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先秦名學中語言學思想的重新梳理

2019-12-30 15:40:12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6期
關(guān)鍵詞:公孫龍名實諸子

李 晗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西寧 810000)

語言問題包羅萬象,“語言學”這一概念更是所涉繁多。廣義的語言學,是指以普遍的人類語言為對象,研究語言的性質(zhì)、功能、結(jié)構(gòu)、運用及歷史發(fā)展等一切與語言有關(guān)問題的學科。任何單方面的研究,若以廣義語言學為對象,必然陷入大而無當、無從下手的境地。因此,在開始討論之前,先給本文所談的“語言學思想”加上時間上、學術(shù)領(lǐng)域上的限定——時間在先秦(具體限定在春秋戰(zhàn)國)以內(nèi);學術(shù)領(lǐng)域則限定在先秦諸子有關(guān)“名”的討論里浮現(xiàn)出的語言學論點、觀念之中[1]121-126。

中國古代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語言學,只有附麗于名學、政論以及一些早期訓詁之中的零碎語言思想,因此只能稱之為一種“萌芽”[2]5-7。所謂“名學”,是指先秦從“名”出發(fā),進行哲學、政治倫理學乃至邏輯學研究的學問。先秦憑借著名學奠定了它在中國語言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價值,因為對“名”的集中研究討論可以說是先秦僅有,鮮見于后世。名學之中保存著中國哲人對語言最初的認知和理解,是研究中國古代語言思想的寶藏。由于這些思想瑣碎而混亂,因此有必要進行詳細梳理。

一、先秦語言學思想梳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在以往的梳理當中,大部分學者習慣于把名學思想以諸子為線索分而治之,這樣固然可以使脈絡(luò)清晰、線索了然,但是未免對諸子名學思想的復(fù)雜性與相互交叉之處有所忽略。因此,筆者欲以名學觀點的不同層次為線索,來對先秦諸子的名學思想進行重新的梳理。

以往使用觀點(而不是諸子)作為線索進行梳理的學者也不是沒有,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何九盈先生,他在其著作《中國古代語言學史》的第二章第四節(jié)“先秦諸子的語言理論”中列下“語言與社會存在”“語言與政治倫理”“語言與邏輯思維”三條總結(jié)性的觀點,來對他所認同的先秦語言學思想進行統(tǒng)括。其中,“語言與社會存在”小節(jié)主要收納諸子對名實關(guān)系、形名關(guān)系、名的產(chǎn)生幾個問題的討論;“語言與政治倫理”中則主要收納諸子對正名問題的討論;至于“語言與邏輯思維”中收納了部分關(guān)于名實關(guān)系的討論,又收納了關(guān)于辭意關(guān)系乃至“辯說”問題的一些研究[3]41-48。但是可以看到,這樣的處理略顯粗疏。就像名實關(guān)系與名的產(chǎn)生兩個問題,雖說都與“名”相關(guān),歸在“語言與社會存在”的名目下也并無錯誤,但實際上二者一個講的是“唯乎彼此”的現(xiàn)象,一個講的是“約定俗成”的成因,是不同的問題。當然,何九盈先生的側(cè)重點也不在于詳細的辨析,所談?wù)摰膶ο笠膊幌抻诿麑W,我們對名學討論進行重新梳理可以從他那里得到思路的啟發(fā),但如果要進一步詳細處理,就不能再采用何老先生的框架,而只能另起爐灶了。

二、先秦名學觀點梳理

從由淺及深的順序來看,名學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如何認識“名”、名實關(guān)系、正名以及名實關(guān)系的延伸四個層次(時間上不一定有明確的先后)。從這四個層次出發(fā),我們可以將名學討論中諸子的不同見解分別歸在各層次之下。

這里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名學范疇中給諸子進行排序。因為子書一般非諸子自身所著,因此先從部分成書年代可考的子書進行排序:

《論語》:成書于前428年-前400年[4]99-104;

