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
白居易曾發(fā)出“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的感慨。冬至佳節(jié),孤身一人寓居驛站,遙思家中親人,是怎樣牽腸掛肚?古時羈旅在外的游子,每逢冬至,歸心似箭,與家人團聚的思緒油然而生。冬,終也,也就是年終有所歸,游子歸家,萬物歸眠……
常言道,冬至大如年,白居易因獨自在外而心生慨嘆,這就是節(jié)氣深深扎根于人心底的力量。此外,古人認為從這天起,天地陽氣回升,被認為是吉日,終形成了千年冬至節(jié)日的習俗。
走過夏雨,路過秋日,街坊鄰里迎來了十二月的下旬。中國各地都慶賀“時年八節(jié)”之一的冬至。冬至寓意著收獲,一年的辛勞付出便在這天化作美食的馨香,縷縷炊煙便是人間最美的畫面。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有了新氣象,北方包餃子,南方煮湯圓。
我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香甜軟糯的湯圓便是兒時記憶中最難忘的美食。湯圓在鍋里翻滾出了熱氣,熱氣在我眼前開出了朵朵燦爛的花。樂于等候,跳躍的湯圓變得顆顆飽滿可愛;樂于邂逅,翻滾的湯圓粒粒完整如初。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我生長在南方,倒可以說“吃了冬至湯圓,一天長一線”。湯圓成了冬至這天扯不斷的羈絆。
民以食為天,細數(shù)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各大節(jié)氣,都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有炊煙的地方就有家,灶中的炭火總給人無盡的慰藉。不管你身在何處,看到炊煙,還能不想起家常飯食嗎?
我還是最喜歡那俗世里的煙火,白日炊煙的繚繞、夜晚里的萬家燈火。家中老人起得最早,步履蹣跚地趕往菜場;晚上早早將飯菜下鍋,盼望著孩子歸來。窗口逃出的生氣繞過了巷口的老樹,飯菜的香氣走街串巷,彌漫著這個冬節(jié)。
文字在紙上徜徉著,七年前的冬至在我腦海里暈出漣漪。
沾了冬至的光,得以在午后少上三節(jié)課。同學們毫不吝嗇地露出笑容,無一例外。七年前的我還是要外公接送的小學生,外公還沒到學校,我便一個人趴在欄桿上等他。那天不是雨天,但在我的印象里,明明只是下午三點半,天卻黑得厲害。學校大門正對著一幢居民樓,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音趕到我耳邊,不嘈雜,反而有些悅耳。過了一會兒,伴隨著碰撞聲傳出了聊天兒的嚷嚷聲,嚷出了溫度。等我被外公接回家,走到廚房門口,小姨下巴抵著外婆的肩膀在輕聲問著什么。這個場景,在我心上漾出了一圈圈暖意。滾燙的水熱鬧極了,湯圓開始翻滾身軀,帶出白花花的浪,甜蜜的日子從鍋里溢出,在心口沸騰涌動??粗@一幕,我感覺新鮮極了,擠過去奪過外婆手中的漏勺,不動聲色地瞄了眼外婆。她只是淡淡一笑搖搖頭,我摸摸心口偷噓了口氣,開始攪拌起這幸福的源頭。
轉(zhuǎn)眼已七年有余。冬至飯后,上了年紀的人愛湊到一塊兒打牌,父母輩卻愛嗑著瓜子聊上兩句,我站在窗邊看到光禿禿的樹枝上冒了個芽兒,綠不過夏天的荷,也不如秋季楓葉浪漫的紅,卻又招搖地扭著小蠻腰,小巧可愛。我的心也開始回暖,冬至,活節(jié)也。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根,傳統(tǒng)便成了根基。傳統(tǒng)又是一張問卷,上面的問題卻讓人無法下筆書寫,它在追問,而我很難給出答案。唯一能回應的是,這一日始,生命活動由靜轉(zhuǎn)動,萬物開始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寒谷春生,熏葉氣、玉筒吹谷。新陽后、便占新歲,吉云清穆。”朝氣在冬至喧囂,歡騰的日子從這天開始。
佳作點評
對于節(jié)日的深刻記憶多數(shù)人都是在兒時,本文的作者同樣如此。作者沒有敘述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熱鬧場景,而是選用了一件合適的“容器”,把家人冬至煮湯圓的溫馨和甜蜜盛入其中,讓它發(fā)酵,釀出甘洌的美酒。在作者看來,連接過去和現(xiàn)在的是美食,在“民以食為天”的國度,讀來感到倍加親切。文章語言恬淡又富有溫情,細膩而令人回味;敘事波瀾不驚,卻扣人心弦,讓我們感受到冬至帶來的節(jié)日魅力。(周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