故事,就是在湖南這片紅色圣土上,我們家族三代人與新中國70年風雨同舟、共同成長的故事。故事里有時代更迭的激烈火花,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接力奮斗”,更有根植于靈魂深處的“家國情懷”。
爺爺?shù)墓适隆轮袊慕ㄔO者,40年芳華只為“堅守初心”
爺爺出生在上世紀30年代初,是一個見證了新中國誕生、經(jīng)歷過改革開放大浪潮、沐浴了新時代春風的老人,也是一個有著近60年黨齡的老黨員。從他身上,我總能感受到一種歲月沉淀下來的堅忍不拔的精神,體會到一種昂揚斗志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
一顆“初心”
爺爺在很小時就失去了父親,當時鄉(xiāng)村信息閉塞,曾祖父長年在外務工,客死他鄉(xiāng)都無人知曉。從那時起,爺爺心中就種下了一顆種子,那就是要通過努力,讓鄉(xiāng)親們隨時都能知道遠方親人的消息,避免類似父親的悲劇再次上演。1949年,新中國成立,18歲的爺爺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擇”。當時,某大戶人家的女兒對爺爺心生愛意,但爺爺不為所動,堅定夢想,決定背井離鄉(xiāng),獨自到外面去闖一番事業(yè)。1950年,郵電部郵政總局成立并四處招兵買馬。幾經(jīng)輾轉(zhuǎn),爺爺終于有幸參與到新中國通信事業(yè)建設中,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郵遞員。就是這一次“選擇”,改變了他的人生,甚至改變了我們整個家族的命運。
兩雙“解放鞋”
郵差崗位雖然平凡,但卻責任重大,關系著來自千家萬戶的寄托能否正確送達。有一次,爺爺當班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封從省城寄來的掛號信,收件人和地址均不詳,上面只簡單地寫了“鎮(zhèn)農(nóng)技站小李”,按照規(guī)定可以進行退信處理。爺爺摸了摸信封,估摸著里面裝的是證件,想到收信人一定很焦急,于是,他在送郵件途經(jīng)每個農(nóng)技站時,都要詢問收件人的下落。20多天后,他終于在馬跡塘農(nóng)技站找到了收件人。那一個月,爺爺風里來雨里去,長途跋涉,走爛了兩雙“解放鞋”。
40年“幸福郵路”
可能爺爺連自己都沒想到,這項工作一干就是40年。那個年代,斗笠、蓑衣、郵包幾乎是爺爺每天工作的“標配”。當時湖南益陽的山區(qū)小縣,沒有公路。所謂的郵路,也就是鄉(xiāng)間小路,山高林密,人跡稀少。爺爺負責的那條郵路,有30公里路段需要步行穿過崇山峻嶺和田埂,有時還要攀爬山巖才能前進,有的路段僅能容一人通過,身旁就是萬丈深淵。盡管條件如此艱苦,爺爺總能積極樂觀地面對,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把信件準確送到每一個鄉(xiāng)親手里,從未延誤過一個郵班,從未丟失過一封郵件。后來當?shù)卮迕癜褷敔斬撠煹倪@條郵路稱為“幸福郵路”。
這就是我的爺爺。一雙鐵腳板,丈量著每一寸山川土地;一副鐵肩膀,擔負起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的責任,以行動書寫出對黨和事業(yè)的忠誠。
爺爺曾對我說,做了一輩子郵差,從未后悔過,因為他身上背負的是老百姓的思念和寄托,是千家萬戶的情與愛。這不正是通信人的初心、不正是這位“共和國建設者”最真實、最質(zhì)樸的家國情懷嗎?