《荀子》:前305年-前238年[5]109-113;

《尸子》:前250年-前221年[6]75-80;

《呂氏春秋》:前239年[7]55-59。

《尸子》成書時間與《呂氏春秋》相若,依其上限排在《呂氏春秋》之前。可以排出孔子、荀子、《尸子》、《呂氏春秋》的順序。

至于其余諸子,《論語》對《道德經(jīng)》有諸多引用,成書必在其后,因而老子(前571-前471)在孔子之前;另外的莊子(前369-前286)、尹文子(前360-前280)和公孫龍(前320-前250)幾人,莊子生平不詳,姑且按生卒年排在尹、公之前;尹文子先于公孫龍,這一點蔡先金先生在其《尹文其人考略》中有詳細考證[8]83-92;關(guān)于墨家一派,對名學做出貢獻的主要是后期墨家,又因其多受公孫龍學說之影響,故排在公孫龍之后;《管子》是托名管仲之書,其成書時間冗長,實際作者多為“稷下”學者,故列在“稷下”學派的集大成者荀子之前。最終,大致確定諸子的先后順序(由前到后)為:

老子、孔子、莊子、尹文子、公孫龍、墨家、《管子》、荀子、《尸子》、《呂氏春秋》

接下來從四個層面列出諸子的名學觀點:

(一)如何認識“名”

老子:“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道德經(jīng)·第三十二章》)

尹文子:“名有三科……一曰命物之名,方圓黑白是也;二曰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尹文子·大道上》)

墨家:“名:達、類、私。”(《墨經(jīng)·七十八》)

《管子》:“名者,圣人之所以紀萬物。”(《心術(shù)上》)

荀子:“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于無共然后止……鳥獸也者,大別名也,別則有別,至于無別然后止。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正名》)

《尸子》:“天地生萬物,圣人裁之?!?《尸子·分篇》)

如何認識名牽扯到如何定名以及對名的分類兩個問題。

較早對名作出定義的是老子。他說“始制,有名”,認為名即是先民依據(jù)經(jīng)驗對于自然萬物的一種規(guī)定,可見名在老子這里是作名稱講的?!懊嗉从小?,將名與存在(實物)直接聯(lián)系,揭示了名與名所代表之存在的依附關(guān)系。

尹文子將名分成“命物之名(方圓黑白)”“毀譽之名(善惡貴賤)”“況謂之名(賢愚愛憎)”三科??梢钥吹?,尹文子的名也是名稱。他的分類較為粗淺,“命物之名”大致是指描述物體形狀的形容詞;“毀譽之名”大致指具有褒貶色彩的形容詞;“況謂之名”則大致指表達主觀態(tài)度的形容詞或動詞。

墨家將名分為“達名”“類名”“私名”三種。這個名就接近于名詞或者說概念了。其分類相當于通名、別名和專有名詞,是意義范疇由大到小的三個級別。“達名”的成立要依靠小一級的眾多“類名”的支撐,而“類名”也要依賴更小一級的諸多“私名”來構(gòu)成。這樣,墨家不僅對名做出了較為科學的層次劃分,更指出了大名包含小名、小名構(gòu)成大名的辨證關(guān)系。

《管子》說“名者,圣人之所以紀萬物”,認為名是先民(圣人)對于自然萬物的一種描述,是圣人用來記錄萬物的名稱。

荀子“名無固宜,約定俗成謂之宜”,充分地揭示了定名的約定性本質(zhì);他把名分為“大共名”和“大別名”兩大類,類似于我們今天說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大共名”可以“推而共之”,“大別名”也可以“推而別之”,從而涵蓋了由最小的“無別”之名到最大的“無共”之名之間的所有層次的名。

尸子所理解的名就是“名分”,是圣人使天地萬物各居其位的一種裁定。

(二)名實關(guān)系

老子:“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

莊子:“名者,實之賓也?!?《內(nèi)篇·逍遙游》)

