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翰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陳傅良(1137—1203年),字君舉,號止齋,溫州瑞安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永嘉學派代表人物之一。陳傅良存世的九卷三百五十余題詩作中,約有十分之一在語詞或內(nèi)容上,明確含有佛禪元素。本文對陳傅良佛禪詩歌的考察,也主要以其三十余題相關詩歌為中心。
陳傅良對自己早年出入佛禪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得很坦誠。他在《聞葉正則閱〈藏經(jīng)〉,次其〈送客〉韻以問之》中說:“曩余好百家,信不及魯論。初亦半喜愕,久之乍亡存?!盵1]94釋氏是陳傅良早年所好的“百家”之一,出入佛禪的經(jīng)歷,曾使他的內(nèi)心感受到過“喜愕”。陳傅良雖然認為“夫子手所翻”[1]94的六經(jīng)“猶之斗經(jīng)天”[1]94,但他同樣不吝贊嘆釋迦的偉大及其教法的流行:“西方亦人豪,國自為乾坤。書來入中州,坐使學者奔?!盵1]94《贈石時亨并序》亦說道:“要是同根本,應須識等差。六經(jīng)無剩語,百氏自名家?!盵1]140其對儒、釋(“百氏”之一)同源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認為儒、釋之間存在“等差”。這里或可一提的是,陳傅良對道教的態(tài)度也較為友好。他與道士謝懷英有著深厚的交誼,《止齋文集》中有贈謝道士詩文多篇。詩如卷五的《送謝懷英道士歸廬山》、卷八的《寄謝懷英高士》,文則有卷四十的《謝懷英〈老子實錄〉序》等。
陳傅良熟諳基本佛禪語詞、義理、事典。有關佛禪語詞的使用,如《赴桂陽道中喜有書事》:“耳根久與朝雞別,熟睡八年謀未拙?!盵1]76這兩句詩是說,八年來習慣于晚起,耳朵已經(jīng)很久沒有聽到晨雞的啼鳴了。詩句內(nèi)容,含義平平,但“耳根”一詞的表達,則是地道的佛語,“耳根”為佛教所講的六根之一?!睹罘ㄉ徣A經(jīng)》卷六《法師功德品》:“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盵2]《挽林致賢提舉》:“人方貴全璧,事已墮空花?!盵1]349“空花”是佛教中形容諸相不實的常見譬喻?!洞蟀闳舨_蜜多經(jīng)》卷一:“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盵3]1c有關佛禪義理的表達,如《送陳持中赴四明節(jié)推二首·其二》:“前修恨不為同姓,更有蛩然喜似人。”[1]176“前修恨不為同姓”所表達的,是一種佛教輪回觀。陳傅良通過表達遺憾于沒能前世就與陳持中同姓一家之意,使人感受到二陳的友誼深篤。《戊午壽國舉兄》:“一母分身四白頭,從今家事付兒流?!盵1]286“一母分身四白頭”所表達的,是一種佛教三身觀。佛教認為,佛有三身。即如如不動的法身、酬償因地功德而顯現(xiàn)的報身、隨緣應現(xiàn)的化身。陳傅良將其弟兄四人,視為其母的一體分身。顯然有將母子關系,同佛教的本跡身(即法、報之身)與應化身相對應的意味。有關佛禪事典的運用,如《赴林宗大招賞牡丹之集》:“剝啄要春酌,團欒得晚晴。千花名品下,一葦病身輕。文會非投轄,清歡勝絕纓。倦游吾獨愧,歸趁兩山明?!盵1]284“一葦病身輕”糅用達磨一葦渡江、只履西歸二典為一。一葦渡江、只履西歸事,均見《神僧傳》卷四《達磨》:“十九日遂去梁,折蘆一枝渡江……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見手攜只履翩翩獨逝。云問何去。