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元臣,吳蓓蓓
(1.黑龍江工業(yè)學院,黑龍江 雞西 158100;2.齊齊哈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新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光榮使命。從性質、類型、層次上劃分,高??梢苑譃槎喾N類別,但不論如何劃分,高校首先必須是學術單位。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創(chuàng)造知識,成就一定的學術造詣。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由于大都從專科升格而來,教師只注重專業(yè)建設、課堂教學,學術意識、學者意識缺失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地方高校轉型任務之一是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許多地方高校通過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活動,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研究教師轉型“為什么轉”“轉什么”“怎么轉”等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轉型過程中,也還存在“不愿轉”和“不會轉”等問題。以黑龍江工業(yè)學院為例,受辦學歷史、特色積淀、所處方位、制度文化、服務面向等因素的影響,各二級學院教師在轉型過程中,也一定程度存在認識不深、動力不足、方向不明、進度不等的問題。在對新建本科院校教師轉型問題調研實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地方高校教師在轉型中要首先樹立“學者意識”,利用學者意識的思想,不斷凝練學術方向、形成科研特色、建設特色學科,以此反哺教學,提高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從而使新建本科高校早日進入發(fā)展的快車道。
學者,屬于社會學概念。簡單說就是做學問的人,有一定學術造詣的人。對處于轉型期的高校來說,學校由???、高職向本科轉變,教師由“雙師型”向“雙師雙能型”轉變,樹立“學者意識”,尤為重要,至關緊要。
“今天的學生就是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廣大教師就是打造這支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绷暯娇倳浖暮裢诮處?,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重要位置,激發(fā)廣大教師承擔新使命,爭做“四有”好老師。新建本科院校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教師要首先樹立“學者意識”,研究應用技術,這是隊伍轉型的前提。教師不搞研究,就只能成為知識的“搬運工”,成為知識的“奴隸”,甚至連“搬運工”都當不好。作為向應用型轉變的新建本科院校,倡導學術與實踐相通,知識與技能相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能教會研、教研相長,寓教于研、學思踐悟,人人爭當學者,人人成為學者。這既是方向,也是趨勢,既是目標,也是手段。
學術風氣是高校內涵發(fā)展的根本。“學術風氣是高校學術發(fā)展素質的直接觀測點和直觀標尺”[1],新建本科院校經歷過“升格”評估,各項指標體系,特別是高職稱教師比例都能基本達標。學校升格以后,部分教師隨著地位提升、待遇提升、名望提升,逐漸催生“功成名就”的優(yōu)越心理,滋生“船到碼頭車到站”的倦怠心理,在轉型中主觀能動性不強,示范引領作用不明顯,這很危險。學校升格了,不代表教師能力素質升格,反而對教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教研能力、應用技術研發(fā)能力,都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八e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一所高校的學術風氣,直接影響該校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樹立“學者意識”,鼓勵教師搞學問,帶動學生愛學習、愛實踐,對于面臨本科合格評估、審核評估的新建本科院校,至關重要、刻不容緩。
高?!叭バ姓备母锾崃撕枚嗄?,但效果不明顯。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機關干部的定位問題。定位不準,方向就會偏離。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過程中,沒有牢固樹立“學者意識”,“官本位”思想相對根深蒂固,黨政管理與教學實踐沒有實現(xiàn)有機融合、相得益彰。特別是各級黨政管理干部,從???、高職的層次過度而來,干部任免長期歸屬地市,與一線教師相比,存在職稱學歷偏低、脫離教學實踐,甚至站不了講臺、搞不了科研的尷尬情形。甚至領導班子成員也沒有帶頭樹立“學者意識”,沒有深刻認識到管理好學校,首先要成為教育專家、教學專家。樹立“學者意識”,無疑成為新建本科院校在轉型過程中淡化行政意識、推動高校去“行政化”的催化劑。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站位高才能視野寬,視野寬才能定位準。講政治、懂教育不僅是對高校領導者的要求,也是對高校教師的基本要求,更是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基本保障。對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師來說,規(guī)劃職業(yè)成長首要的是堅持辯證思維,樹立系統(tǒng)思維,精準確立學術方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主動融入新時代改革發(fā)展大局,跳出地方審視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高站位凝練學術方向,要凝練學術特色,打造學科特色。特色根植于國家和社會需要,根植于地方轉型需要。例如,黑龍江工業(yè)學院立足龍江東部,根植地域紅色文化研究,確立了新中國工業(yè)史的研究方向,成為東三省高校黨史專業(yè)中鮮明的特色學術方向。