“名止于實,義設(shè)于適。 ”(《外篇·至樂》)

尹文子:“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黑白之實;名而無形,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形之與名居然別矣。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尹文子·大道上》)

公孫龍:“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行(筆者:“行”疑作“此”)不唯乎此,則此謂不行。其以當不當也,不當而亂也……夫名,實謂也?!?《名實論》)

墨家:“舉,擬實也……告以文名,舉彼實故也?!?《墨經(jīng)上·三十一》)

《管子》:“修名而督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九守》)

荀子:“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正名》)

《尸子》:“名實判為兩,合為一?!?《尸子·發(fā)蒙篇》)

《呂氏春秋》:“凡亂者,刑名不當也……刑名異充也而聲實異謂也?!?《呂氏春秋·先識覽第八·正名篇》)

所謂名實關(guān)系,就是名稱或者概念與對應(yīng)的事物自身的關(guān)系[9]16-23。

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稱說的名不是永恒的名,認為名是可以稱說之物,是次于“道”、也次于實際存在的東西。也就是相對于名來說,老子認為實更有本質(zhì)性。

莊子是老子名學觀點的繼承者,他也一樣重實輕名,只不過他說得更具體:“名者實之賓”,名實是客與主的關(guān)系。在此基礎(chǔ)又提出“名止于實”,要求名必須受到實的約束和限制[10]5-7。

尹文子所謂的“形”其實就是“方圓黑白之實”,他的形名之說依然在名實關(guān)系范疇之內(nèi)。尹文的名是與“法”相應(yīng)的名,他說,“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可見“名”與“法”,“形”與“事”都是相對的。其討論是在法治領(lǐng)域內(nèi)展開的。他主張形名“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強調(diào)形與名的嚴格對應(yīng),不生混亂。

公孫龍說“夫名,實謂也”,認為名是實的稱謂。對于名實關(guān)系,公孫龍的要求是“彼”與“此”之間的關(guān)系須恰當、不混亂。

《墨經(jīng)》中關(guān)于名實有這樣一個比喻:對于盲人來說,即使知曉“白黑”之名,也無法辨別實際的黑與白的實物。這說明了“名”的空洞性——事物的性質(zhì)最終是取決于實的,可見墨家也認為實更重要。這里講“以名舉實”,所謂“舉”,解釋為“擬實”,也就是名對實進行模擬、描述的意思,也就是說名作為一種概念,是對事物所擁有之屬性的一種概括。

《管子》在要求名符于實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名實相生”的理論,認為不僅名要依實而定,已經(jīng)確定的名也可以對實產(chǎn)生督正作用,二者是相互促生、相互說明的。

荀子認識到名實是互相游離的,揭示了其匹配關(guān)系的約定性。但他并不認為名與實的匹配是任意的,因此又提出“名有固善”之說,認為名與實若能達到“徑易而不拂”的直白淺顯之境界才是最好的。

《尸子》要求名實“合為一”,也屬名符于實之論。不過他既然說“名實判為兩”,說明他已經(jīng)清楚地意識到名與實的關(guān)系是游離的,并不存在先天的聯(lián)系。

至于《呂氏春秋》用“刑名”討論名實關(guān)系,其要求與公孫龍一樣是個恰當?shù)摹爱敗弊帧?/p>

(三)正名

孔子:“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

尹文子:“名定則物不競,分明則私不行。”(《尹文子·大道上》)

公孫龍:“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則唯乎彼此焉?!?《名實論》)

墨家:“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子·小取》)

荀子:“‘見侮不辱’、‘圣人不愛己’、‘殺盜非殺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亂名者也……‘山淵平’、‘情欲寡’、‘芻豢不加甘,大鐘不加樂’,此惑于用實以亂名者也……‘非而謁楹有牛,馬非馬也?!嘶笥谟妹詠y實者也……凡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無不類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與辨也?!?《正名》)

