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惠婕
環(huán)保宣傳墻
2019年2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在上海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xiàn)場會,要求從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
2019年7月1日開始,《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上海開始步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中國是較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之一,但是實行起來卻很艱難。一方面是發(fā)展時間太短,國民素質(zhì)有待提升;另一方面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際操作性不強。所以此次《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讓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是具有時代意義的行為。
繼上海開展強制垃圾分類之后,北京的垃圾分類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侗本┦猩罾芾項l例》修訂工作已經(jīng)列入2018-2020年立法規(guī)劃。新修訂的條例不光對單位,對個人也要明確垃圾分類的責任,且罰款不低于上海。
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小朋友們也不能例外。結合北京市即將展開的垃圾分類計劃,為了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環(huán)保意識,了解“垃圾”對環(huán)境的危害,也了解如何對“垃圾”進行分類,珍愛地球,倡導低碳生活,新東方滿天星太陽宮幼兒園開展了“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爭做環(huán)保小衛(wèi)士”的主題活動。
在以2-3歲孩子為主的小小班,老師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解了什么是垃圾,亂扔垃圾造成的危害,以及垃圾是如何分類的。教室里擺放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垃圾桶,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用直觀、生動的方式引導孩子們進行垃圾分類投放。老師們還在教室用一整面墻和孩子們一起布置了保護環(huán)境的主題宣傳墻,增加孩子的參與感。
幼兒園還發(fā)動小朋友們將家里不用的紙箱、瓶子、舊衣服、碎布頭、包裝紙帶到幼兒園,并邀請家長到幼兒園和小朋友們一起動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這些廢舊物品進行改造。在家長的幫助下,經(jīng)過一番努力,有的孩子做出了小筆筒、裝發(fā)夾的小盒子,有的孩子做出了小背包,還有的孩子做成了小汽車,更多的孩子制作了自己專屬的小“時裝”。老師們還為孩子們安排了一場時裝秀,孩子們穿著自己和爸爸媽媽用廢舊物品一起制作的小衣服走上小T臺。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開心玩耍的同時,了解了廢舊物品不一定只能丟掉,還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
隨著上海正式實行“最嚴垃圾分類”,“你是什么垃圾?”成了上海市民每天都要面臨的靈魂拷問。垃圾分類的話題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有關垃圾分類的段子也是層出不窮。幾乎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感覺很不適應,有人戲言“快要被垃圾分類逼瘋了”。以前,垃圾想怎么扔就怎么扔,想什么時候扔就什么時候扔。而現(xiàn)在,不僅要在指定時間內(nèi)扔垃圾,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更是傻傻分不清楚。但是這種“陣痛”,在所難免。
小小T臺秀
目前,國際上垃圾分類領先的國家,也都經(jīng)歷過這一“陣痛”過程。
20世紀60年代后期,日本經(jīng)濟進入高速成長期,隨之而來的大量垃圾成為令人頭痛的大問題。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各地陷入“垃圾危機”。從東京都到各地方,因為垃圾填埋、焚燒引起的沖突此起彼伏。
從1974年開始,緊鄰東京都的靜岡縣以沼津市的西條地區(qū)為示范區(qū),開始對資源型垃圾進行收集和分類,在減少垃圾填埋量的同時,也能回收資源。很快,這套做法普及整個沼津市。日語中的“回收”一詞正是由沼津人所創(chuàng)造的。從沼津開始,垃圾分類方法很快被推廣到全日本。垃圾分類的方法也由最初簡單的可燃、不可燃和資源三種變得越來越細致。各個地方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推出了自己的分類法和回收法。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
小朋友自己動手變廢為寶
2019年7月2日,在世界經(jīng)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現(xiàn)場,日本筑波市長五十嵐立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使是在人們早已習慣垃圾分類的日本,在推行新的廢物分類方法時,也并非毫無阻力”。據(jù)他介紹,新的塑料垃圾分類方法,在今年之前都未在筑波實施。之前,一個塑料瓶是整體回收的;而按照最新的分類法,人們需要將塑料瓶上的商標等拆分剝離,再分類回收。在這種新方法推行之初,人們也是“不喜歡”的。但隨著人們漸漸習慣,垃圾分類就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和日本一樣,瑞典也是世界上垃圾處理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垃圾的回收率達到了99%。在瑞典,垃圾的循環(huán)利用已經(jīng)成為一個成熟的產(chǎn)業(yè),除了處理本國垃圾之外,瑞典每年還要進口80萬噸垃圾,用于冬季供暖。
但是,推行垃圾分類之初,瑞典民眾并不是一開始就愿意配合的,由于監(jiān)管措施不到位,大多數(shù)人是把垃圾混在一起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瑞典開始普及“收費垃圾桶”,根據(jù)投放的垃圾重量進行收費。如果居民在投放前可以將紙箱、瓶罐等垃圾分揀出來再投放,就可以節(jié)省下不少錢。與此同時,加強了對垃圾分類的監(jiān)管,瑞典《國家環(huán)境保護法典》規(guī)定,瑞典居民因為故意或者過失在公眾場所亂扔垃圾將面臨罰款并處以不超過1年的監(jiān)禁。
除了不斷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以及政策引導,垃圾分類管理比較成熟的國家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對垃圾分類教育的重視。從小孩子開始抓起,教育他們?nèi)绾巫隼诸?,垃圾分類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推行下去了?/p>
在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要認識各種不同的垃圾桶,大班的孩子就要學會區(qū)分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幼兒園和小學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各種機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注入環(huán)保的理念并引導他們練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以日本某小學低年級學生喝完牛奶處理為例,要經(jīng)過如下步驟:
1.在教室里,小朋友把牛奶盒里的牛奶喝得干干凈凈;
2.小朋友一個接一個在裝著水的桶里汲水來清洗牛奶紙盒;
3.把洗好的牛奶盒水倒干以后放在通風透光處晾曬;
4.把前一天曬好的牛奶盒用剪刀剪開,方便收集;
5.將整理好的牛奶盒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自然形成了垃圾要分類的觀念,并且養(yǎng)成了習慣。
教室內(nèi)的分類垃圾桶
在瑞典,針對1-5歲孩子的學前教育中就結合了環(huán)境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瑞典國家教育局要求所有的學前教育學校都必須教育孩子尊重和保護周邊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并為符合環(huán)境教育目標的學校頒發(fā)“可持續(xù)發(fā)展卓越證書”。也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學習相關知識,參觀垃圾回收的過程。
除了日本、瑞典外,德國、比利時等國家也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垃圾分類的教育。垃圾分類不但是一種思想觀念的形成,更是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所以從幼兒園開始進行垃圾分類教育往往會事半功倍。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就接受了垃圾要進行分類的觀念,并且知道如何進行分類,也不會經(jīng)歷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初遇垃圾分類的茫然無措和種種不適應。
在當前推行垃圾分類的中國,在幼兒園開展垃圾分類教育,不但孩子自身受益,也能通過孩子來影響所在的家庭,孩子和父母、祖輩互相監(jiān)督,共同形成垃圾分類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