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倩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030)
《平山冷燕》最早問世的西文譯本是法譯本,譯者是法國著名漢學家儒蓮。譯文為全譯本,由巴黎迪迪埃(Didier)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兩卷,上卷360頁,下卷300頁,有1826年、1860年、1864年等版本。題為《中國小說:兩個青年女學生》。法文全名為:Les Deux jeunes filles lettrees.
儒蓮在序言中交代了翻譯《平山冷燕》的目的。一是“讓歐洲人第一次了解這樣一部中國作品”[1],他評價《平山冷燕》“忠實逼真,而且常常又能妙趣橫生地反映中國人的文學趣味和習俗”[2],稱贊它是“在我看來它最高度集中地體現(xiàn)了樸素真實的風俗畫所包含的價值,它能夠反映勤勉的中國文人的文化中對歐洲學生來說最微妙、最考究、最困難之所在。[3]”儒蓮對于《平山冷燕》在中國小說史地位上的評價雖有抬高之處,但他渴望通過文學作品,“正確地了解中國人喜愛涉獵的主題”[4],“了解他們受什么精神支配,哪方面的想象力特別出眾”[5]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而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的小說是他認為“探尋這些珍貴細節(jié)”最好的途徑。
儒蓮翻譯《平山冷燕》的目的之二“是希望給意欲拜讀原版小說的法國學生指點迷津”[6]?!镀缴嚼溲唷穼憙蓪Σ抛蛹讶艘虿派榈墓适拢安艑W”是該小說情節(jié)的核心要素,書中穿插了不少文人競相斗智,女子大展筆墨,男女互表心意的詩詞賦作,儒蓮認為這是小說中“最精彩、最優(yōu)美的文辭”,同時也是最“晦澀難懂”,難以翻譯之處。詩作中“大膽的隱喻、富于詩意的遣詞造句、一詞隱含的軼聞掌故、一語雙關的表達”[7]使得生長于本土文化之外的讀者和作家不能完全理解和欣賞其中妙意,他曾指出法國漢學家雷慕沙翻譯的《玉嬌梨》沒有深入解決這一問題。雷慕沙亦在他的文章中坦率寫道:“我們保留了詩節(jié)的次序,保留了謎一般的標題以及詩句間的停頓。但是原詩的意思是否譯出了,我們絲毫不敢自信,除了少數(shù)不可能有兩種解釋的句子之外。因此,讀者即將讀到的詩歌很可能與原詩幾乎沒有任何相同之處?!巯拢抑豁氁源烁嬲]所有想借助我們的翻譯學習漢語的讀者。[8]”面對這些問題,儒蓮在翻譯時做了大量努力,對于歷史故事、神話故事和詩句中出現(xiàn)的典故,都在書頁下面增添了大量的注解,“不曾忽略或掩蓋任何一個”[9]。
中國古典小說在西譯之初已經(jīng)被視為學習漢語的材料,《好逑傳》的譯文手稿有很多段落起先用鉛筆寫成,后又用鋼筆墨水改正重寫,字里行間還有許多修改,這顯示譯稿原來很有可能是為學習中文而作的翻譯練習。儒蓮在《平山冷燕》法譯文序中說“我應當竭盡全力使?jié)h語更容易為法國人和其他外國人所理解”[10]。
1927年魏納在 《中國雜志》(The China Journal)第四期的“讀者來信”欄目上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如果在譯文中透過英文可以看到中文結(jié)構(gòu),那么這是一種糟糕的譯文”[11]。所謂“透過譯文可以看到原文結(jié)構(gòu)”即典型的“行間翻譯”[12]的方式,目的正是為了給語言學習者提供雙語對照讀本,顯然他以不再認同以語言學習為主要目的的翻譯方式。
首先,《平山冷燕》等清初至清中葉的小說,其語言已經(jīng)和20世紀20年代后的白話語言有了很大不同,再將它們作為當時漢語的學習材料不太妥當。
其次,1923年翟理斯的《中國文學》對于《平山冷燕》的介紹過于簡單,1924年赫德森發(fā)表《平山冷燕》的英文選譯文時,尚無英文全譯本問世。隨著時間推移,1924年據(jù)最近法文全譯本問世已將近六十年,英語國家的一般在華居民對《平山冷燕》的具體內(nèi)容不甚熟悉。因為語言的差異,也不可能大多數(shù)人都看過或是看的懂法文全譯本。
再次,刊登《平山冷燕》選譯文的英文雜志《中國科學與美術(shù)雜志》(后期改名為《中國雜志》)由英國籍博物學家蘇柯仁和著名漢學家福開森于1923年1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八且环莸湫偷?9、20世紀通商口岸進步雜志,他受到城市讀者的歡迎,也在國際社會獲得贊譽,有明確的身份認同,他本身就標示了歐、美僑民融入華人社會的一個過程?!盵13]雜志文理兼容,具有普及和欣賞價值,中國文學是它涉及的一個方面。
基于以上社會背景,赫德森選擇的總體性的翻譯策略是與英美本土合流,以歸化為主,盡力以通俗化的語言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介紹,以拉近預期讀者與小說的距離。《平山冷燕》雖是選譯文,但赫德森在譯文中交代了主人公的基本情況和他們最后的結(jié)局,通篇讀下來,是一個帶有主要故事情節(jié)的簡要讀本,非常適合想要接近居住地的文化和人群,但又對中國文學不甚了解的歐、美僑民。以《中國雜志》為窗口,赫德森的翻譯策略加強了中國小說對外傳播的普及性。