《尸子》:“正名去偽,事成若化。茍能正名,天成地平?!?《尸子·發(fā)蒙篇》)

《呂氏春秋》:“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shù)用刑罰,亂莫大焉。夫說以智通,而實以過悗;譽以高賢,而充以卑下;贊以潔白,而隨以污德;任以公法,而處以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罷怯。此五者,皆以牛為馬、以馬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則人主憂勞勤苦,而官職煩亂悖逆矣……故至治之務(wù),在於正名?!?《呂氏春秋·審分覽第一·審分篇》)

正名是先秦名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梢哉f名學的本質(zhì),就是在名與實的討論中探索治國理政的方法。

孔子是正名思潮的開啟者。他將名、言、事、禮樂、刑罰以及民治進行串聯(lián),向當時諸侯國的君主們揭示了名的狀況與國家秩序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打開了正名治國的新思路??梢哉f正是這一理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學者們展開對名的研究。正名也從此成為貫穿先秦名學最重要的一條線索。

尹文子強調(diào)正名對人心私欲的約束作用。所謂“物不競,非無心;由名定,故無所措其心”,就是說只要事物的名分有定,就不會因為人們的私欲或爭奪之心引發(fā)混亂。

公孫龍的正名要求彼與此的概念有各自專一的對應(yīng)。由《跡府》篇我們知道,公孫龍研究名學的初衷,也是想“正名實,而化天下”的,他從對概念的辨正出發(fā),提出一定要審慎地辨正名實關(guān)系,否則就會“不當而亂”。這個“亂”不單指名稱的混亂,同時也指社會秩序的混亂。

墨經(jīng)《小取》一篇開門見山,明確提出墨家研究名學目的就是要“明是非”“審治亂”等等,引用洪誠先生的總結(jié),就是“正名成事”[11]51。

荀子作《正名》的初衷,是要破除“名實三惑”,也就是引文中提到的“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以及“用名以亂實”三種情況?!叭蟆笔擒髯訉Ξ敃r社會中“邪說辟言之離正道而擅作者”的總結(jié)。在“正名”觀念的基礎(chǔ)上,荀子進一步分析了名實混亂的具體表現(xiàn),從而使“正名”理論具有了更強的針對性和實際性。

《尸子》認為正名的作用在于“便事以立官”,也就是使(治國)諸事便利。其關(guān)鍵在于讓君臣上下各守名分,不相僭越,政治便會清明。君主只要審正名分任人得法,就能夠達到“不勞而治”的理想境界。

與《尸子》的“事成若化”類似,《呂氏春秋》認為正名的作用在于使“人主不憂勞”。著者列出了“說以智通,而實以過悗”,“譽以高賢,而充以卑下”等五種“名不正”的具體情況,實際上說的都是用人不當、名譽不匹的情況,從而點明了“人主憂勞勤苦”的根源,為其正名提供了切實可處理的對象。

(四)名實關(guān)系的延伸

公孫龍:“白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白馬論》)

墨家:“言,出舉也……言:言也者,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畫虎也。言,謂也。言猶名致也?!?《墨經(jīng)·三十二》)

荀子:“名聞而實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麗也。用麗俱得,謂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辭也者,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也……彼名辭也者,志義之使也,足以相通則舍之矣;茍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則舍之矣?!?《正名》)

所謂名實關(guān)系的延伸,主要是指一些超越了簡單的名稱與實物關(guān)系的分析,在語言學范疇內(nèi)引入了更多要素或者進入更深層次探討的學說。

公孫龍名學研究的特點在于他對名的解剖之細無出其右,他也因此得以深入“名”的內(nèi)部?!栋遵R論》的核心觀點是“無去者非有去也”,強調(diào)“定所白”與“白”的不同,說的是用來修飾馬的“白”與單純的“白”的不同,那么同理,有定語的“白馬”也當然不同于無定語的“馬”了——“白馬非馬”所分析的,其實是類概念與一般概念的區(qū)別問題。在《堅白論》中,公孫龍還進一步討論了在不同性質(zhì)或數(shù)量的定語修飾下概念之間的區(qū)別,對于概念的辨析可以說做到了極致。

