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菁榕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第五中學八(5)班
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是夜,百無聊賴,解衣欲睡。
初更時分,推窗而望,見玉兔早出東方,初冬的夜清冷異常,尚未滿的月亮斜斜地掛在窗外的梧桐樹上,薄薄的月華給雪堂鋪上了一層白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心中涌上一縷傷感。轉眼間到黃州已有五載,山路迢迢,前途未明,親友難見,與子由自去年一別亦近年余。但明月皎皎,其光曜曜,如此月色,豈能錯過,還是出去走走吧。
行至東坡,見手植的菜蔬在月光下泛著可愛的光芒。感念正卿,贈東坡良地,讓我體驗耕作的快樂,也令我全家衣食無憂。心里溫暖,抬頭望那輪明月,倒也溫暖圓融了不少。
黃泥坂路上,看月光下寂寞的影子伴著我踽踽獨行,天宇浩蕩,我不過是天地間一粒微弱的塵埃罷了,仕途如意怎樣?坎坷半生又何妨?明天太陽還不是照常升起,江水還不是照常向前奔騰?
夜空中,江面上傳來一兩聲劃破長空的鳥鳴,震得月光微微顫抖。月夜下遠處那墨色的飛檐是哪里?哦,原來到了臨皋亭。月光似乎也被這飛檐翹角勾住了魂,滿目星輝,傾瀉而下,在欄桿邊、在亭臺間、在磚瓦上,旋轉升騰。想當年初到黃州,寄寓此地,日日面對大江,排遣孤愁。此時,探身望去,天上的那輪明月,江中的那個瓊瑤,構成天地的一雙眼睛,注視著我,照進我的內心,叫我卸去俗世的一切煩愁。
去承天寺,尋張懷民。
承天寺模糊的暗紅外墻映入眼簾,門虛掩著,莫非懷民知我要來?進去,見西廂房一燈如豆,窗欞上果真印著懷民的身影。懷民循聲而出:“子瞻,果然是你!今晚備了薄酒,咱們不醉不休?!?/p>
二更時分,月光如水,順著天幕,順著古樟,順著曲徑,涌進我的心中。我漸覺我倆掉進水里,化成了兩尾快樂的魚兒。那積水變幻著光與影,水藻、荇草在其中搖曳,我們踩在水草叢中,欲與它們快樂地捉迷藏。
正出神間,忽聞懷民在旁感慨:“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我朗聲應答。身邊竹叢沙沙,柏影深深。
我與懷民相視一笑。
此時,明月清風好自在,滿院竹影映酒杯。
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老師“點”亮】
只有愿意成為蘇軾知音的人,才能寫出與東坡情感相通的文字。這篇作文最特別之處是將蘇軾在黃州的特殊經歷巧妙融入他的情感世界,從最初的孤獨失意走向最后的寧靜欣悅,每一階段的情緒變化都有內容可依。同時,作者寫月亮頗有章法。寫雪堂之月,用疏桐來襯托;寫長江之月,用瓊瑤來形容;寫僧寺之月,用水幕來鋪陳,最獨特的是,用“天地間的一雙眼睛”來想象天上之月與水中之月的遙相呼應。讀罷此文,不由得被文中的融融月色所陶醉,更為小作者對蘇軾的不凡認識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