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聶榮臻一生恪盡職守,忠厚淳樸,清正廉潔。作為中共高級領導人,他更是率身垂范,時刻以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與家人,從不搞特殊化。毛澤東稱贊他說:“聶榮臻是個厚道人!”
一生厚道人稱贊
“厚道”這個評價對于聶榮臻來講是恰如其分的,從幼時起他便顯現(xiàn)出了這種特質(zhì)。
聶榮臻從小便樂于助人。他8歲起在外公的私塾上學。一天,私塾里來了一個名叫陳善之的新同學。陳善之家中貧困,買不起筆墨紙硯,上學時書袋里空空如也,同學們見狀都在暗中嘲笑。第二天,陳善之依舊沒有筆墨紙硯,怯怯地從懷中取出了一個粗瓷碟,用來做墨盤。對此,同學們哈哈大笑起來,老師也生氣地說:“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菜碟子焉能代寶硯?”見此狀況,家境并不富裕的聶榮臻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硯臺送給了陳善之。放學路上,聶榮臻一直擔心家里人責備自己。他憂心忡忡地走到家門口,看見父親正送一位愁眉苦臉的老人走出大門,只聽見父親說:“你就放心回去吧,借我的那筆錢就不用再提了。天災人禍,這是哪一家都難以預料的呀!”那位老人激動不已地對聶父作揖感謝。聶榮臻回家問母親那位老伯是誰,母親告訴他,那是剛遭了火災的唐伯伯。唐伯伯去年借了聶家一筆錢,一直無力償還,所以“你的父親才免了他的欠債。窮苦的人要互相幫助,相互扶持才對呀”。這時,聶榮臻坦然告訴母親自己將硯臺送給同學陳善之的事,母親非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對他贊許有加,告訴兒子“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母親還告訴聶榮臻,家境貧寒的陳善之能讀書是很難得的,叮囑兒子今后在生活中要多幫助同學,“筆墨紙張可以分些給他用”。
父母的善舉在聶榮臻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也是他日后形成優(yōu)秀品格的重要因素。聶榮臻10歲時,在一個下雪的早上,準備去外公家讀書,出門時遇見了一個要飯的小姑娘。小姑娘衣著十分單薄,瘦弱的身體在寒風中顫抖,看見聶榮臻便向他討吃的。小姑娘告訴聶榮臻,她的父母都餓死了,家里只有祖母與她相依為命,好幾天沒吃的了……聶榮臻聽到她的經(jīng)歷,十分同情,便把小姑娘接到屋里。當時聶父聶母不在家,他便自己動手給小姑娘熱飯菜,并讓自己的妹妹找衣服給小姑娘穿。小姑娘吃飽穿暖離開時,聶榮臻還送了一些飯菜和妹妹的衣服讓她帶走。
聶榮臻在江津中學讀書時,有一次學校統(tǒng)一體檢,查出聶榮臻班上一個叫桂萬年的同學身患肺結(jié)核病,學校要求他退學,同學們也都對他避而遠之,甚至有同寢室的同學搬離了寢室。只有聶榮臻毫不嫌棄,細心照顧、鼓勵他,還為此專門到醫(yī)院去學習怎么護理病人。在聶榮臻的悉心照顧和鼓勵下,桂萬年的病逐漸好轉(zhuǎn),并且可以繼續(xù)學習了。
學生時代的聶榮臻便是如此忠厚、純良,后來雖身為軍隊高級將領,但他不論對上級、對戰(zhàn)友或是對下屬都是如此。不管做任何事情,總是將“請你”掛在嘴邊,從來不頤指氣使,擺官架子。他也一直教育后輩要待人厚道、誠懇,要尊重別人。
以身報國未顧家
聶榮臻少小離家,為革命戎馬一生,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但卻虧欠父母妻女良多。20歲時,他便離開父母遠赴法國勤工儉學,只能以書信的方式對父母盡孝。在離家之時,他告訴父母,自己這次一去,最多三五年便可以與家人團聚。未料想在1922年考入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之后,他的思想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他由最初的實業(yè)救國者轉(zhuǎn)變?yōu)椤吧鐣锩摺?。在給父母的書信中,他說:“男也,雖不敢云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quán)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yè)也?!睆拇耍櫂s臻全身心地投入社會革命,無緣再與父母相見。1933年,母親離世時,聶榮臻正在中央蘇區(qū)率部參加第四次反“圍剿”;1935年父親離世時,他正在長征路上沖鋒陷陣,這也成為他的終身遺憾。
