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強
道教音樂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宗教音樂形式,是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特別是在道人傳播游方過程中,道教音樂逐漸由專司祭祀發(fā)展為一種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即法事音樂、道場音樂。
甘谷地處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必經(jīng)之地,東漢時甘谷為中國西部政治、文化、軍事的中心,為道教傳播的重要區(qū)域之一,道教在當?shù)赜袕V泛的群眾基礎。
甘谷道教音樂又名道教龍門正一派榜文道場音樂,源于公元12世紀丘處機創(chuàng)建的全真派。元至元8年(1271),四川遂寧蓬溪籍全真道士李熙玉始在甘谷傳播道教音樂[1](有甘谷縣古坡鎮(zhèn)大卜峪村南溝林區(qū)字崖灣摩崖石刻為證),該派以《道德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孝經(jīng)》為經(jīng)典,強調修真,戒除酒色財氣,除情去欲,清靜真修。清康熙54年(1715),甘谷禮辛鎮(zhèn)人氏李通壽(道名李正陽)從迷谷山學習道教音樂出師傳道至今,已傳承三百余年,共經(jīng)歷14代,第八代傳承人李生秀(道名李教揚)在清道光年間被朝廷封為八品壽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甘谷從事道教音樂的人數(shù)為60~70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日漸寬松,社會經(jīng)濟條件也逐漸好轉,甘谷道教音樂得以不斷傳承,傳承人隊伍也不斷壯大,現(xiàn)已發(fā)展到120多人。
甘谷道教音樂用本地方言唱誦經(jīng)韻,伴奏樂器有通鼓鐃、簡板、竹笛、、鈴、二胡、揚琴等,有清醮音樂和亡靈音樂之分:清醮音樂用于祭雷保苗、消災祈福,常用經(jīng)籍有《靈寶懺》《十王懺》;亡靈音樂用于禳兇祈吉、清生利死,常用經(jīng)籍有《九幽懺》《三元懺》《五斗經(jīng)》《大洞經(jīng)》《清靜經(jīng)》等。不同的道場,還需繪制不同的符箓、書寫不同的榜文,主要用于諸如開啟預告、攝召亡魂、取水豎幡、簽押總召、正一發(fā)奏、三府請圣、啟師接駕、午朝謁圣、賑濟施食、圓滿回駕等齋醮儀式[2],民間俗稱“經(jīng)韻”。演奏時可根據(jù)法事情節(jié)需要,組合串聯(lián)各種道曲,法事不同,音樂的組合亦不同。表演形式有清唱(通常為高功)、齊唱、散板式吟唱和鼓樂、吹打以及合奏等,注重“一寫二唱三吹打”。齋醮科儀中有道白、吟誦等各種表現(xiàn)形式,不張揚、不外顯,充分體現(xiàn)了“以科范為前提,以信仰為根本,以誠默為運用,以靈驗為功成”的道教音樂宗旨。在科儀法事中,道教音樂傳承人敲擊法器、禮經(jīng)拜懺,吹拉彈唱時,法相莊嚴、不動聲色,舉止謹小慎微,動作上無半點浮夸和多余。
甘谷道教音樂是一種古老的宗教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使大部分曲調幾乎是以原生態(tài)的形式流傳下來,與甘谷當?shù)厣礁?、小曲、地方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還廣泛吸收了佛教音樂、隴劇、秦腔、嗩吶等曲調和演奏技巧,演唱、演奏風格有很多相通之處,這些音樂相互吸收,相互借鑒,形成了以經(jīng)韻曲調、管笙音樂、打擊器樂為主的地方音樂。經(jīng)歷世代傳承,甘谷道教音樂以勸惡揚善為主旨,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或祈求國泰民安,或乞求神靈保佑民生安康、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或超度亡靈以獲得生死同安,或修身養(yǎng)性追求純凈雅致的心理狀態(tài),有著十分重要和廣泛的社會教化作用。
2017年10月,甘谷道教音樂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項目;2018年9月,甘谷道教音樂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天水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項目。甘谷縣人民政府還制定了《甘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實施細則》《甘谷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管理暫行辦法》等地方法規(guī)用于保護縣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成立了由甘谷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任組長、縣文化館館長任副組長的甘谷道教音樂保護領導小組;收集相關文本30余冊,拍攝照片150余幅、音像資料時長2000余分鐘。
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甘谷道教音樂保護工作的重視,極大地提振了傳承人傳承甘谷道教音樂的熱情和信心,甘谷道教音樂傳承人李書建、張啟潤等人共整理記錄甘谷道教音樂曲譜100余個,并于2013年成立了甘谷窯坡道教藝術經(jīng)樂團,自籌資金30萬元為經(jīng)樂團購置各類樂器、經(jīng)衣、法衣、旗幡,以較好待遇吸納有音樂基礎的年輕人加入經(jīng)樂團,主動聯(lián)系周邊縣區(qū)各大廟會,先后在通渭西寧山西寧觀、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甘谷縣大像山文化旅游節(jié)、甘谷縣四十鋪見龍山見龍觀、甘谷縣禮辛鎮(zhèn)圓龍山圓龍觀等廟觀,以及定西市漳縣、隴西縣、張掖市甘州區(qū)、臨澤縣、寧夏固原市等地組織甘谷道教音樂經(jīng)樂團進行展演,累積演出場次達200余場。
2018年12月,甘谷縣非遺保護中心成功申報甘谷道教音樂保護專項資金28萬元,計劃今后五年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甘谷道教音樂普查工作,進行搶救保護、收集、整理、記譜、建檔;對傳統(tǒng)典籍進行挖掘整理,圖片拍攝、影像攝制;建設甘谷道教音樂陳列展覽室,收藏展示相關圖片、視頻資料及實物;積極吸納一批年輕人學習甘谷道教音樂,擴大傳承人隊伍,計劃舉辦10期甘谷道教音樂傳承培訓班;開辦甘谷道教音樂傳習所,擴大傳承人規(guī)模,使傳承人規(guī)模保持在200名左右;并在每年春節(jié)、端午、中秋、“四月八”大像山文化旅游節(jié)、伏羲文化旅游節(jié)、“絲路記憶”非遺展等節(jié)慶或活動期間舉行甘谷道教音樂展演;開展學術交流和理論研討,擴大甘谷道教音樂的影響,讓甘谷道教音樂在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