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長
小王子:比較是一種天性,以至于我們總覺得所謂的理想生活,永遠是別人在過的生活。這固然令人不安,但也是一種動力:在生活的巴掌底下,也藏著非同一般的武功秘籍,好好修煉,我們一樣可以與眾不同。
我有―個堂姐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猶記得那些年,我媽在我耳邊說的話:“你看人家多懂事”“你看人家字寫得多好看”。最開始聽這些話沒覺得我媽說得不對,只是單純覺得這些話聽著很煩。長大后才明白,我媽的這種教育方法,屬于消極心理暗示。
從小在這種“被比較,還長期處于弱勢方”的環(huán)境中成長,我唯一學會的就是,眼睛永遠放在別人的優(yōu)點上,并拿來和自己的缺點比較,不斷自我貶低,因此自卑了很長時間,甚至一度覺得我是所認識的女生中最差勁的一個。不過,好在我自己個性夠剛,沒能心安理得地在被比較中當個“廢柴”,反倒從小培養(yǎng)起自己的好勝欲。
我鉚足勁兒長大,20歲的時候,就出了人生第一本書,算得上小小的暢銷書,到現(xiàn)在已經寫了好幾本書,有的書賣得不錯。在一些人眼中,我很厲害。但絲毫沒有做作成分地說,我真的從來不覺得自己厲害。我潛意識里總覺得,這些都是我該做的,而且與很多人相比,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沒什么值得稱贊的。
成年的我仍不斷跟別人比較著:18歲的時候,羨慕那些能實現(xiàn)自己寫作夢的人;出書后,眼睛放在書做得好的作者身上,覺得那樣才是成功;賺五位數(shù)的時候,羨慕別人賺六位數(shù),等賺到六位數(shù),又羨慕別人賺七位數(shù)、八位數(shù)。
這種總忍不住跟別人比較的心理,好處在于,永遠不需要任何人的鼓勵或者提醒,眼睛永遠看向高處,永遠熱血澎湃,永遠有新的追求。但壞處是,我一度活得太焦慮了,學不會去享受當下的生活。不從內心跟自己和解,就算努力變得更好,也始終覺得自己沒別人好,始終會自卑、擰巴,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常態(tài)。
慶幸的是,最近一兩年,我慢慢學會和自己“跟別人比較后的落差感”相處了。對我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是,去年年初時,我從小的“假想敵”堂姐結婚并生了寶寶,家里人也會說“你看,那誰誰都結婚了,孩子都有了,你到現(xiàn)在也不找個對象”。我深知這輩子的人生進度是趕不上我堂姐了,但那又怎樣,自己的人生自己過,怎么舒服怎么來。
我不大樂意再去聽那些別人拿我們比較的話了,干脆建立自己世界的新原則,依舊會忍不住跟人比較,但“如何才算獲勝”的最終解釋權在我手里。
偶爾搞砸一件事,看著那些站在勝利終點的人,依舊會失落,覺得自己不夠好,但看到差距后,依舊會自我調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TED演講里有這么―段話:“我認識的人中,有人21歲畢業(yè),到27歲才找到工作;有人25歲畢業(yè),但一畢業(yè)就找到工作;有人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找到了熱愛的事業(yè);有人一畢業(yè)就找到了一份高薪職業(yè),但他不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有人16歲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卻在36歲時改變了想法……”
凡事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他人有他人的節(jié)奏,你有你的節(jié)奏,別總把眼睛放在別人身上。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認清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后,依舊熱愛生活,腳踏實地地努力過好自己的人生。畢竟,世界終究只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而且,誰都不知道,你羨慕的人,說不定在別的地方,也在偷偷羨慕你。不要自輕,也不要自棄,這便是人生的終極奧秘。
宋四銘摘自《青年文摘·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