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jīng)。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甘補(bǔ)淡滲,作用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正氣,善治各種水腫,為利水滲濕的要藥,且善健脾,寧心安神,治脾虛諸證及心悸、失眠等,為健脾安神的常品。
食療方:鮮淮山50~100克、茯苓10克、白術(shù)10克、炒麥芽15克、瘦肉100克,煲湯,每周2~3次。
食療方:蓮子10克、芡實(shí)10克、茯苓10克、大米50克,煮粥,每周2~3次。
茯苓有良好的利水消腫的作用,可用于寒熱虛實(shí)的各種水腫。
食療方:茯苓20克、赤小豆20克、冬瓜300克,煮湯,每周1~2次。
茯苓還有一定的益心脾而寧心安神作用,對于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食療方:茯苓(茯神)20克、酸棗仁10克、蓮子20克、紅棗5枚、瘦肉150克,煲湯,每周2~3次。
關(guān)于以上食療方中茯苓的用量,一般來說,用于健脾利水滲濕者,常用劑量為10~20克(兒童可少點(diǎn));如果是濕重,有顯著浮腫者用量可增大至30~45克,超過60克以上的大劑量,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dǎo)下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