在翻譯和傳播中國古典小說的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不同,并且受譯著者本身學術(shù)素養(yǎng)、價值取向的限制,《平山冷燕》的節(jié)譯本與中文原文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從內(nèi)容到詞語等各個方面,譯者也采用了多種方法對原文進行翻譯。文中出現(xiàn)的赫德森的譯文皆來自于《中國科學美術(shù)雜志》(后改為《中國雜志》,上海徐家匯藏書樓有影印版),其完整譯文收錄于第2卷第1期。
1.書名翻譯?!镀缴嚼溲唷返墓?jié)譯本書名翻譯為Meet guile with guile,是根據(jù)譯文內(nèi)容總結(jié)而來而又超越內(nèi)容。
作者選取了前六回進行翻譯,重點敘述冷絳雪與宋信考較詩才,宋信才乏受辱嫉恨在心,用計使冷絳雪被賣入山府,遠離家鄉(xiāng)。絳雪將計就計,借此機會進入京城一展才名,實現(xiàn)心中所愿。宋信的詭計與絳雪的從容應對是推動全文故事發(fā)展的關鍵情節(jié),故用此名,勾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同時體現(xiàn)作者的感情傾向。他不止將故事定義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愛情小說,而且也突出了冷絳雪在遭遇困境之時,機智冷靜,毫不畏懼的勇敢形象,對其刻畫褒義色彩濃厚。全文將冷絳雪作為主要人物來敘述,其筆墨遠超山黛,書名翻譯與冷絳雪所在重要情節(jié)有關,照應了主要人物,符合全書結(jié)構(gòu)安排。
2.人名翻譯。赫德森在翻譯《平山冷燕》里的人名時,采取的是威妥瑪式拼音法,又稱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簡稱威氏拼音法。它是1867年開始由英國人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等人合編的注音規(guī)則。中國清末至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這個注音法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
首先,威妥瑪拼音在拼讀方面近似于英語的拼寫和發(fā)音方法。例如:山黛 Shan-tai、平如衡 P’ing Ju-heng、冷絳雪 Leng Chiang-hsueh。這樣會使英語讀者比較方便拼讀和記憶文章中的人名。使拼讀盡量接近于英語,會使英語讀者對人名產(chǎn)生一定的熟悉感,從而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
其次,是文化方面的優(yōu)勢。現(xiàn)今一些已成習用的專有名詞如易經(jīng)I-ching、太極 Tai-chi仍保留威妥瑪拼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人名滲透著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雖然使用音譯方法不能將人名中的各種隱含意義盡數(shù)表達出來,但是在讀音方面可以更好地傳達中國人名的發(fā)音特點。另外,在威妥瑪拼音之前,曾先后出現(xiàn)過十幾套漢語的拼讀方案,例如馬禮遜的《英華字典》及麥都思的《英漢字典》,音符數(shù)量過多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威妥瑪拼音系統(tǒng)減少了音符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語讀者拼讀的難度,使讀者在識別和記憶漢語人名方面變得更加方便。
1.增加人物動作、對話、心理描寫以豐富情節(jié)內(nèi)容 《平山冷燕》作為選譯文,一些情節(jié)內(nèi)容不會全部譯出,但譯者在有意識的選擇基礎上不是一味刪減,有時還會在原文基礎上添加相關文字,完善人物語言、心理的細節(jié)描寫來更好地突顯人物當時的情態(tài),豐富閱讀者的想象空間,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貼近西人的寫作技巧。如:
But Chiang-hsueh had also her troubles.She was racked with a desire to meet some one who was interested in the things where in she was interested.And her desires grew,they took wings.She wanted to fly awayspeak it in whispers——to leave the little village.In her imagination she pictured herself in the Capital mixing in literary circles.She began to dread being alone,because of the wild flights that her imagination surprised her into taking.
