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內障又稱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是全球重要致盲眼病之一。其病因尚不明確,治療以手術為主,預防尤為重要。近期,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的一項多用途隊列研究表明,日常飲食中多攝入十字花科蔬菜,能降低近三成白內障發(fā)病風險。
為調查蔬菜攝取與白內障發(fā)病之間的關系,研究小組以7萬名45~74歲的日本居民為對象,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為期5年的追蹤研究。他們從參試者攝入頻度最高的138種食品中選取30種蔬菜,并根據攝入量的多少將參試者分為4個組。結果表明,在男性中,蔬菜攝取最多組和最少組相比,白內障發(fā)病風險降低了23%。其中,十字花科蔬菜攝取最多組和最少組相比,白內障發(fā)病風險降低了27%。研究稱,每日只要攝入50克此類蔬菜,白內障發(fā)病風險就可明顯下降。研究報告發(fā)表在《流行病學雜志》上。
十字花科植物種類繁多,常見的大白菜、小白菜、菜花、西蘭花等都屬于此類蔬菜。研究人員表示,十字花科蔬菜中所含的異硫氰酸酯和維生素等抗氧化成分,均對白內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建議中老年人平時多攝入一些。
戒煙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做不到一口不抽,那就盡量抽得越少越好。因為美國醫(yī)師協(xié)會近期發(fā)表的一篇有關吸煙頻率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表明,每個月吸煙超過6根,死亡風險就會增加。
研究人員以50.6萬名18~103歲的美國居民為對象進行追蹤隨訪。根據吸煙頻率,參試者被分為每日吸煙組(每月抽煙超過75根)、大量吸煙組(每月抽煙40~75根)、少量吸煙組(每月抽煙1~39根)、已戒煙組和不吸煙組。研究人員對他們的年齡、性別、人種、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影響因素綜合分析后,比較了參試者的早亡風險差異。結果顯示,與不吸煙者相比,每日吸煙者早亡風險增加1.32倍;非每日吸煙者早亡風險增加0.82~0.93倍;每個月吸煙超過6根者,死亡風險就開始明顯增加。
研究人員建議,想戒煙卻又難以控制煙癮的人,不妨從每天少抽1支煙做起,逐步達到每周只抽1支煙的目標。
伴隨年齡增長,人的視力會逐漸下降。英國一項新研究顯示,深紅色光線可改善日漸衰退的視力。
人類視網膜中的光感受器細胞從40歲開始老化,這種衰老是由產生能量和增強細胞功能的線粒體衰退造成的。為探究延緩視力衰退的途徑,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團隊招募24名志愿者進行試驗,參試者男女各半,年齡在28~72歲之間,均無眼部疾病。研究人員首先對參試者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靈敏度進行了測試(它們共同構成了視網膜的光感受器)。隨后,所有人將小型LED手電筒帶回家,每天凝視它發(fā)射出的670納米波長深紅色光束3分鐘,持續(xù)兩周。之后,研究人員重新對參試者的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功能進行評估。結果發(fā)現(xiàn),670納米紅光對年輕人幾乎沒有影響,但在40歲及以上人群中,視錐細胞靈敏度平均提高了20%,視力獲得了顯著改善。研究報告發(fā)表在《老年病學》期刊上。
倫敦大學學院眼科研究所的格倫·杰弗瑞說:“先前的小鼠、黃蜂和果蠅實驗發(fā)現(xiàn),深紅色光線有益于視網膜感光細胞功能提升。為逆轉中老年人視力、色覺等功能下降,我們試圖用短時長波光重新啟動視網膜老化細胞。該研究能幫助全球上千萬視力自然下降的人,并為研發(fā)價格低廉的家庭治療設備提供思路?!?/p>
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一旦識別出感染,就會啟動包括釋放抗體在內的一系列應激反應。感染得到控制后,記憶抗體會在血液中以低水平循環(huán)。如果再次遭遇病毒,康復者的免疫系統(tǒng)會加速抗體產生,防止再次被感染。然而,英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近10%的新冠患者康復后體內并不會產生抗體。
英國倫敦大學圣喬治學院研究團隊以177名新冠確診患者為對象,對他們感染后幾周內體內免疫蛋白變化情況展開了觀察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2%~8.5%的感染者康復幾周后,體內仍未產生可防止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保護性免疫抗體。過往已有的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黑人、亞洲人群或少數(shù)民族更容易出現(xiàn)新冠并發(fā)癥,然而新研究卻發(fā)現(xiàn),在非白人群體中,抗體數(shù)相對更高一些。