墨家在名實關(guān)系討論中引入了“言”的因素。言為“出舉”,也就是把對事物的描述從口中說出來的意思?!把杂擅隆?,說的是言作為一種“用語音表述事物的組織形式,是集合‘名’形成的”[11]44。墨家的“言”,從語言學來說就是句子。如果把名理解為詞匯的話,“言”的提出就在簡單的名實關(guān)系之外建立了更復(fù)雜的言與實的對應(yīng),或者說名、實、言三者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

荀子所謂“兼異實之名以論一意”的“辭”,從定義上來看,與墨子的“言”并無太大區(qū)別,都是指句子?!稗o”與名的關(guān)系是“兼”,也是說辭是名的一種積累。他建立了名、實、辭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墨家的名、實、言并無太大不同。其超越墨家之處在于他進一步論述了立名造辭的目的和原則——無論名或辭的設(shè)立都是為了表達“義”,因而“名足以指實,辭足以見極”,各自達到表達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累贅多余的部分。這種重實用、求簡潔的精神和見解,是荀子名學研究的一大特點,也是他超越前輩諸子的獨到之處。

三、先秦名學討論的線索梳理

將諸子的名學觀點在四個層次上進行歷時對比,我們可以得到先秦名學討論發(fā)展的四條線索:

(一)線索一:逐漸被客觀認知的“名”

如前文所述,如何認識名包含如何定名和名的分類兩個問題:

關(guān)于如何定名:老子看重制名要合乎自然之“道”;《管子》和《尸子》推源于圣人;荀子則將先王留下的“名”看成了一種正統(tǒng)王道的象征,提倡后王進行效法。但他同時也點明名不過是約定的產(chǎn)物,廣泛的社會認可(“約定俗成”)才是使名合宜的最重要條件。

關(guān)于名的分類:尹文在《大道上》中將“名”和“法”并列進行分類,他所分類的僅僅是與“法”相應(yīng)的名,他的“命物之名”“毀譽之名”“況謂之名”都是具有辨別是非好壞性質(zhì)的形容詞或動詞。真正意義上從語言學角度把名看作詞匯進行分類的是墨家和荀子,兩者都從范疇大小的角度對名進行了區(qū)分。相比之下,墨子“達、類、私”的分類相對較細并在大與小的問題上很具有邏輯思辨色彩;而荀子“大共名”“大別名”的分類則顯得更加涇渭分明,對名的內(nèi)部構(gòu)造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達到了“徧舉萬物”的目的。

可見先秦諸子認識名,像老子一樣直接把名視作名稱者時時有之,也有把名完全解釋為名分的,如尸子。直到墨家以及荀子這里,名逐漸作為獨立的概念或者說作為語言學層面的詞匯被學者們所認知??傮w的趨勢是早期的蒙昧、尊古,后期逐漸走向全面客觀。

(二)線索二:從要求單方面符合走向互相求證的名實關(guān)系

對于名實關(guān)系的處理,老、莊、墨三家都持有重實輕名的觀點。在先秦名實混亂的狀況下,他們的主張是回歸實際。

名實相符這一課題一直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無論是要求“名止于實”的莊子,還是呼吁“不亂”或者“當”的尹文子、公孫龍、《呂氏春秋》,乃至強調(diào)“謹于守名約”的荀子,都是名實相符理想的忠實信奉者。

但也終于出現(xiàn)了突破成見的學說?!豆茏印分械摹懊麑嵪嗌崩碚?,舍棄了名與實孰先孰后的爭論,主張名實并重,開始打破重實輕名的成見;荀子提出“名有固善”,認為淺顯易懂、互有印證才是最為健康的名實關(guān)系。這一觀點與他的約定俗成論相配合,既澄清了名實關(guān)系的真相,又給名實關(guān)系提出了正確的要求,逐漸建立了名實互證的理論體系。

