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晨星幼兒園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在有初步探究能力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xiàn)象?!庇變簣@的自然角不僅能為幼兒提供一個觀察自然的窗口,使幼兒能自由地對動植物進行觀察和探索,激發(fā)幼兒對自然的興趣以及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求知欲望,培養(yǎng)他們觀察力,而且還能給幼兒提供一片實踐操作的園地,使幼兒與自然親密“對話”。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遵循幼兒特點、感知幼兒需要、追隨幼兒探究過程為出發(fā)點,旨在幫助幼兒真正在自然角的探究中獲得發(fā)展。于是種植綠豆的探究歷程開始了……
初探
萬物復蘇,春暖花開,又到了種植的季節(jié),今年植物角種什么呢?我把問題拋給了孩子?!澳銈兿朐谥参锝欠N什么?”教室頓時炸開了鍋:“種花”“種土豆”“種洋蔥”“種大蒜”……突然一個聲音響起:“老師,我想種綠豆?!薄盀槭裁茨??”“因為我最喜歡喝綠豆粥,我想看看綠豆莢是什么樣的?”在自然角中種綠豆,孩子們一致通過了。于是,班里有了下面的討論:
詩蕊:“綠豆都是泡在水里,然后長出綠豆芽的。”
洋洋:“是的,綠豆只能泡在水里才發(fā)芽?!?/p>
天沐:“不對,綠豆種在土里也可以發(fā)芽的?!?/p>
羽凡:“綠豆也可以種在沙子里吧?!?/p>
景中:“綠豆要在一個暖暖的房間里,才能發(fā)芽吧?!?/p>
在孩子們討論著到底想怎樣種綠豆的時候,我告訴他們:“大家的想法都可以試一試。但是如果想看到綠豆莢,綠豆寶寶要種在哪里呢?”我把問題留給了孩子,鼓勵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閱資料。第二天孩子帶著資料和答案開始了第二次討論,最后大家一致決定把綠豆寶寶種在泥土里。
我為孩子們準備了綠豆、器皿、泥土。孩子們根據(jù)前期的經(jīng)驗準備,先把綠豆放在水里泡一泡,這樣綠豆寶寶發(fā)芽快。然后把綠豆寶寶順利的種在了泥土里。
孩子們每天精心地照顧著種下去的綠豆寶寶,每天期待著與小綠豆苗見面。終于,在第7天,綠豆苗出來了,孩子們興奮不已。但此時問題就出現(xiàn)了,明明種下好多粒綠豆,但是怎么就長出來一顆綠豆苗呢?我和孩子們一起尋找原因:
友辰:“我們種之前泡了一下,可能泡的時間太長了?!?/p>
一博:“我們那天種的時候,有些綠豆沒有埋到土里?!?/p>
洋洋:“可能我們澆水太多了,你看有的種子發(fā)霉腐爛在土里了?!?/p>
羽凡:“我奶奶說過,有些種子太癟了,不適合種植,種了也發(fā)不了芽。”
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已有生活經(jīng)驗提出了大膽猜測,而且這些猜測都非常有道理。相信他們這些猜測都是基于他們親自參與種植、照顧、觀察植物的基礎上的。在第一次種植綠豆過程中,孩子們得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收獲。于是孩子們重新忙著找種子,準備第二次種植。
會是這些原因?qū)е碌谝淮畏N植只長出一顆綠豆苗嗎?這些假想和猜測牽引著幼兒去探究。第二次種植前除了和孩子們一起查閱種植綠豆的資料,我還邀請了有種植經(jīng)驗的家長來到班級給孩子答疑解惑。就這樣,孩子們第二次的種植很成功。很多綠豆苗都長出來了。孩子們每天精心照顧著綠豆苗,還一起把綠豆苗的生長變化通過小組記錄的方式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家長和孩子們每天放學也會在植物角觀察綠豆苗,并進行記錄。還有的孩子在家和父母自發(fā)種起了綠豆。就在樣,在孩子、家長和老師的精心照料下,綠豆苗越長越大。
隨著綠豆的生長,又有新的問題在孩子們的觀察探究中產(chǎn)生了。幾個孩子在自然角七嘴八舌地討論:“綠豆苗怎么有點發(fā)黃?”“是不是土里的營養(yǎng)不夠?”“種植綠豆的罐子會不會太?。俊薄熬G豆苗那么密,是不是要移出來一些?”我立即將這些問題帶到班級和全班孩子一起討論,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最后達成共識:把太密的綠豆苗移出來,給綠豆苗換新家。最后在孩子們一致決定下,我們又請來了有種植經(jīng)驗的家長,給綠豆苗分到了幾處新家。孩子們每天更加細心地照顧這些綠豆苗了。
在這一探究歷程中,我也將孩子們每一次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綠豆成長的過程記錄在班級觀察記錄墻上,從而讓幼兒更直觀地感受綠豆的生長過程,也激發(fā)了他們繼續(xù)往下探究的熱情。
與孩子們一起種植綠豆的探究歷程,讓我深切體會到:教育者一定要相信幼兒的學習能力,支持幼兒的主動探究。相信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老師的積極引導,一定能誘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引發(fā)幼兒積極“對話”,促使幼兒主動探究。我堅信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綠豆苗在新家一定會越長越大,也相信離孩子們看到綠豆莢的時刻越來越近。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在看到綠豆莢那一刻的興奮又驚訝地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