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就是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塑造人、改變人、發(fā)展人。大學教師不能滿足于只做“教書匠”,更不能固步于只做“教書匠”,要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樹牢“學者意識”,不斷夯實知識功底、提升教學能力、端正教學態(tài)度、優(yōu)化教學方法,著力提升學的能力、研的能力、教的能力,還要練就“點石成金”之術,這個“點石成金”能力,不僅是指具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本領,而是具備把環(huán)境、條件當頑石,變劣勢為優(yōu)勢,善于挖掘資源、整合資源、運用資源的能力。要獨具慧眼,鉆進故紙堆里去“找寶”,蹲到田間地頭去“淘金”;要獨運匠心,深入廠房車間練“絕活”,坐上百姓炕頭取“真經”,善于利用一切條件,一切載體,深耕學術土壤,搭建學術殿堂。
一是培育“志存高遠”的學術精神。樹立“學者意識”,首先要有學術精神。學術精神是對學術的本質、道德、方法和規(guī)范的正確認識,是貫穿于學者一生的內在力量,要在做學問中堅定理想、陶冶情操、磨煉意志、沉淀氣質、提升品位、修煉悟性。二要培育“天下為公”的學術氣度。要學習大師、大家的胸懷和氣度,選課題、立項目不搞單打獨斗,不搞一枝獨秀,要發(fā)揚以老帶新、以強帶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級學院要論證好本學院的學術方向,以學術方向為紐帶,組建學術隊伍,樹立團隊意識,煥發(fā)集體合力,實現(xiàn)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一體化發(fā)展。三是培育“愚公移山”的學術品格。陶行知說過,“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當學者、做學問,永遠都在路上,永遠都是進行時,一旦找準學術方向,就要明確定位規(guī)劃,篤定目標路線,矢志不移,潛心研究,只要歷經一番寒徹骨,就一定會迎來梅花撲鼻香。
《轉型指導意見》指出,要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yè)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通過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積極性。作為新建本科院校,要牢固樹立習近平總書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立足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標要求,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才工作新機制,培育事業(yè)留人、平臺留人和價值留人的政策環(huán)境、法治環(huán)境和事業(yè)環(huán)境,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雙師雙能型”優(yōu)秀人才隊伍,推動實現(xiàn)內涵式發(fā)展。要強化對培育“學者意識”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正確處理好幾個關系,不斷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2]“要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高校教師最關心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收入分配問題,一個是職稱晉升問題。解決好這兩個問題,關鍵在于“指揮棒”的引導,新建本科院校要系統(tǒng)優(yōu)化人才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改革專業(yè)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強化科研考核及結果運用。要鼓勵學科帶頭人帶領學術團隊立足服務區(qū)域選項目、立課題,深度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文化建設,實現(xiàn)科研成果直接轉化;鼓勵教師在國家法律和政策框架內以各種方式(包括創(chuàng)辦企業(yè)、與企業(yè)開展合作或合同研究等)實現(xiàn)成果轉化,依法保護知識產權和教師合法收益。通過評價體系的完善,評出正能量,樹立新導向。
要深入推進高校津貼分配制度改革,讓多勞多得、優(yōu)勞優(yōu)酬成為主流和常態(tài),要優(yōu)化指標考核體系,切實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要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牢固樹立“三個不合格”理念,豎起“高壓線”,嚴格貫徹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精神,堅決落實教授全員為本科生上課的要求,把教授為本科生的授課學時作為硬指標和“警戒線”,直接與收入掛鉤,連續(xù)三年不承擔本科課程的教授、副教授,轉出教師系列。通過制度的破與立,打破大鍋飯,建立新標準。
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高層次人才支持和工作獎勵政策,健全學術獎懲機制,通過設立專項獎勵資金、科研啟動資金、配套支持資金等形式,鼓勵教師扎根地方,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引導形成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新局面。對立項后不能按期推進,虎頭蛇尾,成效不明顯,造成不良影響和嚴重后果的,實行晉職、評獎、評優(yōu)一票否決。 通過獎罰分明,獎出加速度,確立新航標。
“學者意識”的樹立,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根基”所在,是高校事業(yè)發(fā)展“動力”所在,事關本科教學質量,事關高校轉型成敗。期待“學者意識”在內力外力交互作用下,迸發(fā)推動高校內涵發(fā)展的磅礴之力,助力新建本科院校駛入發(fā)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