這段文字是譯者自己的添加,處在父親得知冷絳雪擇偶要求后,原文之后并沒有她本身的心理描寫。添加譯文中,運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描繪冷絳雪從希望覓得有情人,繼而心中所求日益強烈,想象愿望實現(xiàn)之景,后又憂慮愿望落空循序漸進的心理過程。 通過“rack(折磨)”、“dread(害怕、擔心)”、“alone(孤獨)”等帶有情緒色彩的單詞,將冷絳雪愛才慕才,愿得一才情與之相配的如意郎君的渴求之情刻畫出來,并與下文她將計就計自愿去京城入山府的情節(jié)形成對應。
When Chiang-hsueh was brought before the unjust Prefect,who had degraded her to the position of a slave,she did not think she needed to prostrate herself before him in return for this service.
She bowed her head politely as equal to equal,and met unperturbed the Prefect’s angry glance.
冷絳雪見到竇國一只是“深深一個萬福,便立住不動”[14],赫德森除了根據(jù)原文將冷絳雪見到竇國一時的表現(xiàn)翻譯出來外,還增加了 “she did not think she needed to prostrate herself before him in return for this service”一句,完善了冷絳雪的心理活動,進一步表現(xiàn)了她的不卑不亢,從容不迫。
直接在主人公身上用墨的同時,赫德森也不忘次要人物。
(1)冷大戶道:“小女有言:不論年紀大小,不論人之好丑,不論門戶高低,只要其人才學與小女相對得來,便可結(jié)親?!盵15]
譯 文 :He said,“my daguhter is very much to blame,she has often grieved me with her arrogant spirit.She has refused all offers of marriage:she says she cares neither for appearance nor wealth;the only thing she wants in a husband is an intellect superior to her own,and it is not easily found,”added the farmer with a worri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
(2)譯文:“Did you ever see such a spitfire?” whispered the one to the other. “ Wasn't she handsome though?”he added.
“Yes,by the Sages! ”affirmed his friend.
(1)、(2)是前后相連的兩個情節(jié),(1)是陶、柳二進士問起冷大戶冷絳雪可否許配人家,赫德森在冷大戶的回答之后加上“added the farmer with a worri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突出了冷大戶對冷絳雪婚姻之事的擔憂,并與下文兩進士的對話形成對比。(2)緊接(1),此段譯文為譯者所加,是陶、柳兩進士對冷絳雪的評價,聽聞她的擇偶要求后,兩人對她高度贊許。“handsome”一詞通常用在男子身上,此處用來形容冷絳雪,符合原文她有膽有謀,亦傲亦俠的形象。赫德森在翻譯過程中對詞語的選用可謂緊貼原文。“by the sages(連圣賢也會這么認為)”不僅是文中人對她的評價,也是譯者對她的評價,連續(xù)兩次,不斷增強的肯定話語,流露了譯者的感情傾向,冷絳雪不為世俗偏見所擾,保持本心,堅持心中所求的行為是她最美、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2.運用轉(zhuǎn)化,以西釋中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文吸收了一些西方的詞匯,使得讀者易于理解、接受。如:
One day a Prefect from Kiang-si province arrived and with great bravado asked the poetess to write a sonnet for him.