父親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推動者,2年70 000多公里的“通信長征”
一代人的芳華已成回憶,一代人的長征還在繼續(xù)。
父親繼承了爺爺?shù)囊吕?,成了一個農(nóng)村通信建設的參與者、改革開放的推動者。他既是受益于改革開放大發(fā)展的一代人,又是千千萬萬中國老百姓沐浴改革春風砥礪前行的一個縮影。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開啟,當時已高中畢業(yè)的父親進入縣郵電局工作。在郵局工作期間,他經(jīng)歷了郵電分營、電移分離等一系列重大變革,最后成為一名基層移動網(wǎng)絡建設者。他親身感受了電話大發(fā)展的黃金期、移動手機替代固話的低迷期、3G和寬帶發(fā)展的輝煌期……他把畢生的心血和最美好的年華都奉獻給了通信事業(yè),也留下了很多無法磨滅的美好回憶。
帶頭打“村村通”這個硬仗
父親說,讓他記憶最深的是2004年實施的“村村通”工程(農(nóng)村通信扶貧工程)。這是一項投資巨大的民生工程,僅湖南就投資數(shù)十億元。在實施“村村通”工程之前,湖南有2 985個行政村未通電話,而且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經(jīng)濟非常落后的邊遠山區(qū)。
在貧困山區(qū)建一個基站,經(jīng)濟成本相當高,往往一個站就要投入上百萬元。就是這樣注定“血本無歸”的投資,中國移動以人民利益為重,為了山鄉(xiāng)居民“告別通信盲區(qū)”的夢想,“抬走”了一座座高山,鋪就了一座座希望的橋梁。
差點倒在“累死馬兒”的山道
基站建設過程中,尤以基站選址工作最辛苦,這對于當時已過四旬的父親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有的基站在海拔1 000多米的原始山區(qū),自然條件惡劣,高處寒冷缺氧、飛鳥難覓,低處深谷悚人、懸崖峭壁。艱險崎嶇的山路,人即便是空手走上去,都會氣喘吁吁,何況還要抬著電桿、扛著鋼筋走。在益陽桃江縣山區(qū)架設光纜時,好幾處基站只能用馬匹將電線桿一根一根往山上運。有一次,父親帶著幾個小伙在山上跑了5天,勘查了多個山頭,由于山路陡峭、天氣炎熱,兩匹馬兒不堪重負相繼累死,還有兩匹甚至不小心掉下山溝被摔斷腿骨。父親被一棵大樹擋住,才幸免于難。望著馬折物失的慘景,父親與一起建站的同事不禁心疼落淚。
還有一次在善溪村,該村不通公路,唯一的一條路幾乎全部從河中走。父親和施工人員只好租用當?shù)剡\送原木的卡車將磚塊、砂石、水泥、鋼筋等建筑材料運至山腳,往返15公里需要8個多小時。所有設備及建筑材料在運抵山腳后,都由父親和施工人員肩抬手提送到山頂,手上磨出了泡,肩上磨破了皮,腿上被樹枝和藤刺掛出了一道道傷痕。父親由于勞累過度,當時就昏倒在半山腰。
兩年多跑了70 000多公里,膝蓋做了兩次手術(shù)
后來有人做過統(tǒng)計,每建1個基站,通常要跑20多次,一次來回要走90公里,加起來就是1 800公里?!按宕逋ā惫こ探ㄔO期間,父親和同事們建設了40個基站,兩年多跑了7萬多公里。因為走路過多、常年承重,父親的腿腳已經(jīng)變形,膝蓋也做了兩次手術(shù)。
在父親這一代移動人的努力下,至2006年底,湖南移動共投資近20億元,新建1 600多個基站,解決了3 750個行政村的通信覆蓋,超額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
父親說:“我這人沒什么本事,一輩子在大山里轉(zhuǎn)悠,卻很幸運能為老百姓做點事,建了這么多通信塔,讓更多的鄉(xiāng)親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實現(xiàn)脫貧致富?!?/p>
這就是我的父親——敦厚老實,勤勤懇懇,苦干實干,無怨無悔,始終以黨的宗旨為信仰,以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為夢想。走過他來時的路,處處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愛國情懷。
我的故事——新時代的奮進者,四個片斷詮釋“奮斗的青春”
父輩們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讓我對今天通信行業(yè)的成就倍感珍惜,也讓我對這個事業(yè)增添了一份特有的親切感。大學畢業(yè)后我通過公開招聘進入中國移動,先后從事新聞宣傳、業(yè)務管理、黨群管理、企業(yè)文化管理等工作。
父親曾教導我:“說一千道一萬,不如一個干?!笔堑?,唯有干,才能舊貌換新顏。從3G到4G再到5G,從網(wǎng)絡強國、信息扶貧再到萬物互聯(lián),從南方特大冰災到汶川地震通信保障,每一次重大事件、重大變革、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我都有幸參與,擔負起了新時代通信人的責任與使命,見證了祖國的崛起。
難忘2008年“南方特大冰災”,除夕之夜以餅充饑
