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明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體育教研部 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以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在于提升學生體育技能,側重學生運動成績的提高與身體素質的發(fā)展,不論教學結構、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評價均主要關注對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yǎng)上。該教學理念主要是根據我國特殊國情形成的,在這種模式下很多體育人才也開始涌現(xiàn)。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體育課程的弊端與不足開始暴露出來,如果一味的注重提升學生的體育技能,忽略對學生體育興趣與熱情的培養(yǎng),學生很難形成終身體育的思維,這對學生以后的發(fā)展極為不利。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終身體育理念,對現(xiàn)有體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所謂終身體育,其含義需從兩兩方面分析:其一,從生命之初直至生命結束均參與體育鍛煉,終身體育的目的性較明確,體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其二,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指導,一個人在他不同時期、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下,均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所以,在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育,需要對學生的體育興趣進行培養(yǎng),使其逐步掌握相關體育鍛煉的方法與技能,同時還要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自覺投入體育運動之中,積極接受體育教育,從而有效提升國民身體素質,促進其生活質量提升。
終身體育的特點可以從幾個不同角度分析:第一,終身性。與傳統(tǒng)體育理念不同,終身體育理念關注的重點人投入體育運動鍛煉中的自覺性與終身性,其在時間上的寬廣度比較看重,同時也體現(xiàn)在時間上的終身性上,終身體育理念需要以高校體育教育為基礎,逐步引導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的意識,終身接受體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第二,多元性。終身體育理念不限制鍛煉的內容,因此從內容上看,體育鍛煉具有多元性特點,可根據自身愛好的不同,自主選擇鍛煉的內容與方法,可以看出這種理念考慮到了不同人的差異,為人們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選擇空間;第三,全民性。終身體育鍛煉主張全民均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因此體現(xiàn)出全面性特點,改理念不僅面對體育愛好者與運動員,同時更面對全民,面向全社會,這對我國大眾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雖然世界上我國是一個體育強國,但是從高校體育教學的情況來看,我國目前所使用的體育教學模式仍然非常落后,教材與現(xiàn)實情況差距較大就是一個典型表現(xiàn)。目前尚未形成針對大學生的教材,缺少運動技術教學、劇烈運動中如何保護身體等相關內容,加上當前使用的體育教材缺乏深化的基礎體育內容,從整體上來看,當前的授課教材基本上和中學體育教材一致,并未在其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論鋪墊。此外,從授課時間安排上來看,專項技能的訓練時間過短,這對學生們運動技能的提高非常不利,同時對其提高參與體育訓練中積極性也形成了嚴重的抑制作用。
從當下高校對體育教學的定位來看,其教學目標仍然比較模糊,并未形成培養(yǎng)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理念的意識,他們僅僅當體育課程為一門普通課程,多數學生課外不能堅持體育鍛煉,不能形成參與體育鍛煉的自覺性,除體育課意外,其他時間段很少有時間會進行體育鍛煉,尤其是參加工作以后,因為工作等因素的影響,體育鍛煉的意識更是很難形成,也很難抽出時間參與體育鍛煉。這些因素的存在都極大的影響了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使得終身體育理念的落實面臨重重阻礙。這對終身體育理念的落實非常不利,同時還會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當前我國高校開始在體育運動設施上加大了投入,但是專業(yè)訓練場地、專業(yè)器械等方面還是比較欠缺,體育基礎設施的增長更不上學生數量的增長,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多名學生共用一塊場地的現(xiàn)象。多數學生并未認識到參與體育課程的重要意義,因此經常出現(xiàn)體育課上逃課、敷衍等情況,同時參與課后鍛煉的機會少之又少,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發(fā)展之間存在的差距逐漸拉大。
當下終身體育理念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流行的教育思潮,直接反映了人們對學習的需求,并且通過教育實踐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實際上,終身體育理念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深受終身體育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開始在學校中推行教學改革,這種背景下終身體育理念更是迎合了終身教育改革的浪潮。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對于加強社會、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非常有利,可以有效滿足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需求。
近年來社會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體育類院校面向全社會招生,其教學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級的體育人才,所以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為了培養(yǎng)出一批又一批符合社會需求的體育人才,體育院校也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在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及方法上進行大力改革,從多方面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滿足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具體來說,這種改革需要緊緊圍繞以后的就業(yè)進行改革,這樣才能不斷推動體育的多功能發(fā)展,從而有效提升體育專業(yè)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現(xiàn)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多較為陳舊,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比較單一,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種情況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考慮學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注意調動起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終身體育理念的產生正迎合了這一需求,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樹立終身體育理念,體育教學會更富有時代氣息,充分滿足了學生們基于自身實際情況提出的需求。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當前的體育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滿足教育教學改革、社會現(xiàn)代化與學生的發(fā)展,這種情況下終身體育理念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出來,為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筆者認為有必要積極探索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改革的策略與方法。
終身體育理念提出以后,已經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雖然實施時間比較長,但卻收效甚微。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體育教學目標比較模糊,這種情況下必須在新的背景下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的目標,這樣才能為體育教學提供一個發(fā)展的方向。體育鍛煉一直都是我國在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對于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來說,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對終身體育理念的落實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高校各門課程的教學之中,體育課程教學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終身體育理念指導之下,體育課程教學應該以提升身體素質、形成終身體育理念作為其新的教學目標。
當前時代下社會實踐非常豐富,人們的運動興趣很容易被激發(fā),然后主動的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大學生的運動興趣是多樣化的,一些學生因為對某方面運動感興趣,就會自覺的參與到這類運動之中,可是也有一些學生不會如此。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為學生滲透終身體育的理念,關注培養(yǎng)學生對運動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其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逐步激發(fā)出他們對體育鍛煉的習慣。例如,耐力跑是對學生耐力與毅力的考驗,會激發(fā)很多學生參與其中,但是其學習過程無比枯燥,一些參與進來的學生可能會因為這種枯燥而逃離,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巧妙的運用一些教學方法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從多方面挖掘出學生的潛力來,可以也能用講解、游戲以及比賽等多種方式,也可以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為學生運動才能的發(fā)揮提供一個平臺。這對提升學生體質、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非常有利,有利于更加順利的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高校體育文化氛圍是否濃厚會影響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因此我們需要在校園內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來,為滿足終身體育理念需求奠定基礎。校園體育文化包含體育知識文化、運動文化等方面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競爭精神、團結協(xié)作精神與愛國主義精神等都存在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甚至對學生以后的就業(yè)與生活都非常有利。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中組織學生們參加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到籃球小組、羽毛球社團、排球小組等課外體育團體之中,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不同,去參與到不同體育運動之中,這對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非常有利。學生將自己的課余時間用到體育鍛煉上,不僅可以了解更多體育理論知識,同時還能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在校園中形成一個人人參與的氛圍。
為了更好的保證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學校應加大建設現(xiàn)代化體育場館的力度,并注意積極更新體育器材,只有體育基礎設施完善以后,體育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才能更加順利的進行,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體育運動氛圍。環(huán)境直接關系到人各方面的發(fā)展,有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環(huán)境之后,學生們自然而然的會對體育鍛煉產生熱情,并自覺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在無形之中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這對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非常有利。
綜上,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當前世界范圍內都在流行終身體育理念,各大高校也開始講起作為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這種背景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也應緊跟其潮流,明確終身體育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將其與體育整體教學規(guī)劃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們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之中,逐漸引導其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傊?,終身體育理念的形成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素質發(fā)展,同時還可推動我國體育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