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宇諾
小王子:所有語言的表達都是一種交流,也許理想的交流對象始終不會出現(xiàn),沒有人會直接回應你的喃喃自語。那么,創(chuàng)作還要進行嗎?其實能夠說出心聲的時候,不妨勇敢地表達,也許,那個你所期望的人正在某個角落,等待著你的出現(xiàn)。他可能在現(xiàn)在,也可能在未來。
在寫作這項存在主義一般的行動中,孤獨感與作家如影隨形。好在歷經(jīng)重重艱辛及磨難后,如果作品足夠好,它們最終會與讀者見面。假若一位作家告訴你,他從來沒有設想過讀者的模樣,從來沒有關注過讀者的反饋或評價,從來沒有渴望過與讀者進行交流,那只能說,這位作家過于靦腆或者不夠真誠。
普利策小說獎得主伊麗莎白?斯特勞特曾經(jīng)分享過她的寫作生活。她幻想有一位理想的讀者,這位讀者很耐心,又不過分耐心;他需要這本書,也很想讀這本書,但如若她寫得不夠真誠,他就不會讀。伊麗莎白認為:“寫作是和這位讀者共舞?!?/p>
較之與讀者共舞這種親密模式,喬納森?弗蘭岑認為作家與讀者之間存在“契約”模式。他說:“作家提供文字,讀者利用它們創(chuàng)造愉快的體驗。因此,寫作需要平衡自我表達和團體交流……每位作家最早都是某個讀者群的成員,而閱讀和撰寫小說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維系一種聯(lián)結感,為了抵抗關乎存在的孤獨。因此,一本小說唯有在其作者能維持讀者的信任時,才會獲得讀者的青睞。”
村上春樹也認為,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信任關系非常重要。他曾收到過讀者來信,信中說:“村上這回的作品讓我大失所望,死活喜歡不來,但下一本還是肯定會買的。請加油吧!”村上春樹認為這樣的讀者,就算當時覺得“這本書好無聊”,但過了幾年回頭再讀,也有可能會改變看法。覺得沒意思也還是要買作家的下一本書,這就是信任關系存續(xù)的證據(jù),也是村上春樹心目中“最好的讀者”。為了維持這份信任,村上春樹會盡可能地多花時間,不怕麻煩,認認真真地寫好每一部作品。
對作品精雕細琢的納博科夫認為,作家與讀者常常分享快樂:“寫作的快樂完全取決于閱讀的快樂,一個短語帶來的欣喜、歡樂由作者和讀者分享,由得到滿足的作者和感恩的讀者分享。”
但有時,分享也并非全然充滿快樂。法國作家達尼?拉費里埃曾就他母親在他人生中缺席的一個時期寫過一本書,他以為母親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但奇怪的是,她從來沒有對此書發(fā)表過評價。很久之后,他才明白,那對她而言是一個極其痛苦的時期。達尼說:“在創(chuàng)作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想到某個人,自認為這本書完完全全是他的茶,然后發(fā)現(xiàn),我們完完全全搞錯了?!币虼?,如果“武斷地認為數(shù)學家喜歡推理小說、過著簡單生活的人喜歡現(xiàn)實主義世界、窮人喜歡那些詳盡講述他們苦難的故事,是極其愚蠢的”。
林冬冬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