新研究與中國剛剛公布的新冠疫苗研究結果一致。該研究中,約90%的志愿者產生了抗體。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教授丹尼·阿爾特曼表示,是否產生抗體反應不受年齡、性別和呼吸系統(tǒng)癥狀的影響,九成患者痊愈后2個月內,仍然可檢測出抗體。不過,抗體作用是否能持續(xù)更長時間,仍待進一步研究。
英國《自然·醫(yī)學》雜志近日發(fā)表一項生物工程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報告稱,未達到器官移植要求的受損人肺,可通過與豬的交叉循環(huán)進行修復。鑒于現(xiàn)在全球都面臨移植供體短缺的問題,受損肺臟修復技術有望為人類擴充適合移植的器官庫。
肺移植是根治終末期肺病的唯一手段,但由于高質量供肺不足,肺移植的開展一直受限。當前增加可利用供肺的策略包括使用體外肺灌注(EVLP)支持移植前的供肺功能,這種技術會不間斷地泵送氧和營養(yǎng)物質,但尚不清楚EVLP修復受損肺的效果如何。
去年5 月,美國范德堡大學研究人員馬修·巴切塔及其同事,研究了嚴重受損肺臟再生后達到移植標準的可能性。他們以豬為實驗對象(豬的內臟器官大小、形狀等與人類器官相近,同時也被認為是器官移植的潛在供體),在8只豬的體內再現(xiàn)了胃內容物吸入性損傷,并通過體外支持系統(tǒng)將受損肺臟與受體動物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對器官進行維持。
在前期研究中,團隊發(fā)現(xiàn),將受損豬肺與另一只豬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就能修復受損的豬肺。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他們探索了能否用相同的過程來修復人肺。
研究團隊將5個未達移植要求的肺與一只豬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相連,并給這些豬使用了免疫抑制劑,防止肺部排異。在連接24小時后,受損人肺的組織和功能都出現(xiàn)了改善,包括其中一只在EVLP后仍不符合移植要求的肺。研究人員認為,無法通過EVLP修復的移植不達標肺,或能利用這種交叉循環(huán)的方式進行修復。研究團隊指出,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評估這種方法的臨床應用潛力。
西班牙一項研究顯示,在水邊散步比在城市街道散步更有益于心理健康。
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評估59名健康成年人在海邊、街道散步及室內休息場所體驗的心情和幸福感,得出上述結論。研究人員要求他們第一周內每天花20分鐘在巴塞羅那海邊散步,第二周每天花同樣時間在城市街道散步,第三周每天花同樣時間在室內休息。研究人員除了在研究對象散步或休息之前、過程中及之后測量他們的血壓、心率,還經由調查問卷評估他們的心情和幸福感。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環(huán)境研究》季刊發(fā)表報告說,他們發(fā)現(xiàn),與在城市街道散步或在室內休息相比,研究對象在藍色空間(指海邊、湖河邊或噴泉附近的空間)散步后心情和幸福感出現(xiàn)“快速、顯著改善”。這次研究中,研究對象在海邊散步后,自述心情、活力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有所改善。另外,在海邊和城市街道散步過程中和之后,研究對象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動增加。
不過,這次研究結果并未顯示在海邊散步和在城市街道散步給心臟健康帶來的影響差異。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克里斯蒂娜·貝爾特說,這項研究評估在藍色空間短時散步的“即時效應”“持續(xù)、長期待在藍色空間內可能會對心臟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但這次研究沒能涉及相關內容。
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的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即使是最虛弱的老年人按規(guī)律服用降壓藥也能活得很久,更健康的老年人能獲得最大的好處。這項研究發(fā)表在美國心臟協(xié)會期刊《高血壓雜志》上。
研究團隊收集了來自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qū)超過100萬名65歲及以上、均服用3種及以上處方抗高血壓藥物參與者的數(shù)據,并追蹤其結局。研究開始時身體健康的人7年以上死亡的可能性為16%;健康狀況極差者為64%。
研究結果揭示,研究期間,開始時身體狀況良好的參試者,規(guī)律服藥使其死亡可能性降低了44%;而定期服藥但身體狀況不佳的人,比那些不堅持藥物治療的老年人,死亡可能性低33%。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也表現(xiàn)出相同的模式:身體狀況良好的老年人獲益最多,健康狀況極差的人也有一定的健康獲益。
眾所周知,過量吃糖有害健康?!稓W洲預防性心臟病雜志》近期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糖攝入量大還會導致心臟和腹部多器官周圍脂肪堆積,進而增加慢性疾病風險。
