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軍
廊橋以獨特的結(jié)構(gòu),解決了木結(jié)構(gòu)大尺度無柱跨越的問題,是中國木結(jié)構(gòu)橋梁中最具創(chuàng)造性和技術(shù)性一部分,代表中國歷史上先進的木拱橋營造技術(shù)。
我曾萌生過要去閩浙地區(qū)的“廊橋之鄉(xiāng)”拍攝更多古廊橋的想法,這個意愿在今年終于得以實現(xiàn)。
說起“廊橋之鄉(xiāng)”,人們多會想到浙江省的泰順,福建省的壽寧、屏南。但很少有人知道,偏居浙西南一隅的慶元,是中國廊橋數(shù)量最多,且擁有最古老木拱廊橋的縣域。
慶元縣共修建各式廊橋230座,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97座,為中國古廊橋數(shù)量最多的縣,被譽為“古廊橋天然博物館”和“廊橋之都”。
“山高水長”,是慶元獨特的地理特征。由于群峰插天,溪流縱橫,慶元的先民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墊石為步,伐木為梁,逐漸在這方山水中安居樂業(yè)。不過,當?shù)囟嘤晁茉O(shè)在溪、河上的橋梁常因此而損壞。
于是,當?shù)厝吮阍跇蛏霞由w廊屋,側(cè)板以保護橋身,于是,獨具特色的廊橋便在先祖的智慧中孕育而生。
在慶元繼續(xù)行走,黃水長橋、詠歸橋、濛淤橋等一座座或高聳或低平的廊橋爭先恐后地冒出來……它們或橫跨險灘絕壁,或靜臥村落之中,或鑲嵌于青山,或與街市牽手……
縱橫之間,廊橋與山水融為一體,構(gòu)成了一幅又一幅“廊橋流水人家圖”。此時,廊橋的隱秘之美從宏大的山水中跳了出來,它們成為山水中的主角。了解慶元的廊橋文化,一定不能錯過千年古村月山村。
月山村距離縣城一個多小時車程,全是狹窄的山路,為慶元古廊橋最多的村落。來月山村看廊橋的游客很多,繞村而過的舉溪不過二里長,但在這上面卻曾建有10座古廊橋,月山村也因這“二里十橋”而聞名于世。
現(xiàn)如今,舉溪上仍完好地保存了如龍橋、來鳳橋、步蟾橋、白云橋、稈坑橋5座古廊橋。在慶元,還有兩座中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村的雙門橋與甫田橋。
出了月山村,沿著舉水,在峽谷中穿行約十公里,可見一座東西走向的廊橋,橫跨于溪流兩側(cè)的山巖上。四周山巒黛影,倒映于水面,加深了水色,靜靜的水面呈現(xiàn)出銅銹般的幽綠,一條陡峭的古道連接廊橋向山上延伸,這便是垅橋。垅橋建于乾隆四年,全長22米,凈跨11.8米,拱高11.5米,面闊4米,有廊屋9間。橋上設(shè)神龕供奉觀音、陳氏夫人、抱子娘娘、土地公。
(據(jù)澎湃新聞?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