對于妻女也是如此。在晉察冀時期,聶榮臻全身心地投入根據(jù)地建設,全然顧不上妻女。他的夫人張瑞華在信中寫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榮臻,你是幾過家門,也不來看看我,現(xiàn)在你也成大禹啦……”1931年,聶榮臻奉命只身前往中央蘇區(qū),留下張瑞華和年僅1歲零3個月的女兒聶力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生活。
1935年,張瑞華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她將女兒寄養(yǎng)在上海的一個窮苦人家中,自己經(jīng)過10個月的長途跋涉,最終到達陜北。1936年7月的一天,聶榮臻在豫旺堡帶團整訓,他回到住處看見張瑞華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夫妻倆闊別5年,以為再無相見之日,而今天終于團聚了。3天之后,聶榮臻奉命西進,張瑞華也要奔赴自己的工作崗位。當張瑞華問“啥時候咱們家才能團聚”時,聶榮臻堅定地說,等革命勝利之后,我們就能長久團聚了。
父母離開后,寄居在上海農(nóng)村的聶力,吃盡了苦頭。聶力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干農(nóng)活,還經(jīng)常吃不飽,穿不暖。而當時村里人都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誰,就無情地嘲笑她是天上掉下來的、石頭縫里蹦出來的野孩子。最困難的時候,小聶力還出去乞討,13歲就在日本統(tǒng)治下的上海紗廠里做童工……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聶榮臻才在周恩來的指示下,開始全力尋找聶力的下落。幾經(jīng)波折,聶力終于在1946年4月16日平安到達北平,實現(xiàn)了他們一家離別14年之后的首次團聚(由于分別時為年末,聶榮臻在計算年數(shù)時以整年計)。聶榮臻感慨地說:“14年了,我們一家終于團聚了。以后我再也不用看你小時候的那張照片了?!鼻『媚嵌螘r間沒有戰(zhàn)事,聶榮臻工作較為輕松,他就一直帶著聶力到處串門,告訴戰(zhàn)友們他的女兒回來了。
艱苦樸素顯本色
新中國成立初期,是聶榮臻一生之中最繁忙的時候。他經(jīng)常通宵達旦地工作,有時和毛澤東徹夜長談,有時同周恩來通宵研究問題。白天他也少有休息,從早上上班開始,辦公室里就坐滿了等著解決問題的干部。
持續(xù)不間斷地超負荷運轉(zhuǎn)終于使聶榮臻病倒了。毛澤東指示聶榮臻放下手中的工作,休養(yǎng)一段時間,以恢復健康。當時正值夏季,又沒有冰箱,剩飯剩菜容易變質(zhì)變味。為了聶榮臻的身體健康,廚師不讓他吃剩飯剩菜。可是大家都知道,聶榮臻一生勤儉,是不會允許倒掉剩飯剩菜的。怎么辦?大家苦思冥想,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飯菜放在一個自制的鐵皮圓桶中,再將這個圓桶吊入水井中,利用水井的涼氣使剩飯剩菜保鮮一段時間。聶榮臻身邊的工作人員打趣地稱這個鐵桶為“土制冰箱”。
聶榮臻晚年時,醫(yī)療組成員傅志義給他檢查身體。傅志義首次進到他的臥室時,對其中陳設之簡樸深表驚訝:“臥室里擺放簡單明了,放著一張普通的木床,床上鋪的是中間補了補丁的白色床單。真叫人難以置信!床頭柜上放的臺燈,還是自制的舊臺燈。臥室里唯一的大擺件是一個褪了色的雙開門衣柜,里面放著聶帥經(jīng)常換洗的衣物,其中還有他在50年代穿過的舊軍裝。”
聶榮臻生活簡樸,但十分注重軍容儀表,即使到了晚年,生病臥床,他也保持衣著整潔、頭發(fā)不亂。他長期用著一把斷了齒的牛角梳。這把梳子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便一直陪伴著他,到了80年代,梳齒斷了好幾根。一天早上,護士給聶榮臻梳洗時,梳齒又斷了一根,護士便想給他換一把新的,但聶榮臻說:“還能繼續(xù)用嘛,這把梳子跟了我30多年,還很好使的呢!”護士知道聶榮臻一生勤儉,勸說無用,便自己買了一把新的梳子。第二天早上幫他梳頭時,聶榮臻發(fā)現(xiàn)了,和藹地對護士說:“艱苦樸素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本色,那梳子還能用,扔了太可惜了嘛,還是用舊的吧!”就這樣,這把斷齒的梳子陪他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
