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澤宇(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前言
中國體育文化,是伴隨著中國悠久的歷史,不斷擴充著的一個集合,體育文化,是依托著外界物質實體,以人體身體形態(tài)為表現(xiàn)方式,依靠社會存在而存在的一種文化。體育文化,和眾多文化一樣,是一種受到歷史和社會發(fā)展所影響著的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處于社會中的人,不斷的對體育文化這個大的集合進行擴充與刪減。地域性的體育文化根據(jù)所處社會背景,來決定地域體育文化的核心,體育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體育文化同樣還具有磅礴的活力,會與周邊的不同體育文化進行碰撞,會和同樣是歷史積淀形成的體育文化進行反應。因此會在碰撞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基礎,所以促使不同體育文化在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發(fā)生變化,進而豐富了體育文化的厚度。
早期的諸子百家時期的中國體育文化,是建立在農耕文明且相對封閉的基礎上,是在中華傳統(tǒng)儒道學思想為核心,以修身養(yǎng)性為立足點,包含著明顯的禮制取向。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強調道德,不太重視結果,強調健身忽略競爭,貴和不爭。在目的上,與早期西方體育思想一致,體育鍛煉是為了國家,而忽略自身。并且在體育活動當中,都包含著明顯的禮制取向。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文明內部在不斷的分裂和統(tǒng)一,外部疆域上也在不斷擴大,與周邊國家的交流逐漸增多,在意識形態(tài)上,在與周邊國家碰撞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與周邊國家的體育文化在內容上與形式上存在著差異。而差異,則標示著不同,不同既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其中矛盾之間又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可以相互進行轉換吸收。中國體育文化在和周邊體育文化進行碰撞的過程中,對周邊體育文化進行吸收,豐富自身體育文化的含量,同時也將我國的體育文化內容,發(fā)散出去,影響著周邊各國。在吸納于轉換的過程中,形成新的體育文化,同時也影響著其他地區(qū)的文化。
唐朝,是繼隨之后的大統(tǒng)一王朝,疆域南至安南(現(xiàn)越南),西到哈薩克斯坦,北至貝加爾湖,東臨日本,是一個經濟開放,與世界各個文明都具有往來的開放性的王朝。在體育舞蹈上,唐舞包括文舞和武舞兩個大類。文舞通常是指宮廷雅樂舞蹈,其中唐舞(文舞),吸收的不同民族的舞的特點,不同民族舞蹈的特點,融匯集于一身。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唐舞包含了高麗、鮮卑、扶南、天竺、龜茲、安國共計十四國的樂曲。同時,為了會外國使節(jié)賓客,在原來隋朝“九部樂”的基礎上,增添高昌伎。形成具有唐代特色的“十部樂”?!疤剖俊笔且环N早期的音樂形式,在特殊節(jié)日用來給皇帝和使臣進行表演。
有研究表明,公園5世紀前后,中國東南吳地的假面歌舞傳入日本,稱“吳樂”或“伎樂”。7-9世紀隋唐燕樂隨著唐使傳入日本。而傳入日本的樂舞,是西域樂(胡樂)與傳統(tǒng)舞蹈融合的產物。中國傳統(tǒng)舞蹈則應該是早期祭祀禮樂的一種演變體。隨著日本遣唐使將唐宮廷燕樂帶回日本,這些被唐使帶回去的舞蹈會在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的影響下,將轉換為具有日本特色的舞蹈。例承和樂來源于唐雅承和樂,萬歲樂來自武后《鳥歌萬歲樂》。
武舞,是指舞蹈者,在表演是手持兵器盾斧,常包含著搏殺類的技巧。太宗時期的“秦王破陣舞”。屬于武舞的一種。伴隨的玄奘的西行,將此舞傳播到了中亞各地。在東亞方向,唐代的《蘭陵王》、《拔頭》、《蘇中郎》隨著日本僧人和日本使節(jié),傳到了日本?,F(xiàn)在可以通過日本的出土文物得到證明。
棋類活動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流行開來,其中以竹林七賢阮籍、王戎最為出名,《晉書阮籍傳》記載,阮籍在下期時聽聞家母去世,對手表示可以讓其料理家室,阮拒絕并說需先下完棋再去料理家室。籍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棋早在先秦時期就得以傳播,圍棋二字,脫胎于先秦時期一個“奕”,后逐漸稱做圍棋。唐代對于圍棋的熱愛與流行超過先前逐代。唐代在翰林院設置了“棋侍詔”一職,官階九品。主要目的是陪皇帝下棋和陪伴宮中其他人員下棋。唐代詩人繼承了魏晉時期詩人的習慣,將棋作為自身的主要愛好。唐朝關于棋詩有韓愈 《酒食罷無為,棋槊以相娛》、杜甫《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之類的詩句流傳。
圍棋不僅僅在當時的中國流行,在隨著各國派往唐朝的使節(jié)歸國之后,將圍棋帶回了本國,將中國的體育文化,傳播到了東亞各國。據(jù)史料《杜陽雜編》記載,早期的國家之間的圍棋比賽,就已經在這個時期進行。根據(jù)《舊唐書》記載,唐848年,日本唐使約見鴻臚寺的官員,稱日本王子,愿與唐朝國手對弈一局。時任唐宣宗任國手顧師言與日本王子進行對弈。根據(jù)史料記載,本想手到擒來之事,發(fā)現(xiàn)王子棋藝甚高,顧師言三十三還未取得勝負,后汗手凝思,方敢落指”。最終萬分小心,還是取得了勝利。