(三)線索三:由理念漸次具體的正名

處在名學中心的正名思想,早期更多地作為一種理念存在——在孔子向世人解釋了正名的政治價值之后,人們在觀念里建立起了正名與政治的直接聯(lián)系,也由此推動了名學的興盛。但這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學者們對正名的理解都較為單一:尹文子認為正名的效力在于規(guī)范人欲;公孫龍認為概念之間對應(yīng)得當就是正名;墨家講究“辯”名成事;尸子則將正名理解為“便事立官”。這些學說,都相當于對孔子正名理念某一個側(cè)面的擴展性論述。從荀子開始,名為什么亂,正名又從何處著手……這樣的具體問題才得到關(guān)注?!懊麑嵢蟆钡奶岢鼍腕w現(xiàn)了荀子對于正名需要應(yīng)對哪些實際問題的認識;《呂氏春秋》則介紹了在國家用人方面五種“名不正”的情況,雖說有所側(cè)重,但已經(jīng)具有了相當強的具體性。

(四)線索四:現(xiàn)代意義上語言學思想的萌發(fā)——從名實關(guān)系延伸開去

從名的研究到名實關(guān)系討論,先秦名學始終都帶有濃厚的政治功利色彩。而只有當討論不再限于名與實的界限往更深的層次進行的時候,一些理論才開始逐漸淡化了名學治世的初衷,呈現(xiàn)出較為純粹的語言學理論的特點。公孫龍以凡俗不能理解的細致態(tài)度強調(diào)了概念與被修飾的概念、概念與有所修飾的概念以及受到不同修飾的概念之間的不同,從而使人們對概念(詞匯)有了更精確的認識。墨家和荀子從語言描摹現(xiàn)實、記錄意義的本質(zhì)功能出發(fā),闡明了由單詞(名)描摹實物,再由單詞累積為語句的一般語言機制。包括墨家對“聲”與“名”關(guān)系的闡述,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術(shù)語來分析,就是對語言系統(tǒng)“能指”與“所指”進行的分辨。所以說,盡管從先秦名學的討論中沒能誕生出系統(tǒng)的語言學理論,但是萌芽狀態(tài)的語言學思想之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先秦名學是中國古代語言學發(fā)展當中相當獨到而又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所提供的有關(guān)語言、詞匯的基礎(chǔ)認知和思想為后世小學的興起和發(fā)展奠定了底蘊和基調(diào)。雖然先秦以后論“名”者寥寥,但名學對中國語言學的影響是相當細膩而深遠的。名學討論中所包藏的語言學價值,也需要更進一步的探索和發(fā)掘。

猜你喜歡
公孫龍名實諸子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名辯邏輯家公孫龍師承淵源儒家的邏輯明辨
先秦諸子談大小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6
話說公孫龍過關(guān)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4
公孫龍巧辯揚名
老友(2019年6期)2019-07-04 17:58:10
論“廣東音樂”的名實之變
音樂研究(2018年5期)2018-11-22 06:43:52
“髦(貓、毛)兒戲”名實之辨
戲曲研究(2018年2期)2018-02-16 07:43:32
試析公孫龍子《名實論》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翻譯學名實詰難與學理定位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汉源县| 德庆县| 榆中县| 黄陵县| 若尔盖县| 都江堰市| 炉霍县| 蓬莱市| 桑日县| 小金县| 敖汉旗| 陵川县| 犍为县| 四子王旗| 山西省| 监利县| 萍乡市| 长沙县| 合阳县| 清原| 南江县| 张家港市| 安化县| 天全县| 金沙县| 壤塘县| 江陵县| 太湖县| 朝阳县| 中超| 志丹县| 靖江市| 绿春县| 延吉市| 镇坪县| 栾川县| 中西区| 吕梁市| 泉州市| 广丰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