曰西天去……迨孝莊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壙,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盵4]《赴林宗大招賞牡丹之集》一詩中,“一葦”指代達磨?!耙蝗敳∩怼保词钦f達磨患病,世緣將盡,檃栝達磨只履西歸的事典?!耙蝗敳∩磔p”一句,可能想表達病后初愈之意。至于作者曲折用典的原因,或許是為與上句“千花名品下”對仗?!逗托煳菏逡娂娜^·其一》:“蒲團坐閱歲如梭,不管門前雀可羅。投贈纻衣才薄物,道人微笑已嫌多。”“道人微笑”化用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事典?!段鍩魰肪硪弧夺屽饶δ岱稹?“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盵5]陳傅良運用這個典故,旨在說明其與徐魏叔是極為默契之友。迦葉向佛陀會心微笑,本已很有默契,但作者與徐魏叔默契到連這一笑都顯多余。
由其熟諳基本佛禪語詞、義理、事典可知,陳傅良對佛教經(jīng)典不會太陌生。通過分析《和張倅唐英詠梅十四首》的兩首詩可知,陳傅良是閱讀過《金剛經(jīng)》的?!镀渌摹?“我豈愛花者,而獨愛此花。愛之匪無人,詩且數(shù)百家。前有水邊橫,后有竹外斜。但作如是觀,桃李亦可夸?!盵1]97“但作如是觀”即脫胎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那首有名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盵6]752b《其九》:“若以色見我,色衰令人忘。”[1]99“若以色見我”是轉(zhuǎn)引《金剛經(jīng)》原文:“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盵6]752a《和張倅唐英詠梅十四首》的第七首,雖沒有化用《金剛經(jīng)》語句,卻也使用了一個佛禪語詞:“春前每嘗試,歲晏不退轉(zhuǎn)。悠哉似有道,可與共舒卷?!盵1]99“不退轉(zhuǎn)”即不退失菩提心之意?!洞蟀闳舨_蜜多經(jīng)》卷三:“若菩薩摩訶薩欲住菩薩不退轉(zhuǎn)地,應學般若波羅蜜多?!盵3]12c在陳傅良創(chuàng)作的十四首詠梅詩中,三度采佛禪語入詩。這一現(xiàn)象似非偶然。李炳海先生指出:“宋代梅花詩和佛教有很深的緣份……許多文人在創(chuàng)作梅花詩時,也經(jīng)常有意無意地流露出趨近佛教的傾向?!盵7]陳傅良還有坐禪的經(jīng)驗?!吨过S即事二首·其一》:“竹閉緘門鑰,蒲團數(shù)漏籌。未知庭廡下,還有雀羅不?!盵1]287《和徐魏叔見寄三絕·其一》:“蒲團坐閱歲如梭,不管門前雀可羅?!盵1]299坐禪在宋代理學家那里司空見慣,只不過他們可能會把這種行為稱作“靜坐”。
陳傅良足跡所至的寺院,至少有七座。他曾到衡山圣業(yè)寺觀古柏(《陳傅良詩集校注》卷三《南岳圣業(yè)寺禹柏》)。曾去明招寺紀悼呂祖謙(卷五《哭呂大著至明招寺簡潘叔度》)。明招寺在今金華市武義縣,《武義縣志》第四十九章《佛教》:“晉鎮(zhèn)南將軍阮孚在明招山舍宅建剎,名惠安寺,俗稱明招寺。”[8]亦曾憩足于衡山祝融峰半山腰的寺院(卷六《登祝融峰觀日出》“迢迢下憩山腰寺”)。于除夕客宿處州(今麗水市)天寧寺(卷七《除夜宿處州天寧寺》)。還曾與徐氏兄弟載酒過江西鳴山寺(卷七《游鳴山寺,徐一之兄弟載酒,即席和其韻》)。關于鳴山寺的所在地,《陳傅良詩集校注》“未詳所在”。筆者認為,該寺應在江西。游鳴山寺詩末二句作:“相將興盡隨花屧,賴有朋來載酒車。但得從今身尚健,吾鄉(xiāng)風物勝匡廬。”[1]269作者因與徐一之兄弟載酒游寺,頗感歡欣,于是生發(fā)出今后身體允許的話,要多走走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的感慨,因為他覺得“吾鄉(xiāng)風物勝匡廬”。