蹴鞠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近代3大球類項目中足球的前身。據(jù)記載,最早在黃帝時代,就有著關于類似項目的文字記載,出自《十大經·正亂》充其胃以鞠之,使人執(zhí)之。后到了漢代,在漢書中就有關于蹴鞠的明確文字說明。“弋獵射,馭狗馬,蹴鞠刻鏤,上有所感,輒使賦之”。
蹴鞠運動,也和其他中華體育活動一樣,在當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唐朝,蹴鞠通過商旅和僧人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出自《日本書記》,文中說到皇極天皇三年(時公元644年),皇子正在在進行蹴鞠活動的過程中,將蹴鞠的球與鞋(鐮足)踢飛。由此可見,蹴鞠在當時已經傳入日本,并受到皇室的喜愛。
蹴鞠也受到了日本當?shù)靥厣幕挠绊懀谶\動形式和規(guī)則上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蹴鞠運動本身是一種軍訓活動,傳到日本,演變成了一種貴族的特有的體育活動,在貴族中,甚至演變成了一項必須的教養(yǎng)。甚至發(fā)展成了“歌鞠二道”。直到后期日本政局的演變,到了幕府時期,賦予市民和新型武士階級地位的提高。為了模仿傳統(tǒng)貴族的生活方式,蹴鞠開始成為了這些新興階級的娛樂活動。
此外受到了日本宗教思想的影響,蹴鞠和日本宗教扯上了聯(lián)系,演變出和蹴鞠相關的宗教儀式和相關神靈日本神道教,在正月初四,會舉行一種“蹴鞠使”的祭祀活動。意向蹴鞠神靈祈福,提升自身的蹴鞠水平。時至今日,這項傳統(tǒng)的祭祀活動還保存了下來。此外,蹴鞠也通過了當時的新羅使臣傳回了朝鮮,見《舊唐書·高麗傳》,作為當?shù)伢w育文化的一種補充。
擊鞠,或稱馬球或打毯。是一種在馬上持棍對球進行擊打的馬球運動。對于馬球運動的起源,現(xiàn)在還尚未確定,不過關于擊鞠和蹴鞠,目前有種說法就是,擊鞠又稱蹴鞠,實質上蹴鞠這種稱法,包含的擊鞠。從文獻中可以發(fā)現(xiàn)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打毯古之跳鞠也”。意即唐時的打毯就是古時的嗽鞠。唐·蔡孚《打毯篇·序》的第一句也說:“臣謹按打毯者,往之嗽鞠古戲也。文獻中還提到《封氏聞見記·打氈》所載“永泰中,蘇門山人劉鋼于鄴下上書于刑部尚書薛公云:“打毯一則損人,二則損馬,為樂之方甚眾,何必乘茲至危以邀暑刻之歡邪!”其中二則損馬,從側面表明打毯,就為馬球。
關于擊鞠的規(guī)則,唐代文學家韓愈《沐泅交流贈張仆射》詩中“筑場千步平如削,短坦三面繚透迄”兩句,表明馬球場很大而且極為平坦,球場三面圍繞著矮墻,可以為證?!毒铣倾憽返淖髡呃钣?約5-135年)是后漢中期人,對馬球的規(guī)則和場地都作出了一定的描述,表明擊鞠在當時后漢,至少在貴族階級中以是一種流行運動了。
唐朝時期,擊鞠這項活動在西域也十分流行,唐《封氏見聞記》中提到太宗常御安福門,謂侍臣曰:“聞西蕃大好為打球,比令亦習,曾一度觀之。昨升仙樓有群胡街里打球,欲令朕見此胡”。此外文中也提到了吐蕃派遣使臣來對擊鞠進行觀看并邀約進行比賽?!本霸浦?,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園亭子賜觀打球。吐蕃贊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請與漢敵?!鄙狭钫虄仍囍?,決數(shù)都,吐蕃皆勝。并詳細記載了打球時的情景。“時玄宗為臨淄王,中宗又令與嗣虢王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敵吐蕃十人。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吐蕃功不獲施,其都滿贊咄尤此仆射也”
此外,踐鞠被當時新羅的使者,留學生等傳入朝鮮見《舊唐書·高麗傳》。
射藝,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著射藝的比賽,早期的射被納入了君子六藝當中,關于射藝的比評在當時都有了一整套框架進行評價,孔子提出了“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意為: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
唐代,射藝也和其他競技項目一樣,與周邊國家存在著廣泛的交流,唐高宗時期,日本使者與蝦蛦人(北海道人)來唐面見唐皇。在大殿內表演射術,射無不中。新唐書·東夷列傳》中記載到:”日使者與蝦姨人皆朝。蝦蚊人亦居海島中,其使者須長四尺許,拜箭于首,令人載額立數(shù)十步,射無不中”?!短拼w育的歷史地位及影響方協(xié)邦》。
日本射學主要受到了明代中國射學家高穎的 《射學正宗的影響》。但射術在傳入日本后,同樣受到日本本地文化的影響,在弓箭所蘊涵著的思想上,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日本學者指出,《弓道——日本射術的本質與實踐》中提到弓道是日本的古代射術在受到日本的神道教與古代中國的禪學影響下產生的。在形式上,它既繼承了日本弓術的特點,又吸收了中國射禮的內容。在拋棄中國射禮繁復的禮儀的同時,又將禪宗中的許多理念融人其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射。
在體育文化上,中國體育文化,是以傳統(tǒng)儒家思想為核心,在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的再吸收外來的體育文化,同樣也將自身的體育文化通過西部絲綢之路,海上的絲綢之路,以及各式商賈和外國使節(jié)學者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這些交流將中國文化以體育為載體,將中國文化以體育的形式傳播出去,在東亞形成了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東方文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