聶榮臻向來有晚上散步的習慣,晚年時期坐在輪椅上也要讓人推著在院子里活動活動。為了方便聶榮臻活動,管理部門在院中安裝了3處照明燈。聶榮臻聽說這些照明燈是500瓦的,3個燈一小時就要耗電1.5度,便決定每次只開一盞燈。用了幾天,他依然覺得一個500瓦的燈也太亮了,是在浪費國家資源,“能看清路就行了,要那么亮干啥”,還是用回了原來的60瓦燈泡。他還一直告誡大家一定要養(yǎng)成“人走燈滅”的好習慣。
有一年北京大旱,為了節(jié)約用水,聶榮臻命人將僅有的2臺水冷式冷風機拆掉。他還讓工作人員暫停給院子里的花草樹木澆水。樹木不澆水哪行。雖然后來在園林局的要求下,只能恢復澆水,但工人們都被聶榮臻這種時刻為國家節(jié)約資源的精神所感動。
正人正己正家風
聶榮臻對自己嚴格要求,對身邊的親戚朋友也是如此。他從不利用自己的職權(quán)為身邊的人謀私利。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一天,軍委辦公廳主任肖向榮對聶榮臻說:“現(xiàn)在很多首長夫人都回來擔任首長辦公室主任了,可你這里的主任還是范濟生,范濟生已經(jīng)到國防科委任辦公室主任、副秘書長,你的辦公室就讓(張)瑞華同志回來當主任吧!”大家都很認可這一提議,可聶榮臻卻一口回絕。他認為,張瑞華(上世紀)30年代起就一直在地方工作,沒有在部隊工作過,對部隊的工作并不了解。并不斷地強調(diào):“她不懂軍事,回來干什么?”肖向榮只好放棄了這一念頭,張瑞華也一直在中組部工作到退休。
1966年,按照國家規(guī)定,有關部門給聶榮臻配了一輛紅旗轎車。望著這輛嶄新的紅旗轎車,聶榮臻十分高興,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感慨中國人終于坐上自己生產(chǎn)的小汽車了!此后,他乘坐這輛轎車多次出席了國事活動和重大會議。但是他從不讓家里其他人使用專車,他嚴肅地對家人說,汽車是屬于國家的,只能是辦公事用,任何私事都不能用專車。張瑞華在中組部工作,離家較遠,上下班總是乘坐公交車。當時的北京公交車人多擁擠,有一次張瑞華在公交車上都被擠倒了。秘書想著不要讓張瑞華遭罪,便想讓司機接送。聶榮臻知道后堅決反對,嚴厲地批評說這是在搞特殊化。聶力在師大女附中讀書時,一次遇上下雪天,地上的積雪近半尺厚。早上聶力依舊推著自行車去學校,恰好被聶榮臻的秘書碰見,秘書提出用車送聶力去學校,但被她拒絕了,說父親不讓她坐專車,并且讓同學看見了影響也不好。但秘書考慮到上學途中路滑危險,就讓警衛(wèi)員鎖住自行車并拿走了鑰匙。又擔心車子在家發(fā)動會被聶榮臻發(fā)現(xiàn),就將車推到遠處的大街上才發(fā)動。聶力無可奈何只得上車,為了避免大家的議論,在離學校還有很遠一段路的地方就下車,挽起褲腳走去了學校。
1966年12月,為了主持我國第一枚中程地地導彈發(fā)射,還在生病發(fā)燒中的聶榮臻帶著氧氣瓶來到實驗基地。基地副司令員張貽祥擔心他的身體吃不消,讓食堂想辦法弄來了一只雞給聶榮臻熬湯補身體。但當張貽祥將雞湯端到他面前時,聶榮臻當即指示將雞湯拿走,并對張貽祥提出了嚴厲批評。在聶榮臻看來,一個領導干部,在困難時期更應該與群眾同甘共苦,怎么能搞特殊化呢!他再三指出:“共產(chǎn)黨員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注意和群眾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基地工作人員都十分心疼聶榮臻,但也犟不過他,只能讓他和大家一起吃工作餐。
1992年5月14日深夜,聶榮臻與世長辭。他一生胸懷坦蕩,光明磊落;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始終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政治本色。他所持有的這些革命風范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責任編輯:章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