為了解長期吃糖與內臟脂肪累積程度的關聯(lián)性,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伊云(音)博士團隊收集了“美國年輕人冠狀動脈風險進展隊列研究”項目中的3070名18~30歲參試者數(shù)據。研究人員對各類含糖飲料(軟飲料、水果飲料和能量飲料等)及烹飪或加工食品過程中添加的糖進行了甜度檢測。20年隨訪期間,參試者接受了3次糖分攝入量測量;25年后,他們接受胸部和腹部CT掃描,以測量腹部和心臟周圍的脂肪體積。結果發(fā)現(xiàn),長期高糖攝入可顯著增加內臟脂肪堆積,其中含糖飲料和添加糖對內臟損傷最大。
研究員林恩·斯臺芬表示,心臟及腹部堆積的脂肪組織會向人體釋放有害化學物質,增加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建議以白開水或礦泉水替代含糖飲料,選擇口味相對清淡的零食。
一項以30個國家3萬多名上班族為對象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工作生活時間不平衡的人更有可能自訴健康狀況不佳。相關研究近日發(fā)表在“自然科研”的開放獲取期刊《BMC公共衛(wèi)生》上。
一天中可用的時間是有限的,上班族們要面臨的挑戰(zhàn)卻是無限的。這其中包括各種最后期限、經濟義務和家庭責任,可能會造成各種沖突。這種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感覺,可能會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來自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和萊布尼茲預防與流行病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015年進行的第6次“歐洲工作狀況調查”中的數(shù)據。被調查者被要求報告自己的整體健康狀況、工作時間、工作外家庭和社會義務的相適應程度,以及對自己工作的大體描述。收到的回應來自歐洲30個國家的32275名上班族。
團隊發(fā)現(xiàn),工作生活時間不平衡的人,自訴健康狀況不佳的可能性高兩倍。這種關聯(lián)性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強一點,盡管男性總體上報告工作生活時間不平衡的可能性更大。男性報告每周工作時間較長的比例比女性更高,但男性更有可能是自己決定工作時間,而女性通常由公司來安排其工作。研究人員表示,傳統(tǒng)和社會對男女行為的期望,是女性負責照料家庭,男性負責賺錢,這種期望或能解釋工作生活時間不平衡的性別差異以及團隊觀察到的不良健康后果。
萊布尼茲預防研究和流行病學研究所科學家表示:“長時間工作、工作中心理投入的增加、工作時間不靈活和角色超負荷,都可能讓員工經受工作、生活間的沖突。多個國家都存在社會經濟政策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如育兒假、對照顧兒童和老人的支持以及一般的福利和平等政策,都可能會影響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平衡?!?/p>
團隊認為,各組織和政策制定者需提供工作條件和社會政策,讓成年人能夠應付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有沖突的需求,避免健康受到負面影響。他們還指出,該調查可能無法涵蓋所有導致工作、家庭不平衡的因素,但這一結果可以作為重要參考指標。
因為失眠、慢性病、衰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很多老人的睡眠不太規(guī)律,晚上入睡時早時晚,白天睡眠時間也常常不固定。近日發(fā)表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分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不規(guī)律的睡眠習慣會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風險。
在研究過程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社區(qū)選擇了2930名老年志愿者,他們沒有帕金森病史,平均年齡為76.3歲。研究者對他們的健康情況進行評估后,通過后續(xù)訪問和問卷調查進行監(jiān)測。通過讓參與者佩戴活動儀——一種類似手表的裝置,可以監(jiān)測和記錄他們睡眠和活動的晝夜節(jié)律。歷時11年后,科學家對調查數(shù)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這2930名老年人中,有78人在研究開始后的11年間患上了帕金森病,占總人數(shù)的2.7%。睡眠節(jié)律紊亂的老年人,后來患上帕金森病的人數(shù),約是睡眠規(guī)律者的3倍。
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睡眠節(jié)律紊亂會增加老年人患帕金森病的幾率,而這或許可作為預測老年人患帕金森病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