之所以將家鄉(xiāng)的山水與千里之外的廬山進行比較,合理的解釋即寫游鳴山寺詩時,人在廬山,或者正在廬山所在的江西(以“匡廬”代指江西)。又,陳傅良寫有《送徐一之客贛上兼簡贛守薛象先》一詩[1]138,知徐一之足跡曾至江西。檢江西諸地志,得鳴山寺六座。一在彭澤縣(今九江市彭澤縣)。同治《彭澤縣志》卷二《古跡》:“象鼻泉,在大鳴山寺后?!盵9]一在饒州府樂平縣(今景德鎮(zhèn)市樂平市)。同治《饒州府志》卷二《山川·樂平》:“自鳴山,在縣西二十里,有鳴山寺,故名?!盵10]304一在饒州府余干縣(今上饒市余干縣)孝誠鄉(xiāng)?!娥堉莞尽肪硭摹端掠^·余干縣》:“鳴山寺,紫磯嶺中。有李學泗講堂。以上俱在孝誠鄉(xiāng)?!盵10]630一在廣信府貴溪縣(今鷹潭市貴溪市)。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十二《廣信府》:“鳴山寺,在貴溪縣永和鄉(xiāng)。劉宋景平間建?!盵11]2095b二在撫州府金溪縣(今撫州市金溪縣)?!督魍ㄖ尽肪硪话僖皇端掠^·撫州府》:“鳴山寺,金溪縣有二。一在鳴山,唐建。一在順政鄉(xiāng)。”[11]2090b家鄉(xiāng)瑞安的寺院,陳傅良曾游訪過兩座。一為云頂院(卷七《游云頂院和徐叔子韻》)。萬歷《溫州府志》卷四《瑞安縣》:“云頂院,在崇泰鄉(xiāng),唐中和建?!盵12]一為寶壇寺(卷八《寶壇寺和林宗易韻》)。《瑞安市志》卷三十一《宗教·佛教》:“寶壇寺,在汀田鎮(zhèn)金岙岑歧山東麓?!盵13]
陳傅良交往的僧侶,有畫僧法傳及其師從瑾?!额}僧法傳為沈仲一畫聽松圖》:“畢宏韋偃骨已朽,畫工一世脂粉便。北湖居士安得此,奄有二子云山傳?!盵1]132畢宏,主要活動于唐天寶、大歷中。韋偃,年齒稍晚于畢宏。二人均善畫山水竹樹。作者贊美畫僧法傳的畫技精湛,儼然得到畢宏、韋偃的真?zhèn)鳌S钟小端彤嬌▊鳌?“時于戲墨窺禪悅,尚想家傳及緒余?!盵1]132詩題下小注謂法傳為“雪庵從瑾禪師之弟子”。法傳之畫技,或即學于其師從瑾?!端脱┾骤U師還山》:“五馬逢迎甚闊踈,滿朝問訊近何如。諸公極有遲留意,一日連收竟別書?!盵1]264知從瑾禪師曾飛錫臨安,與諸公名卿游?!段鍩羧珪肪硭氖睹髦萏焱┾謴蔫U師》:“永嘉楠溪鄭氏子。禮普安子回落發(fā)。謁心聞于瑞巖……宋寧宗慶元庚申七月廿三,索浴更衣。書偈投筆而寂。壽八十四,臘七十。”[14]從瑾禪師俗姓鄭,永嘉人,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生。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禮普安寺子回禪師出家,后嗣法心聞禪師。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圓寂。陳傅良還與琴僧嗣清相交甚厚?!豆那傩兴驮S深父同知被詔赴闕》的序言部分說:“初,某識高宗所賞之琴僧于西湖,晚入太學,高宗晏居殊宮,而僧亦希得進見。數(shù)與之游,歸琴一張,寶之有年?!盵1]135西湖琴僧即嗣清,曾贈陳傅良古琴一張。陳傅良《云章閣記》:“臣為布衣,識僧嗣清于行在所之西湖凈慈寺。清尚年少,土形木質(zhì),窮晝夜或累日不飯蔬飲水,一破衲凡數(shù)十寒暑……然時時聞被旨入禁中……后二十年為紹熙之元……而嗣清則亦去江浙,南游湖湘之間矣……其南來也,無一物自隨,當暑,行數(shù)千里,未嘗宿人家。獨所受上賜四句贊詩,銜袖不懈……帥臣趙善俊請住南岳之福巖寺?!盵15]242-243據(jù)此,陳傅良與嗣清相識時尚“為布衣”,嗣清也“尚年少”。陳傅良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及第,則二人相識,當在乾道七年之前。