“sonnet”意為“十四行詩”,產(chǎn)生于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shù)氖闱樵婓w。譯文則以“十四行詩”借指中國古代格律詩。
明清時期的中國古典小說多采取韻散結(jié)合的語言形式,韻文在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中多用來描摹人物形象,烘托環(huán)境氛圍,概括故事主題,對情節(jié)發(fā)展有著起承轉(zhuǎn)接的作用,是小說有機的組成部分。赫德森在《平山冷燕》的譯文中有對原文韻文部分的翻譯。但因情節(jié)內(nèi)容的限定,中文本小說中的詩詞并沒有全部譯出。
1.意譯 《平山冷燕》中山黛出場的形象描摹,原文中采用古典小說慣常形容美人之法,似顯千篇一律。赫德森化韻為散,結(jié)合人物自身特點進行翻譯,為譯文亮點之一。
原文:眉如初月,臉似含花。眉如初月,淡安鬢角正思描;臉似含花,艷斂蕊中猶未吐。發(fā)綰烏云,梳影垂肩覆額;肌飛白雪,粉光映頰凝腮。盈盈一九,問年隨道韞之肩;了了十行,品才有婉兒之目。肢體輕盈,三尺將垂弱柳;身材嬌小,一技半放名花。入殿來,玉體鞠躬踧踖,極嫵媚,卻無兒女子之態(tài);升階時,金蓮趨時,翼如絕,娉婷而有士大夫之風。百拜瞻天,青降九重之盼;十齡頌圣,香呼萬歲之嵩。十二當權(quán),羨甘羅為老成男子;三旬失寵,笑張妃為過時婦人。真?zhèn)€是神童希有還曾見,至于童女稱神實未聞。
譯文:Tall and slender of stature she made with ineffable grace her obeisance to her sovereign.She was like the wild orchid of the dell in her modesty and simplicity.She was dressed in pure white and wore no jewelry of any kind.Her dark,pensive eyes with their frank and kind expression were singularly beautiful.
譯文由四句帶有狀語的簡單句組成。第二句主句以 “空谷幽蘭 (She was like the wild orchid of the dell)”描摹山黛外在氣質(zhì),狀語中的“modesty”則是對其內(nèi)在品格的修飾,“simplicity”活畫山黛朝見天子時的形容。接下來第三句對“simplicity”展開描述,“通身著白(She was dressed in pure white)”,“不施釵環(huán)(wore no jewelry of any kind)”突顯她的樸素淡雅,天然之美。最后一句則強調(diào)山黛內(nèi)在之美,因其懷智慧,負才情,而俞顯其“singularly beautiful”。原文的繁冗被譯文的簡潔流暢取代,從而更加體現(xiàn)人物自身的個性。
2.自創(chuàng) 《平山冷燕》的選譯文一共出現(xiàn)了三首譯詩,這三首詩的共同特征是作者在原詩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大幅改寫或是根據(jù)情節(jié)內(nèi)容重新進行的自創(chuàng)?,F(xiàn)舉一例如下。
原文:千古權(quán)門貴善辭,娥眉何事反趨之?
只因深信尼山語,磨不磷兮涅不緇。
譯文:Oh,true heart! Fear not the darts of Evil,
Fear not that wickedness will thee foil.
Keep true! No malice will ever reach thee
No snares of vanity thee enfoil.
“The pure white jade may be scratched,”the Sage say
“But no foul scar will its beauty spoil.”
Oh,pure will! Fix on the things eternal
All thy desires--like thy polar star.
Keep pure! No strife and no note of discord
Can on thy harmony ever jar.
“The pure white jade may be soiled,”the Sage says,
“But no dark stain will its whiteness mar.”
這首詩為冷絳雪上京途中路遇閔子廟,憶起閔子騫高潔品行,感慨題于壁上之作。作者保留了原詩的基本意義,在具體翻譯過程中沒有逐字譯來,而是重新進行了創(chuàng)作。前四行直接沒有鋪墊,一開始就點明了全詩的主題,也可以看作是冷絳雪自己心跡的表露:保持一顆真摯純正的心,不要懼怕任何外在的干擾,那么一切的虛榮浮華就不會影響到本心。原詩中“尼山語”是什么并沒有說,赫德森在接下來的兩行里則將它具體譯出,“雖然白玉微瑕,但是仍然沒有什么能影響到它的美”。接下來的六行詩句依然是同前面詩意相近的心跡剖白和“尼山語”。
全詩詩意一目了然,圍繞原詩的主題反復吟誦,突出了冷絳雪堅定不移,追隨先賢品行的赤子之心。另外,譯詩中出現(xiàn)的“thee”、“thy”等英語單詞是古英語的用法,相當于現(xiàn)代英語的“you”、“your”。 這樣的用法常用來翻譯英語中的古典詩作,譯者這樣做大抵是為了跟同為傳統(tǒng)詩歌的原詩相對應。
綜上所述,《平山冷燕》在經(jīng)過最初歐洲國家的漢學家的翻譯后,赫德森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不再將《平山冷燕》當作漢語的學習材料,更多地是將其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來看待,其翻譯策略和方式的運用,考慮到了在華僑民原有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不再生搬硬套,而是有選擇地,靈活地對原文加以選取和改編,這樣有助于讓《平山冷燕》的受眾數(shù)量更多,接受范圍更廣,亦是對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一個前期鋪墊。