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作品的學術價值通常難以在第一時間被理解和發(fā)現(xiàn),對美術作品學術價值的可觀測性的研究作為一種“前量化”的概念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美術;學術價值;可觀測性;滯后
一、被滯后的研究
“可觀測性”一詞最早來源于自然和社會科學領域,如黃迎新的《理論建構與理論批評的互動 美國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研究二十年綜述》中就有提到:IMC的理論缺乏其效果的可觀測性...”。同理,將“可觀測性”一詞引入到人文科學的領域,以美術為討論的對象,可以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的可觀測性”這一概念在美術的研究中同樣具有意義。
回溯美術發(fā)展的歷史,一方面,幾乎每一次美術研究的發(fā)展都伴隨著極為直觀的體驗,例如古希臘與文藝復興時期對造型規(guī)律的研究和人文主義的體現(xiàn);威尼斯畫派對風景畫發(fā)展的啟蒙;格列柯對表現(xiàn)主義繪畫天才的預見;自十九世紀開始的對來自宗教歷史題材的文學性的擺脫以及波普藝術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闡釋和無數(shù)藝術家對繪畫藝術形而上的探索。另一方面,美術創(chuàng)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試想,如果諸如勃魯蓋爾和格列柯這樣的畫家能夠生活在十九或二十世紀,其作品所帶來的震撼效果必然是截然不同的。真正的藝術家注定是要充當一個殉道者的角色的,在漫長的藝術史中無數(shù)有才華的藝術家或一生落魄為藝術而殉道,與此同時,對藝術品市場和諸多官方沙龍展覽的迎合也一再使繪畫脫離了其原本的研究方向。例如米開朗基羅畫出第一組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時,其人文主義的思想便已經(jīng)存在。只不過,若想要讓這些驚世駭俗的發(fā)現(xiàn)存在于世人的認識中,是一場在藝術史中不斷被重復的戰(zhàn)斗。科學繪畫理論和技法的不完善,以及源于社會現(xiàn)實的對藝術理念的禁錮是上述現(xiàn)象的罪魁禍首。實際上,理念的東西從來都是內蘊的,難以被觀看者理解的。類似于雷諾茲對蓋恩斯巴勒的作品的評論——“蓋恩斯巴勒那些模糊的指征,只不過是給我們記憶圖像充當支架的那些圖式,對于那些不能得助于自己經(jīng)驗的人,這些屏幕仍然是一片空白”。觀看者在感知作者所傾注在作品中的藝術理念時,也需要具備相對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或者說,具有不同知識和經(jīng)驗的觀看者,從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理念也不盡相同。
在當今高校和各美術研究機構科研成果量化的背景下,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及展覽的舉辦和參與被納入科研成果量化的考評體系中。研究者的創(chuàng)作是作為一個研究成果而誕生的,而每年全國所舉辦的大大小小的美術展覽賽事則起到了一個研究成果展示的載體的作用。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與其所占地位相應的功能相較,個體的藝術品所帶來的學術價值難以及時地得到具體的體現(xiàn)。人們觀看作品時,大多還是停留在對題材、形式和顏色等對畫面的布置和美感的體現(xiàn)以及文學性的表達上,至于其背后真正的理論背景則往往被公眾所忽視。
二、美術作品的價值所在
相對于量化研究所探討的對成果的定性與定量方法,對成果的觀測則更加傾向于對其學術價值的體察,是一種“前量化”的評價和學習方法。對美術研究成果進行觀測的過程并不是單純的對作品的優(yōu)劣進行品評,在筆者看來更多的是立足于創(chuàng)作的時空與理論的背景,從一個相對宏觀的視角來體察個體的作品中蘊含的過人之處。使得作品所蘊含的藝術理念能夠自發(fā)的融入到其自身的背景中去,更加高效地得到更加深刻的完善的發(fā)掘,從而使美術的研究得到更加靈活的發(fā)展。
對美術研究成果的觀測尚存在許多模糊的地方,例如安格爾作為學院派的最后一位大師,他的幾位學生在繪畫的技法上也已然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然而其作品的學術價值同樣飽受爭議??墒侨P否定其作為當時的學院派繪畫高手的學術價值又顯然是一個悖論,因為直到今天,至少在中國油畫本土化的進程中,學院派的繪畫仍然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在高校的碩士和博士課程中存在。從時間的維度來看,在過去的一些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作品,可能因其超越時代的前沿性而遭到全盤的否定,而在若干年后因契合了美術發(fā)展的進程而被重新發(fā)掘出來進行研究。例如杜尚的《泉》這樣的杰作在發(fā)布之初同樣遭到了極力的反對。然而這一論斷似乎又不乏一些單邊論證的味道。
三、不完全的價值觀測
現(xiàn)在看來,作品的精美程度和其學術價值并不能完全畫上等號,看似精美的名家之作并不一定具顯著的有學術價值。而作品真正的學術價值在宏觀上,則通常是孕育在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由于藝術家一瞬間情感和藝術理念的爆發(fā)得以進行及時的顯現(xiàn),或者是創(chuàng)作者在長期思考和實踐下進行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新,以及對某一個新的,但還不完善的學術的出發(fā)點的提出和完善。例如新文人畫的實踐,在渴望推陳出新的前提下進行的嘗試,雖然未能成功超越傳統(tǒng)文人畫的高度,但卻為后世開辟了一片空白的研究土壤。
綜上所述,對美術研究成果的觀測實際上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美術作品的學術價值的體現(xiàn)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上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結果。對其價值的體察主要依靠對其藝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手段在一定時空中的創(chuàng)新性的界定,立足于作者所處的時空環(huán)境,對其作品進行客觀的分析是當下一個次優(yōu)化的選擇。然而這又是一個極為曖昧的觀點,因為觀看者能否及時的認知到作品的先進性實際上還要取決于其自身的知識和藝術思維以及大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這里又帶有了一些單邊論證的嫌疑??傊?,對美術作品學術價值的可觀測性的研究對于美術作品價值及時的顯現(xiàn),提高美術研究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但這里的論述卻還絕不能填補美術研究中的這一大遺憾,而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必然不會止步于此。
參考文獻:
[1]向寶云 盧衍鵬.對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兩面性的反思[J]中國高等教育2007(1)
[2]貢布里希 藝術與錯覺[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9,6
[3]阿姆海恩 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2
[4]黃迎新.理論建構與理論批評的互動 美國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研究二十年綜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2)
作者簡介:
潘劼(1995.12.27—),男,滿族,籍貫:浙江寧波人,貴州民族大學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