紹熙元年(1190年),嗣清“無一物自隨”,南游湖湘,唯攜“上賜四句贊詩”?!吧腺n四句贊詩”,乃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于文囿殿贈嗣清詩?!稓v朝釋氏資鑒》卷十一:“甲午,改元淳熙。七年……是年三月,召凈慈嗣清禪師,入文囿殿賜對未。上……贊曰:百丈竿頭平進步,殺人須是猛烈漢。弊衣糲食未為貧,中有明珠價億萬。師云:陛下今日,賜齋賜茶,又蒙賜贊,口占一偈,謝陛下之萬一……上大悅,賜佛慧師號。是時高宗,宴佚德壽殿。取贊觀覽,用玉錦制軸回賜。”[16]淳熙七年三月,嗣清入對文囿殿。孝宗贈其四句贊,嗣清當即回謝一贊。孝宗賜嗣清佛慧之號。彼時正在德壽殿的宋高宗,亦賜嗣清贊?!对普麻w記》記嗣清曾應趙善俊之請,住衡山福巖寺。周必大《中大夫秘閣修撰賜紫金魚袋趙君善俊神道碑》:“(淳熙)十六年,豫章闕帥,上親用君,會樞臣出鎮(zhèn),改閩漕,遂引嫌移江西轉(zhuǎn)運副使……閱半年,除帥湖南……紹熙二年,遷秘閣修撰……召還?!盵17]趙善俊帥湖南,當在淳熙十六年至紹熙二年間(1189—1191年),嗣清始住南岳福巖寺,當亦在此時。
陳傅良的詩筆之下,還記錄了時人的學佛活動與佛教信仰的一些情況。其《聞葉正則閱〈藏經(jīng)〉,次其〈送客〉韻以問之》一詩的贈送對象,是他的溫州同鄉(xiāng)葉適。葉適,字正則,號水心,亦為南宋著名理學家[1]85-86。由詩題可知,葉適閱讀的并非單部佛經(jīng),而是佛教《大藏經(jīng)》。陳傅良對葉適研味藏經(jīng)的舉動表示了關切:“君其舍從之,或但游其藩?”[1]94他并不清楚葉適閱藏,是棄儒歸釋,還是只為涉獵。作為儒家學者,陳傅良還是在詩的結(jié)尾,委婉向葉適表達了自己的建議:“吾聞欲乘槎,鑿空訪河根。孰與瞻斗車,把柁行江湍?!盵1]94乘槎訪河事,見于張華《博物志》卷十:“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査上,多赍糧,乘槎而去。”[18]乘坐浮槎,游訪天河,美則美矣,未免鑿空。陳傅良通過寫乘槎訪河的故事,暗喻佛經(jīng)語涉虛玄的特點—當然,這是從重視現(xiàn)世與現(xiàn)實的儒家士大夫角度而言的。由于釋氏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學說具有超驗性,因而陳傅良建議葉適“孰與瞻斗車,把柁行江湍”—即把握船舵,泛舟江中,以觀斗車。斗車即北斗星,這里喻指“猶之斗經(jīng)天”(《聞葉正則閱〈藏經(jīng)〉,次其〈送客〉韻以問之》中句)的儒家經(jīng)典。葉適作為理學名家,竟能花費大量時間披閱佛教經(jīng)藏,足以從側(cè)面揭示精妙佛理對士大夫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也說明儒佛二教,在思想深處具有融通性—否則“書來入中州,坐使學者奔”(《聞葉正則閱〈藏經(jīng)〉,次其〈送客〉韻以問之》中句)的景象,以及葉適發(fā)心閱藏的行為,都沒有產(chǎn)生的可能與維持的動力。陳傅良的朋友中,還有一位喜愛閱讀佛經(jīng)的石時亨?!顿浭瘯r亨》一詩的序言部分說:“吾友石時亨喜二氏書?!盵1]140至于石氏喜愛閱讀何種佛經(jīng),則不得其詳了。陳傅良筆下還記錄了一位愛讀《楞嚴經(jīng)》的老者?!锻炝殖行拧?“床頭《周易》吾將老,案上《楞嚴》晚得師?!盵1]334林承信是晚年才開始接觸《楞嚴經(jīng)》的,但讀后自覺與楞嚴法門相應,便以此經(jīng)為師了。