2008年,南方特大冰災造成了多處鐵路、公路、通信、電力中斷。當時作為移動宣傳戰(zhàn)線的一員,從小年夜一直到正月初一,整整8天時間我都奔走在一線,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湖區(qū)到山區(qū),從平地到高山,跟隨那些一線搶修的通信人奔走在漫天飛舞的雪花里,記錄著他們最真實的奮斗場景。記憶最深的是大年三十那天,集團領導從北京到湖南湘潭現(xiàn)場指導抗冰保通信工作。因為交通阻斷,集團領導比預期的時間晚到了半天。我們陪同集團領導奔赴湘潭一個高山基站,現(xiàn)場搶通站點之后,已近天黑。就在那個全家團圓的除夕之夜,我們就著微弱的雪光,和維護人員在雪地里啃餅充饑。
難忘2014年“4G商用”,三個月寫了近10萬字
2013年,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第四代移動通信標準TD-LTE(4G)牌照正式發(fā)放,2014年湖南4G正式商用。我和兩個同事組成宣傳組,肩負起宣傳造勢的重擔。宣傳組需要15天之內(nèi)完成宣傳片設計制作、系列深度報道撰寫、海報設計及業(yè)務手冊的文案編輯設計制作等,而這些工作原本需要6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然而湊巧的是,我出生不久的孩子突患重病,在醫(yī)院住到第七天時,醫(yī)院通知疑似敗血癥、腦部感染……在這種情況下,我必須“兩兼顧”,白天上班,晚上去醫(yī)院。有時累了我們就干脆蜷縮在走廊的長凳上,忍饑受寒度過漫漫長夜。在那樣極度困難的日子里,我依然沒有失去信念,依然堅守崗位。公司領導考慮到我的特殊情況,安排其他同志分擔了我不少工作,但我仍然充分利用每一個能利用的碎片時間,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到最好。在那三個月期間,我公司、醫(yī)院兩頭跑,仍然寫出了50余篇累計近10萬字的深度報道,高質(zhì)量完成了4G宣傳報道工作。
難忘2017年“精準扶貧”,“拋棄”臨產(chǎn)的孕妻深入一線調(diào)查采訪
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慰問時首提“精準扶貧”起,到2015年正式實施,中國以每年減貧1 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最偉大的故事”。雖然我沒有駐村扶貧,但也一直爭取通過其他方式參與。2017年,為了掌握“精準扶貧”第一手資料和實際成效,我將當時身懷第二胎、即將臨產(chǎn)的愛人送回老家交由老人照顧,自己克服暈車、暈船的困難,跟隨中央、省會媒體記者團,一起深入湘西、郴州等貧困點進行調(diào)查采訪,及時報道“精準扶貧”最新進展。其中,撰寫的《湖南移動精準扶貧 實現(xiàn)“七個一”》《打通扶貧“最后一公里”》等,在《人民郵電》《湖南日報》頭版刊發(fā),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當好“宣傳員”的同時,每一次黨員干部結(jié)對幫扶,我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每一次農(nóng)產(chǎn)品網(wǎng)上銷售,我都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宣傳推廣……通過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踐行著新時代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難忘2018年因過度投入工作,發(fā)現(xiàn)“可疑腫瘤”時的忐忑
2018年,公司黨建工作進入到一個更繁忙的階段,工作一項接一項,幾乎處于“連軸轉(zhuǎn)”的狀態(tài),感覺身體透支嚴重。就在全力以赴應對工作的空隙,2018年底的一次常規(guī)體檢,讓我驚出一身冷汗:竟然出現(xiàn)了若干項“報警”數(shù)據(jù),尤其發(fā)現(xiàn)肝臟上的“可疑結(jié)節(jié)”,醫(yī)生建議立即復查,但考慮到年底工作太多,便一拖再拖,直到2019年初才去復查。雖然初步診斷為良性,但醫(yī)生提醒不能再過度勞累,并定期復查。
這就是我家三代人的故事。
一個是見證新中國誕生,堅守初心、忠于事業(yè),直到臨終前還在念叨著郵差往事的老黨員;
一個是親歷改革開放大浪潮,扎根山區(qū)、苦干實干,一心為人民造福,從不謀求功名利祿的基層建設者;
一個是家族培育的第一代大學生,肩扛使命、奮發(fā)進取,敢于追夢的新時代移動人。
這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個在共和國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家庭縮影。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