宋代士人多有寄居佛寺者。寺院的環(huán)境一般比較清幽,僧侶也樂于同眾生結(jié)緣。經(jīng)濟拮據(jù)或性喜幽寂的讀書人,往往選擇棲身寺院。陳傅良的同學鄭自明就是其中一位?!多嵶悦靼г~》序言部分說:“自明為太學諸生,數(shù)與余游……嘗造其所舍僧寺,室中蕭然,箯輿一乘,老床凳數(shù)只。凡若干口,日須婦翁米以為食?!盵1]350-351由此可知,鄭自明貧而無屋,因而舉家寄居寺院。陳傅良筆下還出現(xiàn)過幾位信仰佛教的居士。如北湖居士沈仲一。畫僧法傳曾為北湖居士畫《聽松圖》,陳傅良有《題僧法傳為沈仲一畫聽松圖》詩以記之:“畢宏韋偃骨已朽,畫工一世脂粉便。北湖居士安得此,奄有二子云山傳?!盵1]132葉適《沈仲一墓志銘》:“沈君,名體仁,字仲一。先從吳興避唐亂遷溫州,為瑞安名家……嘉定四年,君年六十二,卒?!盵19]又有九江宋居士。《寄九江宋居士》:“篋中每閱所藏書,長憶瀟湘九死余。一別十年身尚健,恨無飛羽過匡廬。”[1]291陳傅良《跋宋信翁產(chǎn)經(jīng)》:“宋永壽信翁,隱士也。有過客為余道其人物色,得之蕭寺中?!盵15]18蕭寺,即佛寺。又據(jù)《跋》文所記,陳傅良為官長沙時“行郡得疾”,“信翁亟來,日視醫(yī)藥。及稍愈,乃去”。知宋信翁乃一精通醫(yī)藥的佛門居士。據(jù)孫鏘鳴《陳文節(jié)公年譜》考訂,陳傅良于淳熙十六年提舉荊湖南路常平茶鹽事,遷轉(zhuǎn)運判官。紹熙元年秋改兩浙提點刑獄[20]。陳傅良長沙行郡遇疾,得宋信翁救治事,應發(fā)生在淳熙十六年至紹熙元年間?!都木沤尉邮俊费浴耙粍e十年身尚健”,知宋居士寧宗慶元(1195—1201年)末猶在世。提起“居士”一詞,不免使人感覺,這是佛教在家眾的稱謂。其實,這個詞是地道的本土詞匯?!俄n非子》卷十三:“太公望東封于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于人也?!盵21]“居士”本指有道而不仕者,佛教在家眾則屬于后起之義。陳傅良《謝林默之居士惠酒,居士山居,方與世絕,尚欲友此廢人耶?小詩舉發(fā)一笑》[1]286中的林居士,及《坡南塘》中的“滎陽居士”[1]353,由于文獻不足,不能確知是否為佛教居士,故不做論述了。
前文已述,陳傅良雖然也稱贊“西方圣人”及其教法的偉大,但他還是認為儒釋之間是“應須識等差”(《贈石時亨并序》)的。在很多詩歌中,陳傅良指出了釋氏存在的一些問題?!对儆孟惭┏Χ嵓淖诤啞?“衲子縛禪靜,不敢踐桑陌。”[1]23《張冠卿以前詩“懷哉各努力,人物古來少”之句為十詩見寄,次韻奉酬》:“老子苦煉藏,釋氏多遣排。如欲盡物累,自古誰好懷?!盵1]30《贈石時亨并序》:“釋氏敵生死,老氏無怛化。而吾儒則曰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盵1]140陳氏對佛教的相關指摘,有的不免片面。宋代士人非常熟悉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盵22]《心經(jīng)》的“不生不滅”,與“吾儒”所說的“夭壽不二”,本質(zhì)上沒有分別。所以,說釋氏一味“敵生死”,顯然是不準確的。但陳傅良談及的“衲子縛禪靜,不敢踐桑陌”的現(xiàn)象,也是存在于部分佛教修行者身上的。這類修行者過分拘執(zhí)于鬧靜、穢凈的對立,迫切地“欲盡物累”,結(jié)果往往自縛。
自來持三教調(diào)和觀點的儒家士大夫,對三教關系的認識略可分兩種,一種持三教同源論,一種持三教合流論。二者雖文字小異,內(nèi)涵卻天淵有別。三教同源論認為三教本出一源,后世分為三流,三流又匯歸一源;三教合流論則認為三教本是三源,但三源又可合為一流。陳傅良能夠持三教同源的觀點(《贈石時亨并序》:要是同根本,應須識等差。六經(jīng)無剩語,百氏自名家),心量、眼界無疑迥出時輩。其能成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溫州知名的古代鄉(xiāng)賢,理固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